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楊 容
(三峽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湖北宜昌 443002)
鄂東北“年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地區(qū)深受獨特的地理風(fēng)貌、氣候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使得該地區(qū)的“年文化”與其他漢族地區(qū)有著很大的差別,且獨成一家。
鄂東北地區(qū)過年飲食文化包括煮臘八、打糍粑、唆魚刺、磨豆腐、宰年豬、還福等“飲食文化”,是鄂東北最具特色的年文化。
(一)煮臘八。
陰歷臘月初八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用大鐵鍋煮臘八飯,與平時不同的是:雖以大米為主料,但同時需另加入七種配料:飯豆(紅豆)、綠豆、大黃豆(青色)、小黃豆、豌豆、刀豆、花生仁(紅皮),按一定比例配置好,與大米一同下鍋,燒至六成熟,用筲箕把臘八飯?zhí)猿觯瑳鏊疂矝?,把水滴盡。晚上,把臘八飯置于鐵鍋內(nèi)用文火慢慢蒸熟,直到它散發(fā)出輕微的鍋巴香味,于是臘八飯就大功告成。這種臘八飯色澤微紅,且散發(fā)出各種豆類的混合清香,米飯黏軟、鍋巴香脆,入口清香脆軟,是當(dāng)?shù)刈罹邆鹘y(tǒng)色彩的美食之一。
此地的煮臘八寓意主要有四個:首先是寓意“豐收”,人們辛勞一年,煮一頓臘八飯,表示對這一年收成的總結(jié);其次寓意“感謝”,感謝上蒼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們才得以豐衣足食;再次有“祈求”之意,漢文化中的“八”諧音同“發(fā)”,臘月初八吃臘八飯有祈求來年收成“大發(fā)”之意愿;最后有“團圓”之意,舊時,有很多家庭因生計所迫,家人經(jīng)常流散各地,常年不歸,但每到臘月初八這一天,親人們雖遠(yuǎn)在天涯,都要趕回來與家人團聚,一同享用這一鍋臘八飯,共享天倫之樂。
(二)打糍粑。
打糍粑是當(dāng)?shù)厝说拇笫虑?,往往需要幾家?guī)兔?,人們通過打糍粑過程中的互幫互助,不僅緩解了勞動力不足帶來的困難,而且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情感。
糍粑是當(dāng)?shù)卮汗?jié)乃至整個春季最常見、最方便、最好吃的食品之一,原料是當(dāng)?shù)氐诙井a(chǎn)出的上好糯米。糍粑的用途主要有兩個:一是招待客人,客人來拜年通常要做一個“湯碗”,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湯碗”主要原料便是糍粑;二是作春忙季節(jié)家人晚餐之用。二者操作簡便,既保證了營養(yǎng),又節(jié)省了時間和精力,是鄂東北地區(qū)人們?nèi)粘I钪凶钍軞g迎的食品之一。糍粑的食用期往往達到四個月之久,因此保鮮極為重要:把洗凈、晾干的糍粑切成塊,沒入立春之前的山泉水中,因為此泉水寒冷刺骨,糍粑不會生霉和變酸。
(三)自制的“糖果點心”。
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當(dāng)?shù)厝粟s集極不方便,加之農(nóng)活繁忙,去集市購物的機會很少,但老人、小孩最喜歡的糖果點心又必須置辦,于是自制“糖果點心”就成了當(dāng)?shù)丶彝ブ鲖D的一項重要任務(wù)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當(dāng)?shù)厝说牧?xí)俗并流傳至今。
(1)花米果。粘米或高粱與糯米按比例混合搭配糴成米粉,放入少量食用色劑做裝飾,用水和勻揉捏成面包狀的“礙面團”,放入蒸鍋內(nèi)蒸熟,出鍋攤涼后切片曬干。年關(guān)時由當(dāng)?shù)貙I(yè)爆米花的師傅上門加工,加工方式極具特色:把干米片放入一端封閉、一端留有活扣的橄欖型生鐵鍋內(nèi),放入少量食用油,封住活扣,放置在爐子小火烘烤并不斷轉(zhuǎn)動鐵鍋,火候一到用腳一踩扳開活扣,隨著“嗵”的一聲,那些花花綠綠的米片像雪花一般噴涌而出,堅硬的米片霎時就變成了又香又脆的大米果,咬時松脆有勁,入口后迅速融化,香味滿頰,回味無窮,是老人和孩子最喜歡的上好點心。
