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醫(yī)學院附屬萊蕪醫(yī)院(271100)亓憲銀 劉民杰
淋巴結轉移的檢測對確定非小細胞肺癌腫瘤分期、選擇手術及其他治療方案、預后至關重要。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如CT、MRI是據淋巴結大小評估是否轉移,而PET/CT利用組織對18F-FDG攝取和代謝情況作為診斷依據,結合CT,通過影像融合技術,同時取得解剖和功能圖像,能明顯提高NSCLC淋巴結轉移診斷的準確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陰性與假陽性[1][2][3]。本研究通過對58例NSCLC患者術前PET/CT檢測與術后病理檢查的比較分析,探討PET/CT在NSCLC區(qū)域淋巴結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將采用18F-FDG PET/CT對非小細胞肺癌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情況分析如下,以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隨機選擇58例NSCLC患者,其中,男46例,女12例,年齡37~77歲,中位年齡62歲。術前均經痰細胞學、肺泡灌洗、纖維支氣管鏡檢或肺穿刺檢查得到細胞學或病理診斷,未進行任何抗腫瘤治療。其中,中心型39例,周圍型19例。36例分別合并真菌感染、間質性肺炎、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大泡、支氣管擴張、陳舊性結核灶等。手術前均行PET/CT掃描,同時行胸部增強CT檢查,分別記錄PET/CT和增強CT檢查縱隔淋巴結轉移結果。所有患者均施行肺葉或左全肺切除并區(qū)域淋巴結清掃,手術后常規(guī)進行病理學檢查驗證,并與PET/CT及增強CT結果對比。
1.2 PET/CT顯像及評價 患者均空腹6h以上,血糖均值為5.36±1.08mmol/L,檢查當日禁止劇烈運動,安靜避光休息15min后,即按體重7.4MBq/kg經肘靜脈注射18F-FDG,平靜休息40min后行CT和PET全身圖像采集,采集方式為3D采集,采集時間為3min/床位,獲得的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后得到CT、PET及PET/CT同機融合的三維影像,并行圖像重建。根據病變位置勾畫ROI后自動計算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原發(fā)病灶SUVmax>2.5為惡性;對淋巴結的判斷:有原發(fā)腫瘤病灶,在PET/CT融合圖像上,如18F-FDG攝取高于周圍正常組織,且SUVmax>2.5視為轉移淋巴結。
CT圖像上判斷淋巴結是否受侵,采用淋巴結的短徑為標準,短徑≥10mm(隆突下淋巴結≥15mm)視為轉移淋巴結[4]。各由2位有經驗的CT醫(yī)師和PET/CT醫(yī)師分別獨立進行診斷,根據病灶的放射性濃聚程度、形態(tài)、位置、放射性分布,并結合病灶的標準攝取值(SUV)獲得診斷的結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類變量資料行卡方檢驗及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在58例患者中,共清掃區(qū)域淋巴結315枚,病理證實陽性52枚,陰性263枚;PET/CT查出45枚真陽性,8枚假陽性,255枚真陰性,7枚假陰性;CT則檢出35枚真陽性,27枚假陽性,236枚真陰性,17枚假陰性。
以病理診斷為標準,PET/CT對肺癌區(qū)域淋巴結診斷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7%,97%,95%,85%和97%;CT為67%,90%,86%,56%和93%,PET/CT比CT有明顯的優(yōu)勢。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而正確評估淋巴結的轉移狀態(tài)是對NSCLC進行臨床分期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5]。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方法有無創(chuàng)的CT顯像、MRI掃描;有創(chuàng)的縱隔鏡、胸腔鏡、纖維支氣管鏡及超聲內鏡引導下的穿刺活檢等。
近年來,PET作為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已逐漸應用于NSCLC的術前分期中[6]。胸部CT、MRI等通過檢測淋巴結的大小和形態(tài)來判定有無轉移,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較高;PET/CT一次掃描可同時獲得功能和解剖信息,CT和PET優(yōu)勢互補,可降低CT或PET單獨顯像診斷縱隔淋巴結轉移的假陽性、假陰性,以便有效地降低誤差,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Weng的資料顯示[7],PET/CT聯合掃描能更加準確地判斷縱隔淋巴結的轉移情況,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2%、96%、91%。本研究表明,PET/CT掃描判斷肺癌區(qū)域淋巴結的轉移狀態(tài)明顯優(yōu)于胸部增強CT,其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7%,97%,95%,85%和97%;而CT為67%,90%,86%,56%和93%。
本研究證實了PET/CT對排除NSCLC縱隔淋巴結轉移具有高度可靠性,陰性預測值達97%,這提示對在PET/CT掃描時未發(fā)現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可避免縱隔鏡等有創(chuàng)檢查,直接進行手術治療。筆者的研究同Gould的結果均顯示[8],對于胸部增強CT顯示有縱隔淋巴結腫大時,由于PET/CT的敏感度較高,有較多的假陽性出現,因此應結合縱隔鏡等有創(chuàng)檢查,將PET/CT陽性淋巴結作為活檢的靶向目標,從而提高陽性檢出率;而對于胸部增強CT未顯示有縱隔淋巴結轉移時,應進行PET/CT檢查以進一步排除癌灶轉移的可能性,以此避免進行有創(chuàng)的縱隔鏡及胸腔鏡檢查,減少不必要的創(chuàng)傷。
目前,PET/CT融合圖像的分辨率仍遜于高分辨率CT,無法探測到低于系統分辨率的病變,因此PET/CT在顯示腫瘤淋巴結的轉移上,盡管其敏感度及特異性較高,但仍有一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9],假陰性多見于直徑小于PET/CT空間分辨率的小淋巴結或微轉移淋巴結;假陽性主要見于炎性反應性淋巴結增生,如淋巴結核、結節(jié)病、增生性組織、各種原因引起的淋巴結炎等。因為炎性病灶的代謝旺盛,導致FDG的攝取增加。因此,盡管PET/CT在定性淋巴結轉移方面具有常規(guī)CT無法取代的優(yōu)勢,但仍需與胸腔鏡、縱隔鏡、超聲內鏡引導穿刺等有創(chuàng)檢查相結合應用,以獲取細胞學或(和)病理診斷,降低其診斷中的假陰性和假陽性率,提高患者癌灶定位的準確性,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