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既強調可錯論又反懷疑主義”——論普特南實在論中的實用主義因素

        2013-04-02 04:43:34葛歡歡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實在論普特維特根斯坦

        葛歡歡

        (深圳大學 文學院哲學系,深圳 518060)

        普特南的思想從分析哲學逐漸傾向于實用主義。一般認為他思想中的實用主義因素來自于皮爾士、詹姆斯、杜威等經典實用主義者的思想,但是普特南自身強調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甚至康德的思想中發(fā)現(xiàn)了與實用主義相似的觀點。

        康德思想對普特南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后。普特南在《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Truth and History,1981)中側重于康德對真理符合論的批評,在《表征與實在》(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1988)中贊成康德對身心問題的探討,在《實在論的多副面孔》(The Many Faces of Realism,1987)中強調倫理學與形而上學的關系,在《帶有人的面孔的實在論》(Realism with a Human Face,1990)中側重于康德概念相對性的觀點。幾乎在同一時期,普特南頻繁地提到維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以及杜威的思想。他先是提出內在實在論的觀點,而后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對這一觀點作出澄清,最終采用詹姆斯的直接實在論表達他的實在論構想。實際上,普特南在康德、后期維特根斯坦與經典實用主義者的思想中發(fā)現(xiàn)了共同的東西,即對功能和用法的強調。他認為康德“是第一個認為我們不僅僅拷貝世界的人”,我們出于不同的目的描述著世界,這些描述之間是不可還原或翻譯的,同時又都是對的。維特根斯坦繼承了這種多元論思想,一方面他認為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語言游戲,不存在唯一描述實在的、唯一關于真的游戲;另一方面,他認為語言游戲之間有好壞之分。這些與實用主義者多元論的思想路線是一致的。在普特南看來,實用主義的兩大精髓就在于“既強調可錯論又反懷疑主義”[1]??档?、后期維特根斯坦以及實用主義的思想共同組成了普特南思想中的實用主義因素,但是它們彼此側重有所不同。

        一、康德經驗實在論的啟發(fā)

        康德的思想是一個萬花筒,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普特南看到的是康德的經驗實在論,其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直接啟發(fā)普特南發(fā)展出內在實在論思想。普特南認為康德是“第一個提出內在實在論的真理觀的人”[2]67??档碌慕涷瀸嵲谡撜J為不依賴于人的心靈的實在是自在世界或物自體。這與其說是物自體的概念,不如說是規(guī)劃了心靈與實在的界限。理性無法得到關于物自體的知識,所有知識都是純粹理性以現(xiàn)象世界為質料構建而來的結果。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形而上學實在論的真理符合論。簡單說來,前者認為“真理不能超越用法”,指稱內在于概念框架;后者認為真理在于心靈與外在實在之間具有一種神秘的符合關系。

        普特南強調,雖然康德說過真理是“判斷與其對象的符合”,但是“康德不僅放棄了關于在我們的觀念和自在之物之間的相似性的任何概念,他甚至還放棄了關于抽象的同型性的任何概念。這就意味著,在他的哲學里,并沒有真理的符合論?!保?]71那么對于康德來說,究竟什么是真理呢?普特南是這樣解釋的:“從康德著作中能引出的唯一回答是這樣的:一份知識(即一個‘真陳述’)是這樣一個陳述,只要和我們具有相同本性的生物實際上可能有的那種經驗是充分的,一個理性生物就會對它加以接受。任何其他意義上的‘真理’,我們都不可能達到,不可能設想。真理是達到至善的契合。”[2]72其原因在于,他的真理論在本體論上與自在世界是無關的。所謂的“對象”不是本體的對象,而是理性遵循先天法則構建的對象,一個判斷與這樣的對象之間的符合關系只與該判斷的用法有關,即,我們可以以不同的目的和方法來描述對象和世界,這些描述都是真的,只不過彼此之間不能互相翻譯。但是,當理性運用法則構建了一個內在于理性的本體世界,然后又斷定“存在著本體世界”,這樣的判斷在拷貝了外在于理性的本體世界的時候,也就不存在真理性。因此,普特南認為,只要采納內在實在論的立場,就必然會拒斥康德哲學中那種神秘的物自體。但是,他在下面這一點上追隨康德:內在實在論仍然堅持真理是一種實體的性質,否則我們表達的就只是純粹的主觀性,把系統(tǒng)內在的融貫當作真理的標準會導致相對主義。

