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蚌埠學院 文學與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明麗圓潤,奇秀精當,常常令人叫絕,新穎別致的語匯運用是其小說語言的重要構(gòu)成要素,甚至有新奇怪異以致難解其意之例,如《創(chuàng)世紀》中老太太紫微回憶時寫道:“從前的事很少記得細節(jié)了,都是整大塊大塊,灰鼠鼠的。”這里的“灰鼠鼠”給人一種陌生而新奇的感覺,在別的文本亦未嘗出現(xiàn),讓人極易以為這是張愛玲新創(chuàng)的詞匯,或者視之為巧妙的比喻修辭,盡管難懂。
“灰鼠鼠”若依普通話念作“huīshǔshǔ”顯然讓人不知所云。然則,張愛玲是用近音字來標注方言中“有音無字”的語匯的,在合肥方言中“鼠”念作“chū”,“灰鼠鼠”念作“huīchūchu”,而這是合肥地區(qū)一個典型的方言語匯,意為暗淡無光彩,唯有用合肥方言念才能更感受到往事如煙的混沌和老年紫薇回憶往事的那份感傷。這般以合肥方言來讀解張愛玲小說中的某些語匯,看似突兀、過于隨意,然而,一則在她的作品中確實存在一些合肥方言色彩鮮明的語匯,二是從她的成長過程和家世背景看她對合肥方言確實熟悉。本文擬從其中短篇小說中翻檢出具有合肥方言色彩的語匯,探尋張愛玲與合肥方言的關(guān)聯(lián),以解析其語匯來源,并由此略涉對方言表達與文學創(chuàng)作關(guān)系的思考。本文考察的方言詞匯主要集中在2009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愛玲全集》中的《傾城之戀》和《紅玫瑰與白玫瑰》。
除“灰鼠鼠”外,在她的小說中我們還能夠發(fā)現(xiàn)大量其他合肥方言語匯。
張愛玲小說合肥方言中的名詞性語匯涉及動物、服飾、人體、稱謂及其他方面。
(1)頦(kē)。臉的最下部分,在兩腮和嘴的下面。通稱“下巴”“下巴頦兒”。
例1 小寒把下頦一昂道:“我就守在家里做一輩子孩子,又怎么著?”(《心經(jīng)》)
(2)跡子。在合肥方言中有些單音詞加“子”尾,普通話與其相應的是雙音詞。這里的跡子,意即痕跡。
例2 你看桌下的跡子,擦不掉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例3 她略略移動一步,仿佛她剛才所占有的空氣上便留著一個綠跡子。(《紅玫瑰與白玫瑰》)
(3)虼蚤 (gèzɑo)。虼蚤就是跳蚤,如《紅樓夢》中翠縷道:“這些大東西有陰陽也罷,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
例4 她搭訕著就把狗抱走了,自言自語道:“狗幾天不洗就要虼蚤多了!”(《郁金香》)
(4)小大姐。在合肥地區(qū),小大姐常常是對年輕女孩子的客氣稱呼。稱呼的人,哪怕自己是成年人,對方是個小孩子,都可如此稱謂,現(xiàn)在依然常用。
例5 一個小大姐蹲在地上為她扣撳紐。(《金鎖記》)
例6 這一天他去,已經(jīng)有一個小大姐抱著一只狗立在電梯里。(《郁金香》)
(5)上人。上人指家中長輩,是子女對父母或祖父母的稱呼,對應詞是“下人”。
例7 這個人倒是說了許多回了,要到我們這兒來拜望,見見上人。(《創(chuàng)世紀》)
(6)氣汗水。氣汗水即水汽,室內(nèi)空氣溫度比室外高時,室內(nèi)空氣中的水分遇到冷的玻璃就會液化,在玻璃表面形成水,先呈霧狀,集聚之后凝結(jié)成水滴。
例8 瀠芬道:“外頭還要冷呢,你看窗子上的氣汗水!”(《創(chuàng)世紀》)
這類語匯主要是動作行為和思想感受方面的,占據(jù)了她小說合肥方言的相當部分。
(1)塌
例9 (鄭太太)道:“上哪兒玩過了,新鞋上糊了這些泥?還不到門口的棕墊子上塌掉它!”那孩子把家里養(yǎng)的大狗喚了來,將鞋在狗背上塌來塌去,刷去了泥污。(《花凋》)
例10 這樣吧,你給我面包上塌一點。(《紅玫瑰與白玫瑰》)
這兩句中的“塌”都是動詞,意為擦、涂抹,在合肥話中念作tɑ,可寫作“搨”“拓”。前一例句是鄭太太叫兒子把鞋上的泥蹭掉。后一句是王嬌蕊請佟振保給面包上抹上花生醬。
(2)掏 (tāo)
例11 全少奶奶正在收拾碗盞,仰彝還坐在那里,幫著她們把剩菜撥撥好,撥撥又吃一口,又用筷子掏掏。(《創(chuàng)世紀》)
這里的動詞連用,在合肥方言中也是常見用法,“掏掏”意即挑揀出自己喜歡吃的,不顧及他人。
