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春華
(沈陽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外語學習動機是外語學習的基本動力,其強弱直接影響學生的外語學習行為。國外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經(jīng)過50多年的發(fā)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方向由最初的社會心理視角轉向認知心理視角。以Gardener為代表的 “社會教育模型”[1]是20世紀60—8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動機理論。這一理論主要涉及動機的社會及心理方面。根據(jù)這一理論,動機可分為“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及“融入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而且特別強調 “融入型動機”對外語學習的重要作用,指出融入性(integrativeness)及對學習情景的態(tài)度是影響整體動機的主要因素。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轉向對認知方向的關注,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理論、目標理論及歸因理論成為其中重要的理論。Ryan等提出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決定意味著自主選擇采取行動及調控行動[2]。這一理論將動機分為內(nèi)部動機及外部動機,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啟示: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Christophel和Gorham研究了大學課堂上激勵及削弱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研究者們還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指出學習者學習動機差異是個體差異的情感因素之一[3]。Drnyei、Csizér和Guilloteux、Drnyei等指出動機會影響學習者的成績[4]。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眾多模型探討了外語學習動機的不同層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是同時也有重疊,如,融入型動機與內(nèi)部動機很難區(qū)分,而且這些模型沒有涉及外語學習動機的動態(tài)性變化。
我國的外語學習動機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包括國外外語學習動機理論研究,國內(nèi)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結構、影響因素及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成績、學習策略等的關系。研究以實證研究居多,進行相關研究的主要有,秦曉晴、文秋芳、王海嘯等。陳巧薇對近10年英語學習動機文獻進行了詳細的綜述,指出這些研究集中于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研究,對其他英語學習群體的研究很少[5],這與我國英語教育在各級教育中的地位很不相稱。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非英語專業(yè)成人教育及全日制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及比較,揭示成人教育和全日制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方向及異同點。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沈陽大學全日制本科學生與繼續(xù)教育學院(以下簡稱“成人”)學生,共發(fā)放問卷250份,收回233份,其中在校大學生問卷收回97份,成人學生問卷收回136份。參與問卷調查的成人學生來自計算機應用、工商管理、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影視動漫、會計學及會計電算化專業(yè),年齡在20~39歲之間。參與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來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金屬材料、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車輛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工業(yè)設計、工業(yè)工程專業(yè),年齡集中在18~22歲。參加問卷調查的兩類學生中,男性占53.6%,女性占46.4%。
本研究對成人學生及在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進行比較,旨在揭示以下問題:
(1)非英語專業(yè)成人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現(xiàn)狀。
(2)非英語專業(yè)在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現(xiàn)狀。
(3)成人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在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差異。
(4)削弱兩類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因素包括哪些,兩類學生是否存在差異。
問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被調查者基本信息的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專業(yè);第二部分是關于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在校大學生問卷共15個項目,涉及的動機類型包括,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情景型動機、內(nèi)在動機及外部動機①融入型動機是指外語學習動機源于對某種語言文化的親近感,希望可以以某種方式融入到該文化或團體中。內(nèi)部動機是指學習的動機源于對語言本身的興趣,即學習該語言可以帶來快樂、滿足感、自我效能等。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外語是因為外語的功能性,即可以通過外語學習實現(xiàn)另外的目的,如通過考試、獲得獎學金、升職等。外部動機是指學習的動機來自于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比如學校的、家長的壓力或工作單位的要求,而不是本人的選擇。。成人學生問卷包括17個項目,工具型動機調查增加兩項,這部分調查借鑒了Likert五級評分[6],即每個項目包括完全同意,有點同意,沒有意見,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五個選項,分值分別為4、3、2、1、0。在校大學生問卷這部分滿分為60,成人學生為68,得分越高的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越強。以上述成人學生及在校大學生為樣本測得兩種問卷這部分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79(在校大學生問卷)和0.77(成人學生問卷);兩月后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83和0.79。這說明這些項目適合用于測量兩類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問卷的第三部分是去英語學習動機因素調查。這部分參考了Keblawi對阿拉伯英語學習者的相關研究,在校生問卷涉及英語教師、教學情景、學習經(jīng)歷、教學材料這些直接影響學生外語學習的因素,共11項。成人學生問卷中增加至13項,其中與教學材料相關的因素增加了一項,同時增加了工作情境因素,其他選項相同。上述調查所得數(shù)據(jù)全部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