        康德還描述了概念相對性(conceptual relativity)的現(xiàn)象,也就是《純粹理性批判》中描述的第二個二律背反①四對同樣正確然而相互矛盾的“理性”的綜合判斷之中的第二對。正題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構成的;反題:世界上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復雜的、可分的。參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韋卓民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90頁。。其重點在于:不能在一個描述與任何非概念化的實在之間進行比較。與康德不同的是,普特南并不把概念相對性的現(xiàn)象當作悖論,而是認為概念相對性包含著語言多元化的特征,即包含著在認知上等同、然而在價值上是不同的陳述。一種語言就是一種概念框架,一種概念框架就是一種本體論承諾。這種概念相對性的現(xiàn)象恰恰說明了在語詞與世界之間不可能設置一種固定的符合關系。形而上學實在論就試圖跳出概念框架談論世界,這事實上是一種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人與世界的實在論。內在實在論提出相對于概念框架的指稱關系,主張語詞的指稱依賴于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其中包含著“游戲”規(guī)則、文化習俗、價值傳統(tǒng)、行為傾向等)。人只能從人、使用者只能從使用者的角度談論世界。

        總之,普特南深切地感受到多元的語言和文化與理性的神目觀傾向之間的張力,康德的思想中包含著同樣的張力,他借鑒了康德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普特南也繼承了康德經驗實在論的弱點,依據(jù)康德的思想歸根到底無法說明真理如何可能既是“至善的契合”又是“實體的性質”,如何可能既是“概念上相對的”又是“客觀的”。所以,德維特(Michael Devitt)不無痛心地說普特南背棄了他自己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堅持的科學主義思想,他的內在實在論只是一種保守的相對主義。其保守性就在于包含著康德式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即,一方面我們通過概念而得到已知世界,另一方面自在世界是遠超過我們的理解范圍的“物自體”。[3]內在實在論最終既無法區(qū)別于相對主義,又無法區(qū)別于形而上學實在論。

        第二,康德在身心問題上的觀點成為普特南批判功能主義的武器。在功能主義時期,普特南一直認為功能主義是反身心同一論的唯一一個行得通的理論。而對于身心二元論來說,很難解釋身心之間的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問題。在《語詞與生活》中,普特南指出了功能主義的局限性,即人們對感覺質的方面相似性的判斷要依賴社會文化標準,心理功能的機器模擬并不能反映出這種社會因素。[4]此外,塞爾(John Searle)等人的批評也使他認識到功能主義只涉及對符號的句法操作,意向性離不開意識以及對意義的理解。這些困境使普特南最終承認心理狀態(tài)并不能還原為大腦的計算狀態(tài)。那么還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反對身心同一論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普特南已經充分認識到感知在探討身心問題中的重要性。他借鑒了康德在感知問題上的觀點。

        普特南強調康德的經驗實在論并不說身心是兩個實體,而是說身心是經驗中的二極,身心在經驗中統(tǒng)一起來,任何對身心問題的探討如果脫離了感知和經驗就無法解釋意向性何以可能的問題。如果像功能主義那樣仍然把身、心當作兩個實體,就始終擺脫不了“實在論的二律背反”(the paradox of realism)①實在論的二律背反是普特南的觀點:一方面認為可以為我們解釋語詞的世界的存在是神秘的,另一方面找不到其他使指稱得以可能的方法。。同時,如果把世界當作依賴于心靈對其表征的對象,也可以看出福多等人認為語詞在語義上與感知原型聯(lián)系在一起的觀點[5]是錯誤的,語詞的意義并不是思想語言中的符號,而是心靈把意向性賦予世界的過程。

        但是,即使在內在實在論中也隱藏著這樣的觀點:心靈與世界之間仍然存在著隔閡。只不過此時不再是觀念或概念,而是經驗或感知成為心靈與世界的分界面。普特南沒有看到康德的經驗概念歸根到底來自于英國經驗論。對于康德來說,仍然必須經歷內在于心靈的東西才能思考。經驗以及內與外的劃分構成了康德心靈觀的主要圖畫。正如塞爾所說的,這種經驗觀存在著無法回避的問題:“一旦我們把這種經驗處理為以之為基礎便可推出對象的存在的證據(jù),那么懷疑主義就會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推理將缺乏任何證明。而正是在這一點上,內部和外部的隱喻才給我們設置了陷阱,因為它使我們傾向于認為我們正在處理兩個獨立的現(xiàn)象,其中一個是‘內部’經驗,關于它我們可以有一種笛卡兒的確定性;另一個是‘外部’事物,內部經驗必須為其提供基礎、證據(jù)或者根據(jù)。”[6]76此后,普特南參考詹姆斯的觀點提出自然實在論,正是在同一個方向上思考的結果。