(2)苕果,即苕片。原料是當(dāng)?shù)氐陌仔募t薯,把個體小的紅薯,洗凈蒸熟,由于小紅薯粉少不易散開,方便切成小條狀或片狀;或者是把大個紅薯蒸熟去皮搗碎,兌入少許米粉,撒入芝麻,搟成薄片,切成小三角形。兩種苕片都要暴曬至干,再用河沙文火炒制,等顏色變黃、質(zhì)地變硬變脆,就算完成。由于紅薯本身具有獨特的香氣,加上芝麻的香味,使得此地的苕果香味別具一格,是春節(jié)期間招待和回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3)糯米泡。把糯米浸泡、洗凈后蒸熟,摻入少量紅色米做裝飾,均勻搗散,暴曬至干,然后與河沙混合,文火炒制,晶瑩剔透的糯米霎時變成乳白色的泡米花了。這種米花放入熱糖水中香氣四溢、軟硬適中、脆香可口,是過年期間招待客人的必備茶點。
(四)正宗年貨與正餐飲食。
(1)“唆魚刺”。臘月二十四是當(dāng)?shù)氐摹靶∧辍?其他漢族地區(qū)大多是臘月二十三為“過小年”),是當(dāng)?shù)厝藫启~的日子。入正年的第一天從撈魚開始,其寓意為“年年有余(魚)”,為的是圖個吉利。晚餐的主要菜肴就是魚頭(以胖頭魚頭為主)清湯火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著酒,吃著魚頭火鍋,迎接“年”的正式到來,這就是此地“唆魚刺”的由來。剩下的魚身有兩種制作方法:一種是與其它地區(qū)相同的腌制干魚;另一種則是具有該地區(qū)特色的做法:把魚里脊肉刮下來,打成糊狀,配置一定比例的綠豆粉,加入少量姜蔥末、食鹽均勻攪拌成糊狀,然后用小酒杯把“漿糊”一杯杯地放入溫?zé)岬乃校《?,用文火煮熟,就成了?dāng)?shù)刈罹咛厣聂~丸子,它既去掉了魚的腥味,又有魚肉的香氣,口感滑嫩,味道鮮美,是當(dāng)?shù)刈迕裼脕碚写H朋好友的上佳菜肴,也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仙的首選祭品。
(2)炸豆腐。臘月二十五這一天是家家戶戶磨豆腐的日子,由于豆腐易壞,為了便于保存,當(dāng)?shù)厝税讯垢虺尚K,放入油中炸制成焦黃,用少量食鹽腌制,它是當(dāng)?shù)刈龌疱伒淖罴雅淞?。另一種做法就是做豆腐丸子,配置一定肉末與蔥姜蒜末、食鹽混合一起攪拌均勻,以小酒杯把攪拌好的豆腐混合物舀入冷油中,以文火炸至焦黃即可,其寓意也極為樸實: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有聲有色。
(3)辦年肉。臘月二十六是殺豬的日子,是當(dāng)?shù)貥O為厚重的日子。這天,主人一般要邀請至親好友來家里吃夜飯,稱作“吃血晃子”或“吃年豬飯”等,以示豐年。年豬的豬頭、豬尾巴先不能吃,保持原型留作供神祭祖之用[1]。豬肉是當(dāng)?shù)赜H戚朋友互相拜年時必須攜帶的主要禮物,肉塊大小由親戚血緣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親疏來決定。
(4)“家家洽”。臘月二十八是全家“還?!钡娜兆樱枦]出山之前,一家老少就已經(jīng)圍坐在一張大四方桌子旁相互恭賀,表示一年的艱辛已經(jīng)結(jié)束,慶祝這一年來的豐收,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還?!钡牟穗扔惺舜蟊P,葷素都有講究:要有整條的蒸魚或燒魚,寓意連年有“余”;要有火鍋,寓意生活紅紅火火,火鍋主料必須是雞子,意味著“吉慶如意”,開席前由當(dāng)家人來分配火鍋中的雞子——雞頭分給家里做官或?qū)砟茏龉俚娜?,以期?她)能出人頭地,雞翅膀分給家里正在讀書之人,以期能飛黃騰達,雞腳分給家里正在賺錢之人,以期來年“抓”回更多的錢,雞大腿則分給家里的小孩或者老人,以期小孩子茁壯成長、老人健康長壽;餐桌上還要有當(dāng)?shù)氐囊熬虏伺渲玫牟穗?,意味日子“長長久久”;要有當(dāng)?shù)氐囊扒鄄伺渲玫牟穗龋馕丁扒趭^努力才有好日子”;還必須要有“三元”——魚丸子、肉丸子、豆腐丸子或糯米丸子,其寓意為“三元開泰”,祝福全家團團圓圓、和睦美滿?!斑€?!笔钱?dāng)?shù)厝藗冇有履甑絹淼牡谝粋€盛宴,類似于“家家洽”這樣的盛宴還要在兩天后的臘月三十晚上和來年正月十五的早上各辦一次。