對兩部分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均值比較的結果見表1。表中顯示成人學生總體動機均值(35.161 8)高于在校學生(32.804 1)。方差分析表(表2)中,相應的伴隨概率小于0.05顯著水平,因此成人學生與在校大學生的總體動機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從內(nèi)部動機及外部動機的均值比較來看,成人學生略高于在校學生,方差分析顯示二者無顯著差異。從融入型動機及情境型動機的均值比較來看,在校學生略高于成人學生,根據(jù)方差分析的結果,成人學生與在校學生無顯著差異。
表1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均值比較
表2 方差分析
工具型動機的均值比較顯示成人學生遠高于在校學生。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在0.01顯著水平下差異顯著。成人學生的均值較高,一方面可以解釋為成人問卷中工具型動機選項增加了兩個。另一方面也說明,英語不僅僅在學校有用(如考試、得獎學金等),同時,在現(xiàn)實社會中,英語可以幫助實現(xiàn)社會認可或獲得經(jīng)濟方面的實惠。
由于成人的工具型動機選項比在校學生多了兩項,因此成人學生此類動機的滿分是20分,在校學生的則是12分。將兩類學生的均值與各自的滿分相比,可以得出,事實上,在校大學生的工具型動機略高于成人學生,同樣還可以發(fā)現(xiàn),相對于兩類學生各自的滿分動機水平而言,兩類學生的動機總水平都不高,而且成人的動機總水平更低。
從均值結果來看,成人學生各類動機的排列順序為:工具型動機→內(nèi)部動機→融入型動機→外部動機→情境動機;在校學生各類動機的排序為:內(nèi)部動機→融入型動機→工具型動機→外部動機→情境動機。但是,將各類動機類型均值得分與相應滿分相比,便得到如下排序:成人學生為融入型動機→工具型動機→內(nèi)部動機→情景動機→外部動機;在校學生為融入型動機→工具型動機→情景動機→內(nèi)部動機→外部動機。可以看出,兩類學生的動機排序基本相當,只是內(nèi)部動機與情景動機位置交換了。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在兩類學生中排在最前面,雖然根據(jù)“社會教育模型”理論,相對于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更重要,但是兩類動機都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動機,相對于成人學生,對于在校學生而言,情景動機更重要。相對于在校大學生,內(nèi)部動機對于成人學生的總體動機影響更大。外部動機排在最后一位。因此,從兩類學生的動機類別排序來看,成人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似乎更穩(wěn)定。
去英語學習動機因素的調查及比較結果見圖1。圖中顯示,總體上,各項因素對兩類學生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相對于成人學生,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更大。成人學生中,各項選擇人數(shù)所占百分比都不是很高,最高的為A項,占24.3%。G(6.6%)、O(7.4%)選擇的人數(shù)較少,G為好友們都不喜歡學英語,O為不受任何因素影響。各選項的排列順序為A→H→J/K→E→B/F/L→N→I→C→D/M→O→G。A為課堂教學模式單調、乏味,H為英語教師教學指令不清晰,兩項的選擇人數(shù)相近,都接近受試的1/4,接下來為J、K、E三項的各選擇人數(shù)接近20%,J為學校、教師及家長的太大的壓力,K為英語學習中過多的批評,E為課堂內(nèi)容過于簡單,缺乏挑戰(zhàn)性。在校大學生的選項順序為L→A→B→F→H→D→G/J→I/K→E→C→M,其中 M(6.2%)的選擇人數(shù)最少,M為不受任何因素影響,從排在前五位的因素來看,盡管成人與在校大學生有兩項相同因素,但是,從各選項的選擇人數(shù)所占百分比及選項內(nèi)容排序來看,兩類學生存在很大差異,排在第一位的L因素為其他因素,選擇該項的人數(shù)占在校學生受試的60%。A排在第二位,其選擇所占百分比高達53.6%。排在第三位的B為英語教材陳舊、乏味,排在第四位的F為課堂教學內(nèi)容太難、跟不上。
依據(jù)各類別選項在所有選擇中的百分比來看,成人選擇順序為:教學情境相關因素(32.3%)→教學材料相關因素(27.6%)→教師相關因素(22.3%)→ 學 習 經(jīng) 歷 (7.7%)→ 工 作 環(huán) 境(7.1%);在校學生的順序為,教學情境相關因素(39.8%)→教學材料相關因素(24.7%)→教師相關因素(20%)→學習經(jīng)歷(6.4%)。兩類學生的選擇順序相同,教學情境因素排在第一位,教學材料相關要素次之。這樣的順序與Gorham和Christophel的結論并不一致,他們的調查結果是教師行為相關的因素排在首位,其次是教材的選擇。另一個需要關注的事實是在校大學生中60.8%的人及17.6%的成人學生選擇了其他因素,因此還有一些其他要素削弱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值得進一步調查研究。
圖1 成人學生與在校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因素調查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兩類學生的總體英語學習動機水平不高,這與英語在中國各級教育中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很不相稱。從兩類學生的比較來看,除工具型動機外兩類學生的其他類型動機水平無顯著差異。從動機排序來看,兩類學生的融入型動機及工具型動機強于其他類型的動機。對于成人學生來說,內(nèi)部動機比情景動機更強,而對在校大學生則相反。對于兩類學生來說,外部動機最弱。
在去英語學習動機因素的研究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單調、乏味是削弱兩類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從各項的選擇人數(shù)百分比來看,各項去動機因素對在校學生的影響范圍較大。對于兩類學生而言,教學情境相關因素及教學材料相關因素是主要去動機因素,另外根據(jù)成人及非成人的選擇,還存在一些本調查問卷之外的因素,會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削弱,有待進一步研究。
[2] Deci E L,Connel J E,Ryan R M.Self-determination in a work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9,74(4):580-590.
[4] Guilloteux M J,Drnyei Z.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a classroom-orien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on student motivation[J].TESOL Quarterly,2008,42:55-77.
[5] 陳巧薇.英語學習動機研究10年綜述[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182-184.
[6] 梁振東,張艷輝.高校教師科研倦怠的特征及原因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2011(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