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 媛
(宿州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5)
從辯證學的角度上來看,教與學兩方是辯證的關系,它們的之間的關系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不能單方面的注重教或者是學,要注重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這就是說,在教學中除了要考慮的教學所需要硬性傳授的基本要求之外,還需要讓接受者能夠更加切實理解、感悟這些知識點,同時從另外一面來說,對于教師來說是否能夠將自身多年對知識理解順暢的傳達給學生,也需要學生給予精神上的反饋,使其能夠與之達到一種共鳴狀態(tài).只有如此,才能讓教學朝著學與教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而情感因素做為教學中的一種調節(jié)劑,合理的把握它能夠讓教學更加順利的展開,并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對于鋼琴教學這種隸屬需要理解、感知的教學來說,它更是需要一種調節(jié)劑來潤滑教育學之間的一些生澀地方.
現(xiàn)代心理學揭示,情感對個人認知事物具有相當大的調節(jié)功能.它能夠在人認知事物的時候根據情緒的好壞,做出神經性的反射,進而能夠形成非條件反射等生理性的反映.具體到諸如教學這類事物中中,對其教學做出的反映就是一些顯性情感指標,如平淡無回應、內心或激動或恬靜.同時在這些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的背后,還會涉及到其它的一些生理活動,如記憶中的理解消化、聯(lián)想演繹等.鋼琴教學作為啟發(fā)學生認知音樂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對它的認知雖然與其它客觀事物認知有著某種類似,但是鋼琴教學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具體而言就是在教授學生認知鋼琴這客觀存在事物,需要在短時間內吸收、消化以及記憶到大量的設計音樂的信息,同時對于實踐性的演奏技巧也要有著一定程度的掌握.在鋼琴教學這種教學基本特點的作用下,很多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更多的朝著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將一些生硬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希望學生僅通過記憶的方式在課堂上記住這些知識點,然后以課外的方式來消化理解這些知識點.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一種較為直接的方式,也是對于教學基本任務完成最為直接的方式,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與教與學辯證關系脫離較大,所產生的效果自然是不可相提并論.教師本著教學任務的心態(tài),學生抱著學習任務心態(tài),其實都是一種做作業(yè)的心態(tài).這種不能讓教師與學生產生心靈、精神的交互方式,對于雙方的最終完成‘任務’都是不利的.而情感因素的融入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這種生硬的教學方式.
情感因素能調節(jié)教學情緒與學習情緒.對于情緒方面研究,在多數(shù)的研究者看來更加應該注重的是學習者,即學生的情緒,而往往忽略了教師的情緒因素.筆者看來,教與學是一對辯證的關系,那么兩個方面都不應忽略,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兩方面的因素都應該考慮,只是更多需要考慮主次因素罷了.教與學這兩方面的,具體到鋼琴教學中去看,在傳統(tǒng)的一節(jié)鋼琴課中,教師充當?shù)慕巧褪恰铠啞鹘牵鴮W生則是一個個的被填的對象,在這種情境中,我們不難想象,老師一個人孤單講授、演示著他所知道的、理解的,而學生們則是在默默的記錄著、記憶著他們所不知道、不理解的,在這個過程中,相對于一般課程信息量更大的鋼琴課堂,對于教師來說只能疲于應對知識點的演示機傳授,而對學生而言無疑沒有時間去領略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東西,對于音樂的認知度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知識要點上.這樣的情況對于教師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智慧去與學生以心交流、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與教師互動是相當不利的.而融入了情感,以情感式的教學,不僅能夠帶起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生熱情,對于教師自身而言,因受到學生熱忱而感染,能夠發(fā)揮出自身對音樂多年領域的積淀也是白衣無一害的,總之就是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共鳴點,顧名思義,既是在某種感情上引起參與到其中個體思想、精神的共同反映.而這種共鳴點在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時候十分重要,具體到鋼琴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其中基本的基礎是音樂鑒賞能力,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知識點傳授上加上一定的技術練習,在這個傳授的過程中,若以情感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對樂感的認知,對于這個共鳴點的把握十分重要,簡言之,把握好了這個點、這個度那么對于整個教學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過了所起到的效果亦可能是負面的.下面就探討下在鋼琴教學中這個共鳴點的把握.