(3)衛(wèi)護。合肥方言中有些雙音節(jié)詞,與對應的普通話雙音節(jié)詞的語素位置顛倒,“衛(wèi)護”意即“護衛(wèi)”。
例12 她真心衛(wèi)護那女人,她對于整個的戀愛事件是自衛(wèi)的態(tài)度。(《創(chuàng)世紀》)
(4)釘被。合肥地區(qū)把縫被子叫做釘被子,每逢換季都要給棉被包上被面,并且要在被子四周衍上幾道線。
例13 怪不得呢,太太叫我給你釘被,我想這熱天要棉被干嗎?(《郁金香》)
(5)該因。注定的意思。
例14 可憐我不跌死是該因?。ā兜取罚?/p>
(6)歸折。疑為歸拾,歸置收拾東西,意即整理。
例15 她道:“八點鐘起來,一早上就是歸折東西,家里七七八八……”(《創(chuàng)世紀》)
這類語匯多是涉及性狀和品行方面的。
(1)潮。合肥話中少說“濕”,多用“潮”,均指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與“干”相對。
例16 雨的氣味,打潮了的灰土的氣味,油布的氣味,油布上的泥垢的氣味。(《心經(jīng)》)
例17 煙鸝見他回來了,連忙問:“腳上弄潮了沒有?”
例18 三輪車在波浪中行駛,水濺潮了身邊那女人的皮鞋皮夾子與衣服。(《紅玫瑰與白玫瑰》)
例19 整個的世界像是潮抹布擦過的。(《等》)
例20 仰彝把桌上的潮手巾把子拿起來。(《創(chuàng)世紀》)
(2)繃?!翱嚒痹诤戏史窖灾杏迷谀承┬稳菰~前面,強調(diào)程度深,有“很”的意思:~硬;~亮。
例21 冷……她整個地凍的繃脆的,可是非常新鮮。(《創(chuàng)世紀》)
(3)撥聾。這兩個字在普通話中并無對應的字,張愛玲是以音近之字來記方言之音的,意為糊涂,頭腦不清楚。兒子如是說老子,有說“老糊涂”意義,調(diào)侃之意多于指責之意。
例22 我們老太爺真是越老越“撥聾”?。ā秳?chuàng)世紀》)
(4)拿蹻。也寫作“拿喬”,故意不理人,以抬高價錢或身價。
(全少奶奶)道:“新來的拿蹻,走了!……可是單揀今天走,知道老太太過壽,有意的訛人?!保ā秳?chuàng)世紀》)
例23 一句話傷了虞老先生的心了,他嚷了起來道:“你不要拿蹻了!”(《多少恨》)
(5)灰鼠鼠。意為暗淡無光彩,在形容詞后面加上描述性的疊音成分,構(gòu)成Axx的結(jié)構(gòu),加強形容詞的意義,增強其生動性和形象性,以及表現(xiàn)說話人的感情態(tài)度。
例24 從前的事很少記得細節(jié)了,都是整大塊大塊,灰鼠鼠的。(《創(chuàng)世紀》)
(6)傷傷夠夠。“傷”指因過度而感到厭煩,如:吃紅薯吃傷了。
例25 你們匡家的事,管得我傷傷夠夠了!(《創(chuàng)世紀》)
(7)笑不嗤嗤?!班汀币鉃樽I笑,如嗤笑。宋代司馬光的《訓儉示康》中說:“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在小說中,意為帶有意味的笑,姚媽自以為知曉家茵與宗豫之間的秘情,所以再見家茵時她的笑帶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意味。
例26 家茵委實怕看姚媽那笑不嗤嗤的臉色。(《多少恨》)
以上是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中合肥方言的粗略舉例,一定有疏漏之處,但尚可證實在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中確實存在合肥方言,而且這些語匯的運用也充分體現(xiàn)出合肥方言的特征,足見張愛玲對合肥方言的熟習。另外,以中短篇小說為例,從1943年4月到1947年5月共22篇文章,《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幾不可尋,《茉莉香片》《心經(jīng)》偶有發(fā)現(xiàn),及至《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增多,再到《創(chuàng)世紀》中隨處可見。安徽方言的使用,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呈現(xiàn)出漸次增多的趨勢,這表明張愛玲對合肥方言的使用并非無意流露,而是有意為之。