        第三,康德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普特南后期的學術重心擴展到倫理學、政治等各個領域上。普特南前期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探討典型的分析哲學問題,如語詞的指稱是如何可能的,塔斯基(Alfred Tarski)的真理定義是否滿足真理符合論,歸納邏輯的形式化體系是否可能等等。但是他后期的研究擴展到以前從未涉及的領域。普特南從康德的道德哲學入手,闡述了他的理論與康德哲學的關系。[7]一方面,他反對康德哲學中作為基礎的道德世界,拒斥高度形式化的道德法則,主張把被康德當作本體的道德世界看成一種道德映像,進而對其進行多元化的解釋;另一方面,在把康德的道德世界多元化的基礎上,他重新解讀了康德對道德世界實在性的肯定,認為多元的價值世界同樣具有合理性,并且與事實勾連在一起,這一點與實用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總之,倫理學與形而上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點對普特南實在論研究的重要性表現(xiàn)為:普特南嘗試在傳統(tǒng)實在論問題域中填補上長期缺位的倫理學,把對意向性問題的探討延伸到我們整個的生活與實踐,這就為實在論的發(fā)展指出了一個嶄新的方向。②在下文可以看到,后期維特根斯坦與實用主義哲學都對這一觀點產生了影響。

        二、得益于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

        與康德不同,維特根斯坦思想的起點是意義理論,不同的解讀最終會導致不同的本體論立場,因此后世對維特根斯坦的基本哲學立場眾說紛紜??梢钥隙ǖ氖牵汉笃诰S特根斯坦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普特南在功能和“用法”(use)方面的觀點。隨著普特南慢慢地從分析哲學傾向于實用主義,他對用法的看法也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也體現(xiàn)在普特南實在論思想的變化中。

        第一,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使普特南從語言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了功能主義的錯誤。早期普特南不滿于實證主義語義學。他的功能主義采取維特根斯坦的“意義即用法”的觀點,認為對語言的理解必然包含著對用法的掌握。用法又是由大腦中的計算程序來描述的,因此意義可以在計算操作中體現(xiàn)出來。其中普特南試圖對傳統(tǒng)的感覺材料理論作出新的解讀,他認為感覺材料包含著意向和命題態(tài)度,可以分為功能和性質,并且還原為物理加計算機科學,也就是說意向性也可以還原為物理學加計算機科學。此時,普特南并沒有發(fā)現(xiàn)“用法”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并不是一個意義固定的詞匯。事實上,語詞的意義不在于用來命名的對象本身是什么,而在于言說者在語言中使用它的方式,因此“用法”也不能被固定。

        功能主義在解釋身心問題上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塞爾的“中文屋論證”(Chinese Room Argu-ment)①對于此論證的合理性仍然存在著很大爭議,但是它使普特南意識到最初試圖通過功能主義一勞永逸地解決心靈問題的計劃是不成熟的。參見徐英瑾《對“漢字屋論證”邏輯結構的五種診斷模式》,載《復旦學報》2008年第3期。強調意義的理解不能在句法操作的意義上得到實現(xiàn),功能主義忽視了心靈質的方面。[8]于是,普特南開始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反思功能主義的漏洞。他發(fā)現(xiàn)問題不在于維特根斯坦“意義即用法”的觀點,而是在于功能主義的語言系統(tǒng)本身。對于維特根斯坦來說,“用法”本身的意義也取決于與它所在的語言游戲中其他相關語詞的描述關系。因此,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功能主義中的句法計算并不能體現(xiàn)語義:功能主義中對“用法”以及對“感覺材料”的新解讀只是把其中的意向性固定為一種超出語言游戲的定義,并且用反映精神表征的計算狀態(tài)對它進行描述。正如普特南所說的:“沒有任何心理理論可以像計算理論那樣清楚地定義其狀態(tài),……命題態(tài)度的內容依靠于外在的東西。”[9]34事實上,無論是心靈的意向性機制還是語詞的指稱機制在這里都沒有得到說明。

