王廣元
(新疆工程學院社科部,新疆烏魯木齊 830091)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媒體,越來越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fā)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網絡一方面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手段,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快捷、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關心的熱點問題,可以及時獲取大量實用信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網絡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網絡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網絡上的信息良莠混雜,增加了大學生辨別真?zhèn)蔚碾y度,網上匿名發(fā)表的一些不負責任的信息如議論、評論容易使大學生思想產生混亂,加上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進行蠱惑和煽動,很有可能影響高校乃至社會安定團結的局面。因此,在信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同時防止心懷不軌的人利用網絡傳播不良的思想和信息,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異常重要且緊迫的課題。
早在2000年,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第九次全國高校黨建會議的有關工作部署,教育部就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進一步增強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的政治意識,提高認識。要求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扎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各項工作。要求根據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的變化情況,充分運用網絡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要求進一步健全有關管理辦法,加強對上網師生的自律教育。要求采取切實措施,大力加強隊伍建設。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所需要的人員編制和必要經費、設備等方面給予切實保障,并做好硬件與軟件建設規(guī)劃,認真論證技術方案,抓好落實和檢查。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2004]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意見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利用校園網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要求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求密切關注網上動態(tài),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求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強校園網的管理,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要求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人、引導人。勵志教育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成功學原理和自我效能等理論,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喚起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動機,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規(guī)劃和自我管理能力,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成功品質,激發(fā)大學生潛能的教育,即激發(fā)志氣,振奮精神,從而使大學生奮發(fā)進取,昂揚向上,有所作為的教育。勵志教育就是要幫助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具有良好意志品質、踏實肯干、勇于創(chuàng)新、有著較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說勵志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并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經濟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時期,一些大學生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社會責任感缺失、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當前如何振奮大學生的精神,引領他們找到融入社會的契合點,激發(fā)他們自身成長的內在精神動力,使他們能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為高校勵志教育的重要課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16號文件中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這為我們指出了勵志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教育還包括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達到激勵人、完善人、成就人的目的。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通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是我們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希望。他們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狀況,直接關系著黨的事業(yè)的成敗、社會主義建設的興旺和民族未來的前途。
對大學生進行激勵教育就是滿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大學生的各種需要而創(chuàng)設的各種激發(fā)其動機的條件,調動其積極性,以實現(xiàn)既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過程。
對大學生進行賞識教育就是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以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為前提,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勵為基礎,通過對大學生的賞識和贊揚,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發(fā)展其潛能,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現(xiàn)其自我欣賞、自我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方式。
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就是根據大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chuàng)設某種情景條件,提出某種規(guī)范和要求使大學生養(yǎng)成勇于克服困難、敢于經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大學生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運用一定的感恩理論對大學生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教育,以促進大學生提高感恩認知水平,培養(yǎng)深厚的感恩情懷,心懷強烈的感恩意向,養(yǎng)成良好的感恩行為習慣。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共同構筑起了勵志教育的內容體系,從而形成合力,使大學生具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精神振奮、斗志高昂、目標明確、奮發(fā)進取、有所成就。
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成熟定型階段,其辨別是非的能力不高,當網絡成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后,很多大學生變得越來越茫然、仿徨、困惑、無奈。
網絡一方面讓大學生獲得了海量的信息、民主的表達渠道、便捷的溝通工具;同時,大學生們不得不去面對大量垃圾信息,以及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等問題。網上不光有各種大學生需要的學習、生活信息,還充斥著色情、暴力、兇殺等不良信息。一些險惡用心的人還會利用網絡發(fā)布蠱惑大學生心智的言論或視頻,會使大學生的思想發(fā)生混亂,分不清黑白、是非、對錯、榮辱。
在生活加快的現(xiàn)代社會,大學生沒經歷多少世事,面對著學業(yè)、愛情、就業(yè)等多重壓力,不容易找到消解自身精神或思想問題的方式和途徑。沉溺于虛擬網絡,可以給予大學生一定程度的安慰和滿足。越是沉溺網絡,大學生會更加消極對待現(xiàn)實中的人際關系,更加逃避現(xiàn)實。長此以往,網絡必然會影響或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而大學生會產生人際障礙,甚至會出現(xiàn)人格障礙。大學生逐漸變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閉。如果終日沉溺于網絡,或打網絡游戲,或自娛自樂,都容易網絡成癮,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因此,通過網絡進行勵志教育成為網絡時代,激勵大學生、鼓舞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所處的境遇,走出虛擬網絡,自覺擔負起時代和祖國的重任,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勤于鍛煉提高身體素質,面對挫折能夠越挫越勇,敢于正視問題和挑戰(zhàn),勤于思考,感恩國家和社會,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強音和最強烈召喚。
首先,我們需要提高認識,把網絡勵志教育工作放在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加強高校黨委對網絡勵志教育工作的領導,不斷深化網絡勵志教育理論的研究。堅持以大學生為本的思想,緊緊圍繞著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工作,落實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的目標。
其次,我們要利用網絡潛移默化進行勵志教育。如可以將勵志教育與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娛樂相結合。大學生喜歡看電影,我們就在校園網上提供如《阿甘正傳》之類的勵志電影;大學生喜歡看小說,我們就在校園網上提供如《羊皮卷》之類的勵志圖書;大學生喜歡聽音樂,我們就在校園網上提供如《愛拼才會贏》之類的勵志音樂等方式;大學生喜歡打網絡游戲,我們就在校園網上提供能夠吸引學生的各類網絡勵志游戲,或者通過網絡勵志課堂和勵志講座來吸引學生。我們要在現(xiàn)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基礎上,加大勵志教育方面的培訓,力求這支隊伍,能在網絡上通過校園網、專題教育網、校園BBS論壇、百度貼吧、博客、微博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給大學生以啟發(fā)、引導、引領,使大學生倍受鼓舞、激勵,能夠明辨是非,養(yǎng)成良好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習慣。
最后,我們要建立嚴密網絡監(jiān)督控制體制。通過加大經費投入購置相關網絡監(jiān)控硬件和軟件,加強網絡信息防范意識,嚴格把好信息入口關。通過相關軟件進行網址攔截、文字攔截、圖像審查、程序屏蔽,采取防火墻、安全認證、網絡密碼等技術過濾那些虛假、有害、錯誤、反動、消極、頹廢的信息,嚴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傳播,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干凈、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落實校園網絡IP范圍內網絡實名制,出現(xiàn)問題,責任可以追究到實名制登記的個人。設立網絡舉報獎勵制度,從而激勵更多大學生,同各種網絡不文明行為作斗爭。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N].教育部政報,2000(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1).
[3]鄭禹.勵志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J].中國高教研究,2008(3):72-74.
[4]王晶.武漢體育學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