在創(chuàng)作伊始,張愛玲就帶有一種明確的態(tài)度:“在創(chuàng)作時,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于是她立志“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相信“只有上海人能懂得我的文不達意的地方”[1],這種對上海的在意使得人們關(guān)注到她創(chuàng)作中的吳語色彩,于是我們感覺到在小說《桂花蒸·阿小悲秋》里百順說:“月亮小來,星少來”時的上海腔調(diào),在散文《有女同車》里上海女人的閑談,還有她對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的喜愛,并在晚年將其中的蘇白譯成國語,卻又為國語失去了吳語“語氣的神韻”[2]而遺憾。因此,人們相信張愛玲熟悉,也喜歡吳語。
然而,張愛玲何以對合肥方言也十分熟悉呢?對于自己的口音,張愛玲說:“我的上海話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說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保?]這就為解釋張愛玲雖未在合肥生活過、卻會使用合肥方言提供了線索。
張愛玲曾提到,她最初知道《海上花》是因為讀了胡適考證該書的文章,因為“《海上花》似乎是我父親看了胡適的考證去買來的”,而當時她“完全不懂上海話”[4]。胡適的考證文章最早被上海亞東圖書館1926年版《海上花列傳》收錄在序言部分,也就是說,最起碼張愛玲在6歲以前是不懂上海話的。因此,這就告訴人們,上海話之于張愛玲只是經(jīng)后天學習、練習掌握的語言,而非母語。
一般認為,語言的掌握有習得和學習兩種方式。習得是指兒童不自覺地自然地掌握母語的過程和方法,它是通過交際大量接觸語言而掌握語言,不注重語言形式而注重意義,語言規(guī)律的掌握是無意識的,習得過程是由不自覺到自覺,是我們常說的第一語言習得,即兒童母語的習得;而學習指在學校環(huán)境中,有意識地掌握第二語言的過程和方式,它注重語言形式,過程由自覺到不自覺,即我們常說的第二語言學習。張愛玲所說的“母語”,是嬰兒期和幼年期間自然學到的語言,也就是從小會說的語言,這顯然是屬于習得語言的。
人的口音與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生活環(huán)境不僅是指地域環(huán)境,也是指小群體環(huán)境。張愛玲兩歲以前生活在上海,8歲回到上海,此后一直到她1952年離開中國,基本都生活在上海。盡管上海這一生活環(huán)境認可的第一語言是滬語,但張愛玲的周圍卻一直有著相當數(shù)量的皖籍人士。這跟她的家世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她的曾外祖父李鴻章是合肥人,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嫁給了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后,李家的一些仆人也隨之到了張家,據(jù)說從小照顧張愛玲的保姆何干就是李菊耦的貼身丫鬟,也來自合肥鄉(xiāng)下。
張子靜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中多次提到:“然而母親和姑姑走了。我和姐姐常由保姆帶著”。張愛玲的母親與姑姑留洋的時間是1924年,當時張愛玲4歲,正是孩子語音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然而“姐姐和我,成天就由保姆帶著”,“姐姐還會纏著保姆說故事,唱她們皖北農(nóng)村的童謠”[5]71,聽她們說合肥鄉(xiāng)下晚上打狼的故事,還??鋸垚哿帷巴.敗保ê戏史窖?,意即聰明),因此張愛玲的口音受到保姆等周圍人的影響是一定的了。
及至成年后,張愛玲還是對合肥話很留意,在文章中還會時??甲C,如“《金瓶梅》里的皖北方言有‘停當(妥當)’,‘投到(及至)’,‘下晚(下午近日落時)’。我小時候聽合肥女傭說‘下晚’總覺得奇怪,下午四五點鐘稱‘下晚’——下半夜?疑是古文‘向晚’?!蛲硪獠贿m,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笕藵u漸不經(jīng)意地把‘向’讀作‘下’。同是齒音,‘向’要多費點勁從齒縫中迸出來。舊小說中通行的,沒地域性的‘晌午’,大概也就是‘向午’。”[3]