        第二,普特南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中發(fā)現(xiàn)了與自然實在論相似的觀點。(1)自然實在論最大的特點就在于清除心靈與世界、認知者與認知對象之間的分界面。后期維特根斯坦也有類似的方法。維特根斯坦認為,當我們使用語言的時候,我們不是把意義與記號一一搭配著聯(lián)系起來,也不是感知原型內在地具有指向的機制(如福多所說的思想語言),而是直接地感知記號的意思。由此而形成的指向不是內在之物與外在之物的因果聯(lián)系,而是一種實踐技巧。這種技巧不僅僅是辯明(justification,內在的真理觀),而是在生活中共同做一件事情并獲得成功。學會一種語言或者掌握一種世界的圖像也就是掌握這種實踐技巧。(2)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與自然實在論的真理觀相符合。塔斯基在談論“真”的使用時,指出說一個句子為真就等于斷言這個句子。其中“真”消失了。然而普特南認為維特根斯坦對塔斯基的理解中并沒有取消“真”?!?、維特根斯坦不反對經驗命題與實在的符合;2、當我們要把真賦予一個句子的時候,我們是把句子看作或真或假的;3、既不真又不假的不是句子?!保?]69只不過對于維特根斯坦來說,“真”的使用也是語言游戲的一部分,它與其他語詞一樣具有多種用法,它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在實踐中形成的與世界的認知關系。所以,當我們使用一個句子作出某個斷定的時候,它的意義并不能先天地決定我們說的是什么以及我們說的是真是假。離開了句子的使用方式,超出了語言游戲,真本身就喪失了意義,這也正是自然實在論的真理觀與內在實在論最大的不同之處。

        此外,維特根斯坦與實用主義思想在普特南思想中的關系也是值得關注的。維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學思想中是否包含著與實用主義相同的因素本身是一個廣受爭論的問題。根據(jù)艾耶爾(A.J.Ayer)的解讀,維特根斯坦對用法的訴求就是對證實方法的訴求,這與實用主義有天壤之別。在普特南看來,這恰恰誤解了維特根斯坦的本意。因為他不是尋求一種科學的語言理論,而是提供日常語言是如何被使用的圖畫。即使沒有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方法,仍然可以使用語言;即使沒有證實方法,指稱關系仍然依靠著語言行為中特定的作用而被建立起來。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更接近實用主義思想。

        首先,維特根斯坦“意義即用法”的觀點與實用主義一樣是反還原論的。語言和指稱具有像“游戲”那樣的家族相似性,它們不具有任何可還原的同一本質,也不存在任何可以決定其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如果把這一觀點運用到心理狀態(tài)上去,那么像“疼痛”這樣的語詞就不再像從休謨到羅素的認識論構想的那樣有心理狀態(tài)(疼痛)和對心理狀態(tài)的反思(意識到疼痛)的區(qū)別,“疼痛”作為一個心理狀態(tài)的名稱被使用,這中間并不存在什么中間環(huán)節(jié)。

        其次,維特根斯坦與實用主義一樣強調合理性,認為理解與語詞的使用密切相關。維特根斯坦認為現(xiàn)象主義的研究是錯誤的,他們所做的是思想的表達和描述,但是對思想表達的理解不是事件而是能力。理解是能夠在正確的情況下使用正確的句子。因此,語言不是約定的符號系統(tǒng),成熟的語言概念也不是在對象-圖像之間建立神秘的聯(lián)系,而是復雜的能力和運用概念的方式。真與假只不過是游戲的組成部分。這樣就可以不涉及指稱和真理(奎因就強調指稱與真理)而直接從理解的角度談論使用。

        再次,普特南認為后期維特根斯坦與康德、實用主義的思想一樣揭示了理性的限制,表達了相似的整體論元素??档掳雅袛喈斪鲗Ρ碚鞯木C合,從而把本體世界當作超越理性能力的東西,注重實踐理性的探討;維特根斯坦把指稱關系當作使用語詞的能力和技巧,從而消除了由于過分強調內在之物本身的意向能力而造成的指稱的神秘性,同時揭示了語言屬于生活形式,并非所有的語言都遵循著規(guī)則而這種規(guī)則又恰好可以由理性所把握。實用主義反對理性主義構建一種形式系統(tǒng)來解釋世界,這種反對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揭示了人、世界中充滿了無法被理性反思以及還原的東西。因此,一種新實在論要著眼于現(xiàn)實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

