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溪
編者按:今天的大學,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象牙塔”。開放的辦學環(huán)境賦予了高校較大的話語空間,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在利用規(guī)則合理地保護著各自的利益,這中間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一些碰撞。
國內(nèi)某政法大學78位法律碩士生集體向法院提起訴訟,稱2010級學生的新生獎學金是9000元,2011級學生卻只有2000元,校方相關行為違法,并要求補發(fā)之前的獎學金。校方稱,獎學金降低是由于相關撥款取消,但尊重學生的起訴權。(2012年12月12日《京華時報》)
因為獎學金減少而起訴母校,看似不近人情,卻體現(xiàn)了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意識,這恰恰是法律碩士生該具有的“法律品質(zhì)”,同時也體現(xiàn)出對法律的尊重與敬仰。
獎學金單方面減少,與事先說好的不同,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學生的侵權,學生依法維權值得肯定。面對這些依法維權的學生,各方應該積極應對,同樣也要以尊重法律的態(tài)度回應學生的維權行為。令人遺憾的是,法院以學校非行政機關為由未立案。其實,高校作為行政訴訟主體有例可循,之前,國內(nèi)有高校曾被學生提起行政訴訟并被法院立案。
不過,學校的表現(xiàn)倒是令人滿意的。一方面積極解釋,去年9月和11月,該大學兩次組織座談會,聽取學生意見;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起訴權,認為學生的起訴是合法權利。
參與起訴的學生們表示,起訴的目的并不是為錢,而是要學校拿出取消撥款的證明,法律維權也是希望能夠為推動高校財政依法公開貢獻力量。學法律的學生,自然應該對法律充滿敬畏之心,而這次的實踐也能夠增強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因此,各方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進行博弈,讓人實實在在地看到法律的力量。這是對學生的最好教育,也讓圍觀的公民對法律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