這種陪伴過程中所涉及的合肥方言語匯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張愛玲自幼便能聽懂,表述這些語匯的語音自然也成為她口音的重要部分,即便在她已經(jīng)掌握上海話之后,在表達生活情緒時也還會自然地使用安徽方言,正如鐘敬文所說:“我們懂得最深微,用起來最靈便的,往往是那些從小學來的鄉(xiāng)土的語言,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有無限關(guān)聯(lián)的語言,即學者們所謂的‘母舌’(Mother tongue)。這種語言,一般地說,是豐富的,有活氣的,有情韻的。它是帶著生活體溫的語言?!保?]
根據(jù)語言本體論理論,語言指涉感受,而對于特定地域背景的人來說,方言的運用維系著生命的記憶、體驗,如同維特根斯坦所說“我用來表達我的回憶的語詞是我的回憶反應?!保?]對張愛玲而言,合肥方言維系的正是她的生命記憶與體驗,這記憶關(guān)乎未曾謀面的故鄉(xiāng),然而更多的是對祖父母的牽念。
張愛玲家世顯赫,為人矚目,但她卻常有無家之慨,“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因為她自己的家,如同美好的橙紅色的童年一般轉(zhuǎn)瞬即逝,之后便是難以忍受的各種紛擾,父母“劇烈地爭吵著,嚇慌了的仆人們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們乖一點,少管閑事。我和弟弟在陽臺上靜靜騎著三輪的小腳踏車,兩人都不做聲”,及至18歲,她親手結(jié)束了和父親的生活,“這是我那個家的結(jié)束”,投身母親,然而,生活壓力如影隨形,“這時候,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8]8。這種父母親手造就的失家之傷令張愛玲痛之入骨,以至于覺得“造人是危險的工作”,“小孩是從生命的泉源里分出來的一點新的力量,所以可敬、可怖。父母都不大懂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認真的眼睛,象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痹谒磥恚瑸槿烁改傅氖Р焐踔林粫屗麄冏约河H手種下“不幸的種子,仇恨的種子!”[9]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所代表的是血脈的傳衍,他們的缺失意味著“我從何處來”的迷惑,而在張愛玲的成長過程中,她的父母造成的是一種最真實的本質(zhì)的缺失,張愛玲唯有自己去修補這份缺失。于是我們看到她多次在文字中記到那未曾謀面的故鄉(xiāng),她在《談吃與畫餅充饑》中說,她家的田產(chǎn)都在安徽,她姑姑最愛吃的“黏黏轉(zhuǎn)”就來自那里,還有那味道勝似“貴格麥片”的大麥面子。而且,她還常常主動打聽和她自己的祖父母、她的家族有關(guān)的舊事,比如因看到《孽海花》對祖父母的初次相遇感興趣而去翻祖父的文集,比如她弟弟曾回憶道:“李國杰的妻子沒事就常到幾個談得來的親戚家中串門子,我姐姐就是從她的閑談中,得知外人不知道的李鴻章家庭中的秘密韻事?!薄八龔男【统M司思遗埽p著我舅舅東問西問,務必把一些她好奇的舊人舊事問個水落石出。舅舅很疼她,也總是耐著性子說給她聽。”[5]159
通過親戚間的談論、仆人們的回憶以及自己的考證和探究逐步還原出家族記憶的過程,張愛玲稱之為“尋根”,“因為是我自己‘尋根’,零零碎碎一鱗半爪挖掘出來的,所以格外珍惜”[10],直至《對照記》還想望她早已作古的祖父母:“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guān)系僅只是屬于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11]對這個孩子來說,祖父母的琴瑟和鳴成為這個孩子“最需要的”支持,因為她唯有通過祖父母的存在去尋找她自己存在的意義,她所最需要的這些記憶其實正是她的父母沒有給予她的完整而正常的愛,遙遠的舊事填補了生命中的空洞。
