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玲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外語教學中心,廣東珠海519041)
學齡前兒童性別差異研究新動向及意義
米小玲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外語教學中心,廣東珠海519041)
性別差異是一門跨學科研究,涉及社會學、心理學、交際學、語言學等領域的知識,雖然這些研究領域的成果有不同的側重點,但它們之間任然存在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認識,例如:在生物等科學方面男孩優(yōu)于女孩,男孩比女孩更愿意挑戰(zhàn)競爭,并且攻擊性更強;女孩則比較溫和,家庭性更強,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更傾向于用間接手段來解決,對規(guī)則的服從性也比較強.這些特征在學齡前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本文試圖分析最新關于性別差異研究的動向,分析目前這方面研究的理論特點、研究新成果,為教育家和家長了解和辨別不同性別孩子的特點,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去分別教育,及早區(qū)分有針對的教育,使男孩女孩得到最優(yōu)開發(fā)和發(fā)展.
學齡年兒童;性別;差異;最優(yōu)化發(fā)展
兒童是性別偵探,他們自身有探求性別線索的能力,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性別的活動、玩伴,時常會思考為什么男孩跟女孩不一樣.從認知角度看,孩子能積極主動認識他們外部生活環(huán)境,一旦意識到自己屬于某個性別群體就具備了性別認同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主觀能動地去效仿同一性別群體成員的行為;更愿意跟自己的同性伙伴待在一起;有選擇性地獲取并記憶跟自己性別相關的信息;并對與自己性別相關的活動感興趣等.
認知語言學理論能更好地揭示孩子獲取及運用性別定位的能力,他們強調孩子在性別形成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第一個關于性別發(fā)展的認知理論是1966年Kohlberg提出的認知發(fā)展法(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其思想源于Piaget.Kohlberg強調兒童在性別形成中的主動地位,兒童先認知性別知識然后用知識去指導行為,這種指導達到頂峰,當兒童能更精確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性別特征并對其有一個穩(wěn)定、固定不變的認識.20世紀70年代,一新的認知方法問世——性別圖式理論(gender-schema theories).此理論的根基是:兒童用已有的性別知識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即意向圖式,并以此圖式為基礎指導自己今后的思維及行動.與Kohlberg的共同點是:都承認孩子在構建性別意識中的主觀能動性.但性別圖式理論更強調性別知識對思想和行為的指導作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相關文章對此做出了詳盡的闡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認知語言學理論都對兒童構建性別意識是建立在對社會環(huán)境特征的認識及對性別知識主觀認識的基礎上這一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其他相關理論也綜合了認知理論機制去解釋性別的發(fā)展.
要考證兒童是否習得性別知識以及能否用已有的知識去指導實踐,這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的問題.在自然場景很難確定認知這一能力的作用,雖然有研究表明兒童一旦建立固定的性別模式,活動喜好都有性別傾向,但兒童的行為總是受先前的經(jīng)驗及事件背景知識的影響,包括參與者各方的性別異同等都會影響兒童的行為策略.近二十年以來,考察兒童固定性別知識的研究在方法上有所改進.在實驗過程中設置對照組:實驗組為在自然環(huán)境中精確記錄兒童自發(fā)行為;對照組設置特定的違背性別場景背景,觀察兒童行為. Rainer Base(2010)運用了最新的行為干涉范式法(Action Interference Paradigm),要求五歲的兒童為不同性別兒童選派禮物,其中一組任務,在試驗開始階段,受試兒童被故意灌輸錯誤性別知識,即圖片中的小男孩更喜歡女孩的玩具.雖然在自然知識習得發(fā)展過程中,言語—行為相違背這一現(xiàn)象鮮有發(fā)現(xiàn),但這一設計對研究兒童對性別認知加工過程是怎樣指導行為這一潛意識的現(xiàn)象提供了強大的富有洞察力的信息.有一點需要指出,沒有哪一項方法,包括行為干涉范式法,能擺脫社會、場景、參與者等因素的干擾去純凈毫無參渣地反映兒童下意識的性別知識加工過程.