(5)元寶包面。元寶,即煮熟后去殼、放入雞湯中文火清燉的雞蛋;包面,即為面皮包入當(dāng)?shù)匾熬虏撕团D肉制成的肉餡,并折成類似金銀錠子形狀的“餃子”。開水下包面,配以燉好的元寶雞湯,就成了當(dāng)?shù)厝苏鲁跻坏脑绮停湓⒁鉃椤罢胸斶M寶、恭喜發(fā)財”。
(6)正月十五吃元宵。此地的元宵與其它漢族地區(qū)有很大不一樣:其它漢族地區(qū)多以純糯米為原料,此地雖以糯米為主,但同時必須摻入一定量的粘米粉,因為用純糯米做的湯圓口感軟,沒口勁,此地人不太喜歡,他們更喜歡加入粘米后有勁道的湯圓;其次,一般漢族地區(qū)的湯圓內(nèi)包有各種“甜餡”,而此地人喜歡配以肉湯的實心湯圓;第三,其它漢族地區(qū),湯圓是人們正月十五早上的正餐,而此地人卻作為早上大宴之后的輔助食物。
(一)祭祀文化。
祭祀對象主要是自己的祖人,其次是中國傳統(tǒng)中的各路神仙,如財神爺、灶王爺、龍王爺?shù)?。祭祀時間從頭年的臘月二十四傍晚開始,直到來年正月十五的傍晚結(jié)束。
(1)祭祖。
一是燒煙引路。臘月二十四傍晚,家家戶戶需把門口及周圍地區(qū)打掃干凈,把垃圾攏在一起用火點燃,讓其生煙霧。當(dāng)?shù)厝苏J(rèn)為此煙霧是向逝去的親人和祖先發(fā)出邀請回家過年的信息。由于祖人回家的路有遠(yuǎn)有近,到家的時間有早有晚,所以此煙一直要燃燒到第二天清晨。
二是祭奠祖人。第一次正式祭祖是在臘月二十八早上“還福”之前,此儀式在正堂內(nèi)進行。大四方桌子的上方放兩張椅子,左右各三張,共計八張,以示祖先八人為正席主人。放八副碗筷、八個酒杯,上六道葷菜,桌子左下角點紅燭一根,桌底放炭火盆一個。酒斟三巡后,添飯一次,再在火盆內(nèi)燒紙錢,并向先人稟告:請他們保佑子孫后代健康長壽、榮華富貴。全家老小都在桌子正下方向祖人行磕頭之禮,禮畢鳴放鞭炮,歡迎祖人散席。接下來整個春節(jié)期間進貢祖人的宴席一共要進行六次:大年三十晚上一次,目的是和祖人一起“團年”;正月初一至初四晚家人正餐之前都要舉辦一次,目的是希望祖人跟家人一起過年;正月十五五更天一次,恭送祖人“回家”。
(2)祭神驅(qū)鬼。
一是貢神靈。在臘月三十晚“團年”之前,家里男性要把供神牌位清洗或擦拭干凈,打掃神龕佛龕,并給家神菩薩披上紅綾或紅紙,再祭出豬頭、豬尾、果品等,擺在堂屋正中的“天地君親師位”牌位下面。然后備些酒菜、蠟燭、敬香等祭品到住宅周圍的水井、祠廟等地進行祭祀。晚上,在正堂設(shè)宴,在香爐內(nèi)插上敬香,點燃紅蠟燭,全家老小一同跪拜,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家人健康等等[1]。
二是送灶神。傳說灶王爺是司職人間善惡的神,每到臘月二十四的晚上,他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奏人間善惡之事,為了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替人間說好話,以保人間平安多福,人們往往在灶上點香油燈一盞、焚香三支、紅燭一支、刀頭肉一塊、自制麥芽糖一塊、燒紙錢若干,鳴放鞭炮,恭送灶神返回天宮,感謝灶王爺一年來的辛勞,讓一家人免受饑餓之苦,并期望灶神爺來年一如既往地保佑全家人豐衣足食、平安幸福[1]。
三是出“天方”,驅(qū)鬼神。大年三十晚,家家戶戶“團年”之后,都要出“天方”,迎接新年的到來。全家人“團年”到午夜,用冥錢封門、焚香、燃放鞭炮后開門,在門前空地上作香案,香案上放置裝有魚、肉的托盤一個,焚香三根、香燭一支,叩拜天神。然后是燃放禮花鞭炮,驅(qū)趕牛鬼蛇神和一年來的晦氣,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上蒼能給全家?guī)砀嗪眠\。放完禮花后進屋,家里每個成員都要接過女主人準(zhǔn)備好的糖水糯米泡,接受她對每個人的新年祝福。