        三、吸取實用主義的精髓

        普特南的自然實在論思想直接來自于詹姆斯的直接實在論。事實上,詹姆斯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普特南內在實在論上,普特南屢次表示他的內在實在論也可以被稱為實用主義實在論,他寫到:“1980年,(受羅蒂的影響)我開始認真地研究威廉·詹姆斯,我立刻為他的這一主張感到震驚:把我們的經驗當作‘內在于’我們心靈的觀點是錯誤的?!保?0]200除此以外,普特南在《沒有本體論的形而上學》(2004)中高度評價了杜威的思想,認為他將帶來哲學史上的第三次啟蒙。它使普特南后期特別重視倫理學與形而上學的相關性,這在他前數(shù)十年的哲學生涯中是從沒發(fā)生過的事。普特南也借鑒并且捍衛(wèi)了皮爾士在事實與價值問題上的觀點。這些足以反映實用主義因素在他思想中的比重??傊?,皮爾士、詹姆斯以及杜威的思想分別在不同問題上影響了普特南的思考,但是這些不同的力道具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其對普特南實在論的影響就在于使他找到了“既堅持可錯論又反懷疑主義”的出路,這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實在論的真理論方面,皮爾士最早區(qū)別了真正的懷疑與哲學的懷疑,這與邏輯實證主義在形而上學問題上堅持的懷疑態(tài)度形成對比。實用主義強調的不是計算方法而是原理,它需要在語境中被解讀,需要人與世界的互動作用。簡單地懷疑一切并不能開展這種互動關系,重要的是,要在互動中隨時保持懷疑和開放的態(tài)度。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不僅僅只存在著工具價值。因此,實用主義認為真并不僅僅等于分析性、可證實性或者實用性,詹姆斯把這一觀點發(fā)展為“有用即真理”,真理的效用總是取決于是否滿足人的目的與需要。普特南認為詹姆斯給出的并不是真的工具性定義,“我們所具有的是課題性的陳述,不同的陳述對應于不同種類的‘權宜’(expediency),而不是如果一陳述以任何方式權宜,那么它就是真的”[1]9;所以他與皮爾士一樣都反對真理是獨立于實踐的符合,就這一點來說,他與達米特(Michael Dummett)、古德曼(Nelson Goodman)、羅蒂等人的觀點是相似的。真是命題的一種性質,但是不是像唯理論者認為的那樣僅僅是命題與實在之間簡單的符合。真包含著皮爾士所說的那種“可錯性”,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絕對真理。但是這樣的觀點是否會帶來真理論上的相對主義和懷疑論呢?

        普特南分析這并不妨礙我們堅持真也是客觀的。相對主義否定的客觀性只是柏拉圖式的普遍有效的客觀性,而實用主義者強調的客觀性總是在實際生存環(huán)境中“有根據(jù)的斷言”。意義總是社會性的,真理總是與具有社會性的活生生的人的實際行為有關。普特南很欣賞杜威所說的真就是“有根據(jù)的可斷言性”(warranted assertibility)。一個觀念的有根據(jù)的可斷言性總是來自于按照該觀念的行動是否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普特南提出的內在真理觀就具有實用主義真理觀的特點,《理性、真理與歷史》正是要闡明一種“將客觀論和主觀論成分融為一體的真理觀”。他認為真是“理想化的合理可接受性”,并且把真理問題與善的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

        第二,實用主義在事實與價值問題方面的影響。從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普特南強調“合理性”與真理之間的關系。合理性是善的理念的一部分,真理依賴于價值。這一觀點與實用主義反對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觀點之間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造就了實用主義對倫理學的重視。普特南認為實用主義者的共同點就在于“他們沒有表現(xiàn)出一種清楚的‘認識論’”[11]218,他們關心的是“人如何生活”這樣古老的倫理問題。例如,詹姆斯認為事實與價值是不可分的,沒有預先固定的事實等著被描述,真理是善的一種,真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信仰的問題。普特南認為:“對于詹姆斯來說,哲學的中心問題是如何生活”。