張愛玲曾說“現(xiàn)在我寄住在舊夢里,在舊夢里做著新的夢”[8]19。不溫馨的家庭生活或許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但家的缺失卻真切地傷害到一個人的心靈,甚至連其自身的存在意義都殘缺不全。張愛玲選擇了通過語言來辨認她的來路,藉由方言想象構(gòu)建她需要的生活支撐。她對合肥方言的使用聯(lián)系的是生命脈絡,修補的正是她的生存價值。合肥方言之于張愛玲是對“我是誰”進行純粹默想的情感方式。
家的缺失讓張愛玲唯有沿著生命的泉源繼續(xù)上溯,在那里她尋找到一個溫暖的棲身之所。而合肥方言的使用,輔助還原了經(jīng)驗的、感性的生活,遠去的家族由此呈現(xiàn)為可感的具體的存在,使張愛玲個體生命缺失的那部分脈絡得以完整。
方言的運用是一種語言能力,它關(guān)系到情感、態(tài)度的有效傳遞。但方言的運用又不僅是一種語言能力,它還與記憶、體驗保持著相當?shù)木o密性,意味著對生活史的還原與重構(gòu)。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曾經(jīng)說:中國方言和方言之間的差距,也是一種語言和另一種語言的差距。在張愛玲這里也可以這樣說,也是一種生活和另一種生活的距離。她通過方言探尋、補救她缺失的人生體驗,就像《創(chuàng)世紀》中寫到的那樣:“這樣說著,說著,紫微也覺得父親是個最偉大的人,她自己在他的一生也占著重要的位置,好像她也活過了?!保?2]語言總是包含著對應然生活的構(gòu)想,張愛玲對方言的運用與她的生存體驗應該是一回事,在這種情況下,“方言本質(zhì)論最終歸結(jié)于人的生存本體論”[13]。
張愛玲對合肥方言的正確使用,顯示出她對這一地域方言的一定程度上的熟知,對它的有意使用,呈現(xiàn)出她對個人歷史的追尋與牽念,藉由合肥方言,張愛玲在創(chuàng)作中漸次敞示她內(nèi)心的真相。另外,淺近而真摯的方言語匯成為其語言風格的構(gòu)成要素之一。
[1] 張愛玲.到底是上海人[M]∥ 流言私語.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118.
[2] 張愛玲.譯者識[M]∥海上花開:國語海上花列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
[3] 張愛玲.“嘎”?[M]∥張愛玲散文全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428.
[4] 張愛玲.憶胡適之[M]∥流言私語.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70.
[5] 張子靜.我的姐姐張愛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6] 鐘敬文.方言文學試論[M]∥鐘敬文文集·詩學及文藝理論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12.
[7]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陳嘉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8.
[8] 張愛玲.私語[M]∥流言私語.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
[9] 張愛玲.造人[M]∥流言私語.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164.
[10]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9.
[11] 張愛玲.對照記[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7:45.
[12] 張愛玲.創(chuàng)世紀[M]∥紅玫瑰與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216.
[13] 何錫章,王中.方言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初論[J].文學評論,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