四是守除夕、敬火神。俗話說“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過了十五哐哐子巾(破破爛爛的意思)”。除夕夜的火因此顯得格外重要,火塘中央放置一個風(fēng)干了幾個月的大樹兜子,燃燒得旺旺的,一夜不熄,此地稱為“焐火神”,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境興旺、如火如荼。
(二)禁忌文化。
一是忌說不吉利的話。忌說“死、老、病、欠、虧”等字眼,為了預(yù)防小孩說錯話,需張貼“童言無忌”于祖先牌位旁邊,稟告祖人不要怪罪小孩不敬之言。
二是忌打罵孩子。自邁進小年門檻后,一直到來年正月十五,家長不允許打罵孩子。
三是忌借討。大年三十春聯(lián)貼完之后,鄰居左右不能串門,更不能借東西,此為“閉財”,即財富不外泄。尤其前來討賬的人更不能進入,無論多大多急的債務(wù),只能在貼春聯(lián)之前來討要,否則只能等到來年正月十五之后。
四是忌倒垃圾。貼了對聯(lián)之后,家里的臟水、垃圾不能倒在門外,要到正月初一早上吃完早飯后方可傾倒,其寓意為年內(nèi)的“財細(xì)”(財富)不能倒掉。
(三)風(fēng)俗文化。
(1)去舊迎新。目的就是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一是掃揚灰。一般漢族地區(qū)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來舉行,而鄂東北是大年三十,這跟當(dāng)?shù)剞r(nóng)忙有關(guān)。這一天是一年中最徹底的一次大掃除,從屋頂?shù)降孛?,從臥室、廚房到堂屋,從茅廁、豬圈到牛欄,從屋檐、陰溝到稻場,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迎接一個干凈利落的新年。俗話說“揚塵惹火、絲網(wǎng)(蜘蛛網(wǎng))惹禍”,打掃下來的垃圾要送到野外進行焚燒。二是沐浴更衣。大年三十,男人理發(fā)刮面,女人洗頭梳頭,男女老少焚香沐浴,出“天方”之前要換上新鞋子、新衣服,表示新年新氣象。三是挑黃土,撒門口。大年三十下午貼春聯(lián)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用黃色的麻古石碎末灑在大門口,把當(dāng)年的“舊顏色”掩埋掉,其用意與“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道理如出一轍。
(2)貼對聯(lián),貼門神。這與我國大多數(shù)地方的春聯(lián)風(fēng)俗大同小異,稍有不同的是,本地凡是有門窗戶扇的地方都要貼上春聯(lián)或年畫,對不同用途的房子貼不同的對聯(lián),如長者的門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這一類的春聯(lián);新婚夫婦則要貼“采蓮君子新求偶、雪潔佳人舊有才”這一類的春聯(lián),如果家里當(dāng)年有老人去世(即白喜事),連本年在內(nèi),連續(xù)三年必須張貼綠色對聯(lián),內(nèi)容多為后人對先人駕鶴西去之后悲傷、思念之情,如“莫含悲,期頤壽星駕鶴去;應(yīng)笑看,仙界箋帖蓮花來”,橫批多為“親恩長憶”、“美德長存”等等。更為特別的是倉庫、牛豬欄、牛欄、雞窩等處要貼上“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對聯(lián)。
(3)團年與談年。大年三十的團年有臘月二十八“還福宴”一樣的晚宴,有各種祭祖和祭神儀式活動等,且以一家人圍坐“火塘”時的談天說地為主要內(nèi)容。此時,遠(yuǎn)在天涯海角的親人都已經(jīng)回來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暢談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暢想新的一年里家人平安、心想事成。半夜時分,晚輩要給長輩“辭年”,長者要給還沒有經(jīng)濟獨立的晚輩“壓歲錢”,以示關(guān)愛和鼓勵。