        皮爾士也強調合理性并非專屬認知科學領域,多元的價值世界同樣具有合理性,并且與事實緊密聯(lián)系。另一位新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羅蒂對普特南的這種“事實”概念提出質疑,他認為不可能一方面強調對世界的描述、判斷、陳述都是相對于語言、概念框架和價值體系的,另一方面又為這些描述保留獨立的事實根據(jù)。也就是說,普特南的思想中殘留著實用主義不能接受的東西。面對這一批評,普特南對實用主義的關注較前期顯著增加,他研讀了大量實用主義的經典著作,探討了實用主義與后期維特根斯坦思想中的相似之處。[1]27-56他的探討尤其集中于杜威的倫理學理論,首次把批判傳統(tǒng)形而上學與實用主義對倫理學的思考結合了起來。他認為杜威的理論會成為哲學史上的第三次啟蒙。前兩次啟蒙分別是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啟蒙和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他們之間的不同在于,杜威不是用理性而是運用對問題的理智看待真理。[12]96所以,杜威的倫理學不是考察單一的目的,而是立足于實際生活中人們遭遇的不同問題、不同旨趣以及由此表現(xiàn)出的人的本性。這種“行動以達到最大的預期效用”的辨明方式遠遠地超出了工具理性的范圍。對于杜威來說,科學是考察現(xiàn)實目的的理性,與其說它是由歸納法控制的研究領域,不如說是研究者合作與交流以形成更有價值的思想的領域。受此影響,倫理學對于普特南來說也就擺脫了康德的那種實踐理性控制下的原則系統(tǒng)。普特南漸漸淡出認識論的探索反而強調倫理學對形而上學以及整個哲學研究的重要性,這就等于采取實用主義的立場,最終將反懷疑論的任務放在倫理學的肩上。

        第三,在感知問題方面的實用主義影響。普特南向來反對傳統(tǒng)的感覺材料理論和當代流行的表征主義理論對感知問題的解答,他最初與分析哲學家一樣把問題轉移到語言分析領域,主張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問題要以一種意義理論為基礎。但是,他發(fā)現(xiàn)當我們進一步追問語詞的指稱何以可能的時候,永遠無法脫離一定的知識論立場和感知理論。當普特南回顧這一段時間的思想經歷時,他強調“當他開始研讀詹姆斯的著作時,才相信傳統(tǒng)的難題都在感知概念上”[9]102。普特南發(fā)現(xiàn)這種感知理論必然要追問心靈對外在世界的知覺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問題,這就預設了世界以及獨立于世界的心靈,只要我們繼續(xù)在這個層面上探討感知問題就無法擺脫形而上學實在論。普特南在實用主義那里找到了走出這種實在論困境的方法。

        《實用主義》一書直接體現(xiàn)了詹姆斯的直接實在論觀點對普特南的影響,即,一方面,感知是外在的客體和事件,不是私人的感覺材料;另一方面,感知的對象直接地就是外在事物,所以心靈與世界之間是不可分的,因而也不需要任何中介。但是普特南不滿的地方在于:在詹姆斯看來,世界在某種不確定的程度上是我們心靈的產物。同時,普特南認為事實與價值的整體論觀點與直接實在論觀點是“互相依靠、彼此預設、彼此解釋的”。這就把實在論與倫理學、道德哲學領域聯(lián)系起來,為實在論探索開辟了新的疆域。杜威受到詹姆斯的影響,也發(fā)展出一種超越了形而上學實在論的實在論立場。他認為無論是唯理論所崇尚的形式和理性,還是經驗主義崇尚的感覺和觀察都不是事先確定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觀察材料與歸納之間的二分并不是絕對的,因為材料陳述總為其可理解性預示著法則的背景”[1]58。事實與理論總是互相滲透的,人的經驗中既包含著理性也包含著感覺。普特南以這一觀點反對把感覺材料當作自明的基礎,認為并不存在純粹的、孤立的感覺材料,感覺材料總是包含著理性的構建,并且總是可錯的。心靈對世界的描述并不是原封不動的復制,而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添加和修改語言與實在發(fā)生關系的方式。