孩子最早性別意識到底追溯到什么階段呢?最近的研究驚人地發(fā)現(xiàn):半歲的嬰兒能區(qū)分男女性不同的聲音,到9個月能辨別照片中的男性和女性.更令人驚奇地是孩子在11-14個月期間,能把聲音跟照片中不同性別人物聯(lián)系起來,即男性的臉蛋對應更加低沉的聲音.更有趣的是兒童性別知識并非直線發(fā)展而是呈現(xiàn)波動變化的過程:兒童在蹣跚學步和學齡前階段就已經(jīng)對相關的性別知識有所掌握,隨著年齡的增長,新獲取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加強并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規(guī)則即非此及彼,此規(guī)范的嚴謹性在5到7歲達到頂峰.但到了后來,由于兒童能從多維度,多側面對事物進行劃分,及擁有了更多的概念知識,相對嚴謹?shù)男詣e意識和行為開始減退,能對性別劃分有更變通的更加現(xiàn)實的考慮.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構建文化知識和生活規(guī)范.每天的玩耍、交談、與家庭成員及朋友的交往構成了他們重要的學習部分,在成年前通過參與這些不同的活動,形成各自的生活方式.Isabelle D.Cherney(2006)對5到13歲孩子喜好活動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性別在孩子成長發(fā)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男孩花更多的時間在戶外活動,他們更喜歡玩刺激冒險活動,比如一些操作性強的、有關交通的、動作表演類的活動.[1]通過這些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構建、積極探索能力和空間能力,于此同時注意力的集中也得到了提升.女孩在選擇玩具時更注重外表的吸引力,布娃娃、毛絨填充玩具及教育類的玩具是她們的首選,這類玩具有利于培養(yǎng)她們的撫育行為和家庭生活技能及言語表達能力.當今社會,撫育孩子及分擔家務需要男女性的共同參與,因此從小適當給男孩選擇女性的玩具也是必要的.不同的玩具可培養(yǎng)男女孩不同的社會和認知能力,Judith E.Owen Blakemore(2005)就不同性別傾向的玩具在2,706名本科生中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最有教育意義,最能開發(fā)孩子身體、認知、藝術技能的玩具是中性及偏男性的玩具,完全性別化的玩具對孩子的最優(yōu)發(fā)展沒有優(yōu)勢的.[2]眾所周知,男孩更具攻擊性.自嬰兒期孩子就知道用臉部表情來表達生氣,用手去搶同伴的玩具,但女孩更傾向于用間接手段來解決問題.有研究對3-5歲兒童設計了編故事的任務,受試者首先被展示六個故事的開頭,然后要求他們去完成故事.女孩故事的主角更加友善更愿意提供幫助;而男孩故事的情節(jié)則出現(xiàn)更多的攻擊行為,更傾向于用武力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這進一步說明女孩善解人意,能讀懂別人的意圖,能用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相對于男孩而言更具有服從性.從另一角度來看,女孩服從規(guī)范性更強,研究證實女孩過馬路更遵守交通規(guī)則,尤其過斑馬線時喜歡牽著媽媽的手,希望得到更多的保護.而男孩更傾向于獨立,去挑戰(zhàn)去競爭.Matthias Sutter(2010)就競爭的參與性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在1,035名3-18歲的孩子和青少年中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在各年齡段男孩更喜歡選擇競爭性的活動,他們更愿意冒險,挑戰(zhàn),并且表現(xiàn)出過度自信,這種現(xiàn)象在3歲階段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突顯.[3]造成這種性別差異可以從兩方面進行闡述:一方面源于自然和生理差別,另一方面來源于培養(yǎng)方式,即嬰兒的教育模式及社會文化的影響.自嬰幼期女孩跟媽媽的關系更加親密,媽媽總是鼓勵她去照顧別人,比男孩更懂得體貼、回應和關注別人的感受.對于男孩父母對他們的監(jiān)控更少更關注對男孩的自信和獨立的培養(yǎng).在知識教育方面?zhèn)戎攸c也不一樣.對男孩更注重科學知識的培養(yǎng),對于概念性的知識父母更愿意向男孩介紹、解釋,因此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對各器官、身體部位及各器官的運作和循環(huán)在維持生命特征中的作用的理解更深刻,這些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雖然對學齡前兒童關于科學方面的研究鮮有出現(xiàn),但有證據(jù)表明男孩對某些科學話題更感興趣,比如對“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在成長過程中男孩更喜歡探討事實類存在性的信息,女孩更關注社會關系類的內容.
學齡前階段是兒童認知能力迅猛發(fā)展的階段,學前教育專家和父母應了解此階段兒童掌握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去擴充,傳授知識.以上的研究表明在生物等科學方面男孩優(yōu)于女孩,男孩比女孩更愿意挑戰(zhàn)競爭,并且攻擊性更強;女孩則比較溫和,家庭性更強,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更傾向于用間接的手段來解決,對規(guī)則的服從性也比較強.這些性別差異在學齡前階段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了解和辨別不同性別孩子的特點,根據(jù)不同的需求去分別教育能使孩子們都得到最優(yōu)開發(fā)和發(fā)展.首先我們應該把握干預的時間點.既然這些差異在學齡前階段就得到了顯現(xiàn),我們就應該盡早進行彌補,制定出最優(yōu)的教育方針,為以后的教育發(fā)展打下基礎.其次,在教育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預政策.就教育者而言,在課程設計方面應該考慮男女孩的性別差異:讓女孩愛上科學.在生物課堂,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身體器官功能及各功能在維持生命體征的運作過程中的作用.可以讓校醫(yī)參與,幫助孩子親自動手拿聽診器給同學聽診心跳.教師給女孩講述科學的重要性,我們在生活中離不開醫(yī)生和護士,以及讓女孩認識更多的科學家尤其女性科學家;讓男孩更加溫順,可以設計些課堂活動讓男孩在處理問題時了解對方的心態(tài),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既可以減少男孩的暴力行為,也可提高男孩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用間接委婉的手段去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進一步延生到社會生活中,遵守社會規(guī)則.就家長而言,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無時不刻,他們的言行舉止尤其是下意識中對孩子性別角色的社會期待左右和影響著孩子.因此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應該不停地反思自己是否對孩子太過于性別化培養(yǎng)了.
〔1〕Isabelle D.Cherney.5-13歲兒童關于玩具、電視節(jié)目、電腦游戲、戶外活動性別差異[J].性別角色,2006.
〔2〕Judith E.Owen Blakemore.男孩、女孩玩具的特點[J].性別角色,2005:619-633.
〔3〕Matthias Sutter.在競爭方面兒童早期的性別差異[J].早期兒童研究,2010:227-228.
G61
A
1673-260X(2013)09-0214-02
本文系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漢語學齡前兒童隱喻理解性別差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