在鋼琴教學中,對于音樂的鑒賞第一個階段就是對鋼琴音樂的感知階段,該階段是音樂鑒賞能力培養(yǎng)教學的基礎階段,在常規(guī)教學中這種階段性的劃分或許不明顯,但實際上已經在教學中不知不覺的在進行,只是這種重要性沒有體現(xiàn)出來.這個階段對音樂的感知,主要是視聽.視指的是看著教師在彈奏,聽指的在教師手下所展示出來的音符.在這個感覺階段中,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度,多數(shù)是受到自身天賦條件以及自身經歷積淀所影響,能不能在音樂中聽出一些別的味道出來,皆于此有關.須知,人對音樂的感知是純粹建立在聽覺這種感性基礎之上的,這種感知度的反饋如何理應是與自身天賦條件關聯(lián)的.這種感知度包括最基礎的情緒等心理反應.那么在這種與天賦和外界影響的后天條件有關的反映是不是不可控的呢?顯然,在對音樂的感知其實與周圍環(huán)境影響是密不可分的.同樣一首歌曲,放在不同的地點,咖啡廳、路邊攤人所聽到之后的反映都是不一樣的.這里就是是一個情感帶入的問題,涉及到一個點的問題.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在對學生進行鋼琴認知啟蒙教育的時候,應該以自己的體驗,將自己的對這首歌的情感融入該首歌曲的演奏當中,以或悠揚、有激情的全身心的去表現(xiàn)這首歌曲,并能夠講出自己對這首歌曲的理解與感悟,即便不能帶入學生產生共鳴,亦要以自身為準則與該首音樂產生共鳴,以自身帶入的方式,讓每一個不同的個體去體驗這種音樂所帶來的沖擊力.
對于音樂的感知,這一點所涉及到的先天性因素基本上很少,多數(shù)是在后天的培養(yǎng)而形成的.它是對音樂整體的理性層面的認知.該階段是在感覺基礎之上,在這一階段,它涉及到對整個音樂整體屬性上的把握.它所需要的不僅是由聽到音樂后的自然反應,自然所出現(xiàn)的生理反應等,同時需要對音樂內涵情感上進行有力的把握.眾所周知,音樂的情感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某個人群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表征,它蘊含的這個歷史階段的精神縮影.而對這種精神特征總體上的把握,除了依據對音樂作品的想象和聯(lián)想外,更重要的是在對音樂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的內容及其結構加以準確地、整體性地把握.事實上,這也正是鋼琴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階段.而在這個鋼琴教學過程中,教授學生認知對鋼琴音樂感知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僅從表層意涵去理解音樂的精神,更應該對更加深層次的意涵上去進行引導.但是這種引導,往往不是僅通過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往往一首作品中每一個樂句、樂節(jié)及每一處音樂的展現(xiàn),都是與整體音樂要求構成結合在一起.要通篇的理解這種深層次內涵,就需要教師通過自身通過與學生一起‘深深浸入’音樂中,讓自身的感情沉浸其中,以自身對每個樂句、樂節(jié)甚至是起音落音都是自身對這種韻律感的一種感受,然學生能夠感知到自身處在這種音樂的激流中,能夠將自身的與音樂理解共鳴,感染身邊每一個學生,進而能夠讓學生與音樂盡可能的達到一種共鳴,這種共鳴從心理學上來說是感性的,但是從認知的角度上來看,他卻一種在認知實踐中的一種理性行為,因為只有感受這種音樂所反饋的信息,才能真正的認知到,這些內涵究竟為何物.
音樂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所需要的更多是一種趨于感官上認知、感受教育,只有通過對其中受教者自身領悟到其中的一些隱藏的元素,才能提高學習者的能力,才能達到其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要達到這種教育目的,能夠盡量通過一些參與其中教授與受教者在思想上、感情上達到一定的‘理解’‘契合’才能使得教學更加深入的徹底的進行.對于此,這種‘理解’‘契合’點的把握就成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1〕宋蓓.探析情感因素在鋼琴教學中的意義[J].歲月(下半月),2012(4):113.
〔2〕謝南南.走出鋼琴教育誤區(qū),注入人文精神理念[J].中國音樂,2005(4):163-165.
〔3〕程超.21世紀的鋼琴教育:怎樣才能快樂——“人性因素”視角下中國鋼琴教育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實觀照 [J].大家,2010(15):71-72.
〔4〕苑韻,蘇建華.試論鋼琴教育中的審美效能[J].大家,2010(6):10-12.
〔5〕徐爽爽.“知識觀”與“技能性”觀念對高師鋼琴教育的影響[J].音樂探索,2012(2):112-115.
〔6〕張敏.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育比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6):208-209.
〔7〕管建華.“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批評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哲學建構[J].中國音樂,2005(4):6-16,30.
〔8〕趙海英.高校音樂教育中急需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5(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