        四、小 結

        雖然康德、后期維特根斯坦以及經典實用主義者的思想在普特南的實在論思想中共存,但是它們彼此之間也保持著張力:第一,杜威與康德的差別在于,他拒斥康德所說的獨立的道德動機和道德的本體世界,拒斥根據(jù)純粹理性的行動與根據(jù)愛好行動的二分。普特南對此表示贊同,因此倫理學對于康德來說是法則系統(tǒng),而對于普特南來說則是“互相支持又充滿張力的相互關聯(lián)的事務系統(tǒng)”。但是普特南欣賞的是,杜威與康德都立足于人的本性,探詢美學、倫理學和認識論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普特南小寫r的實在論還是他強調實在論與倫理學、文化的融合都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第二,普特南與杜威等實用主義者一樣堅持認識的可錯性,但是與實用主義者不同與維特根斯坦相同的地方在于,在可錯論中繼續(xù)堅持真理。所以我們看到,羅蒂的實用主義得出的結論是取消真理取消實在論,而普特南的實用主義則是真理沒有本性、不可還原、不可定義,然而它仍然不失為一種生活事實。第三,在解讀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方面,普特南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上,一方面,他反對把維特根斯坦當作文化相對主義者??死锲湛耍⊿aul Kripke)把維特根斯坦認為不能斷定沖突的文化之間哪個對哪個錯的觀點當作相對主義,但是普特南認為這是對維特根斯坦的誤解,他的本意是強調不能依靠理性的超驗能力來斷定人的生活,這不是相對主義而是直接自然主義的表現(xiàn)。根據(jù)羅蒂的解讀,維特根斯坦的一種語言游戲就是一種對世界的描述,語言游戲之間沒有好壞之分。普特南認為,事實上維特根斯坦強調的是規(guī)則并不等于語言,即使我們在玩同一游戲,也不代表我們遵循著同一標準。另一方面,普特南也反對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艾耶爾對維特根斯坦的實證主義解讀。普特南認為維特根斯坦與杜威的觀點相似,理解一種語言實際上是在分享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這些價值不能在一種固定的實證主義語言中被描述出來。

        總之,普特南把對用法和多元論因素的強調以及既堅持可錯論又反對懷疑主義的立場當作康德、后期維特根斯坦與實用主義思想中的共同之處。這些思想成為普特南實在論思想的主要源泉。一種自然主義的和關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實在論圖景漸漸清晰。

        [1]Putnam H.Pragmatism:An Open Ques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5-26.

        [2]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M].童世駿,李光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Devitt M.Realism and Truth[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4]Putnam H.Words and Life[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Fodor J.The Elm and the Expert:Mentalese and Its Semantics[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4.

        [6]約翰·R·塞爾.意向性:論心靈哲學[M].劉葉濤,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7]Putnam H.The Many Faces of Realism[M].Chicago:Open Court,1987:41-62.

        [8]Searle J.Minds,Brain and Programs[J]Behavia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0(3).

        [9]Putnam H.The Threefold Cord:Mind,Body and Worl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0]Putnam H.A Half Century of Philosophy,Viewed from Within[J].Daedalus: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97,126(1).

        [11]Putnam H.Realism with a Human Face[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2]Putnam H.Ethics Without Ontology[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猜你喜歡
        實在論普特維特根斯坦
        道德分歧論證的“整體證據(jù)論”應對
        倫理學研究(2024年5期)2024-11-18 00:00:00
        “嚴肅”的“戲仿”——從《普特邁瑟故事集》看辛西婭·奧茲克的“禮拜式”敘事
        探索小日歷
        維特根斯坦式綜合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20
        阿奎那關于原罪的實在論解析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0
        Flow regime and head loss in a drip emitter equipped with a labyrinth channel*
        EPR 悖論
        飛碟探索(2015年6期)2015-07-14 07:22:16
        馬來西亞舉行普特拉賈亞花卉節(jié)
        維特根斯坦語篇分析方法探析
        外語學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12
        維特根斯坦的語境觀及其影響
        外語學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4
        国产91会所女技师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女人下边被添全过视频| 超碰97人人射妻|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 双腿张开被9个男人调教|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69| 中文字幕麻豆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加勒比精品一区二区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内射人妻视频国内|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 加勒比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黑丝美腿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女性内射第一区二区|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和黑人牲交网站上线|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最新日韩av在线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天堂| 国产自拍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亚洲成在人网av天堂| 偷拍自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又高潮的视频| 蜜桃一区二区免费视频观看 |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日韩亚洲精品国产第二页|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