(4)拜年。大年初一起床時,家人之間要相互拜年,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這一天全村人不能去異村拜年,首先要到祖墳山給祖先拜年,然后再給左鄰右舍家拜年。家里輩份最高的長者不用出門,他(她)是村里小輩們前來拜年的對象。這一天,無論年齡多么小的孩子、輩份多么低的晚輩前來拜年,他們都是最尊貴的客人,都必須鳴放鞭炮,哪怕他們不想喝水、不會抽煙,也必須給他們倒上糖水米泡、遞上煙卷,還要擺出自制糖果點心、花生豆子等,以示尊重和愛戴。大年初二是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外甥給家(ga)爹(外公)、家(ga)婆(外婆)拜年的日子。豬肉是拜年時要帶的主要禮物,帶還是不帶,帶多重為好,是親戚朋友關(guān)系親疏、未來和睦與否的大事情。拜完年之后,主人往往要給拜年之人回贈禮物,多是自制的糖果點心、花生豆類等等,以示禮節(jié)。一般拜年在正月初四之前全部結(jié)束。
(5)掛花燈、送祖人。正月十五下午,各家各戶在門口焚燒垃圾,燃放鞭炮,并到祖先的墳?zāi)骨胺傧?、點蠟燭、燒紙錢、燃鞭炮,恭送他們“上山回家”。是夜,家家戶戶都要掛燈,如大門、灶臺、豬圈、牛欄、雞窩、農(nóng)具房、水房、磨坊等地都要掛。燈的樣式各異,多以蟲魚鳥獸作為模型,有的還寫有燈謎,供人競猜。這些燈不僅僅寓意為祖人“上山回家”時照路之用,也是迎接各路神仙返回人間時指路之用。
(四)娛樂文化——玩龍燈。
跑旱船、打蚌殼精和玩龍燈等是當(dāng)?shù)卣鲁跛牡绞迤陂g常開展的娛樂活動,其中玩龍燈是當(dāng)?shù)厝送娴米疃?、也最火熱的娛樂項目。此地龍燈?jié)數(shù)成單不成雙,個中緣由無從知曉。“龍身”多為白色,有一個“龍珠”,不與“龍身”相連,掌握在引路人之手,為“龍身”導(dǎo)航。玩龍燈一般從正月初五開始,直到正月十六早上結(jié)束,歷時十一天。玩龍燈一般由村中新結(jié)婚想求子的人家發(fā)起,以求本年喜得貴子;玩龍燈的成員只能由男性組成,帶孝之人不能參與。
龍燈的伴奏鑼鼓分“開道鑼鼓”和“伴奏鑼鼓”兩種。引燈人身后有兩人抬著大鼓或者是大篩鑼,邊走邊敲,聲音低沉威武,此為開道鑼鼓。燈尾處有四人或五人組成的打擊樂隊:一人敲鼓,一人打鈸,一人打大鑼,一人打小鑼,有的多一個小令鑼。他們會根據(jù)不同場合打出不同的“鑼鼓套”:進村、進戶的鑼鼓點熱情,耍龍燈時的鑼鼓點暴風(fēng)驟雨,在路上則是慢吞吞。
“喝彩”是玩龍燈的一種功能,即龍燈進村之后會到每家的堂屋內(nèi)繞桌幾圈,龍頭對準(zhǔn)主人家的牌位來“喝彩”,執(zhí)燈珠人每說一句,成員們就回應(yīng)一聲“吙”,以示贊同,內(nèi)容多是恭喜主人升官發(fā)財、老人健康、小孩平安等等?!皾L龍燈”是玩龍燈又一種功能:在引燈的帶領(lǐng)下,整條龍燈左右成弧形軌跡向身后翻動,好象水中正在翻滾的蛟龍一般,十分壯觀。
龍燈進村需從該村莊的“青龍口”進,決不能從“白虎口”進,避免“青龍遇白虎必有一斗”這個節(jié);如遇兩條龍燈同在一個村子里時,行路時各走自己的右手;兩條龍燈齊頭并進時,龍頭高度需平齊,不可強壓對方高度。舊時玩龍燈時還有一種“斗燈”的做法,即相鄰兩個村莊如有“過節(jié)”(不愉快、有冤仇),往往在正月十五晚上要“斗燈”:兩個村莊各自在最高的位置上(往往是山頂)架起點亮的龍燈,看誰家龍燈的位置更高就表示勝利。當(dāng)?shù)亓鱾飨聛淼恼f法是:失敗的村子當(dāng)年流年不利。今日,“斗燈”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
正月十六清晨太陽未出來之前,男人們把龍燈帶到水邊(多為河邊、湖邊和水庫邊),拆掉白布,撕掉“龍”身上各種裝飾,并把它們堆放在水邊用大火燒掉,火焰伴著煙霧飄向云端,當(dāng)?shù)胤Q為“龍升天”或“龍歸?!?,宣告當(dāng)年玩“龍燈”活動的正式結(jié)束。
[1]胡長貴,李崇琛,胡孝紅.三峽民俗風(fēng)情概況[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