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豐
(廣東白云學院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在古代,通訊工具比較落后,書信是人們互相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書信比一般的詩話和文論著作更能具體地反映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個性,更能反映時代的背景,體現朋友之間的情誼和個人的情懷志向。先秦時期,由于列國紛爭、政在諸侯,書信往來只是一種政治斗爭的工具,多用于貴族士大夫之間談論軍國大事,主要是進行論證辯論,而表達個人情感、敘事抒情的信非常少。漢魏六朝時期,書信的應用范圍更加廣大,由于這一時期人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需要真正秉義相投的知己朋友來進行內心深處的情感交流,因而書信內容便不僅限于政事,也增加了思想感情的抒發(fā)和傾吐等內容。這種交流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發(fā)自心底的真情流動,甚至是無遮無攔的任意宣泄,包括擔心憂慮、想念傷悼、瞬間感悟、豪情壯志、無可奈何等等,即使在父母與子女之前都難以或不愿啟齒的,都可在友人面前暢所欲言、一吐為快,并從朋友那里獲得真正心意相通的理解與慰藉。此時的文人不僅把書信看做一種實用工具,而且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作為一種藝術作品而有意為之。漢魏六朝致友人之書信,已經擺脫了官府公牘的局限,可以比較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感想和胸臆,并以強烈的主體情思、個性意識和個人風格,達到了令人矚目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水平。其文學特色表現在感情真實自然,注重辭采之美而又富有性情之美,比之一般文章,具有真實可信、親切自然的藝術特色。
漢魏六朝友情類書信散文主要保存在《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史書及《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初學記》等綜合性書籍中,清代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匯集了從上古到隋代3 400多人的文章,按時代先后為序,編為15集。友情類書信《全漢文》輯15篇,《全后漢文》輯2篇,《全三國文》輯8篇,《全晉文》輯15篇,《全宋文》輯1篇,《全梁文》輯5篇。
這類內容以給朋友的書信為橋梁,主要傾訴自己的困苦和不同尋常的遭遇,隨心而發(fā),抨擊世俗,抒發(fā)胸襟和人生感慨。最為著名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全信洋洋灑灑,借回答任安自己難于推薦進士的原因,將獲罪由來及自己忍辱偷生的目的及痛苦郁悶的情懷盡所欲言?!豆盼挠^止》評說:“此書反覆曲折,首尾相續(xù),敘事明白,豪氣逼人。其感慨嘯歌,大有燕趙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文情至此極矣!”[1]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處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好友任安因政治事件受到牽連,蒙冤入獄,待死之際,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在漢武帝面前為自己明冤辯屈。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而司馬遷未能救助任安,恐非《報任安書》首段自稱:“誰為為之?孰令聽之?”《漢書》載司馬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則是確有機會面陳。而司馬遷不肯見武帝,大約是對武帝已經灰心,同時為了完成《史記》創(chuàng)作的歷史使命,決不能再卷入政治風波之中。后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這封回信。
司馬遷在此信中以無比激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訴說了自己因李陵之禍所受的奇恥大辱,傾吐了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大膽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還不加掩飾地流露了對漢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滿。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信中委婉述說了他受刑后隱忍茍活的一片苦衷。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司馬遷所忍受的屈辱和恥笑,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條非常堅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價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記》的寫作,絕不能輕易去死,即使一時被人誤解也在所不惜。就是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痛苦掙扎中頑強地活了下來,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于實現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業(yè)。
受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影響,楊惲的《報孫會宗書》也是借自辯的機會將心中的不平傾訴無遺?!稘h書·楊惲傳》記載楊惲因被誣告誹謗皇上罷官回家,但深感不服,在家鄉(xiāng)以財自娛。他的好友安定太守孫會宗聽說以后非常擔心,就寫信告誡他說,大臣廢退,應當杜門惶恐,韜光養(yǎng)晦,表現出可憐的樣子,而不該治產業(yè),通賓客。楊惲深不以為然,就寫了這封《與孫會宗書》。在信中,他以嬉笑怒罵的口吻逐點批駁孫的規(guī)勸,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還賦詩譏刺朝政,明確表示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決裂的意向。
楊惲在《報孫會宗書》中曰:“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后耳熱,仰天撫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彼J為仕途已沒有希望,也就沒有必要閉門思過,因為在他看來,這種韜光養(yǎng)晦之術是卿大夫的事,而不是他這平頭百姓應該做的。于是,他轉而在田園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在此,楊惲公開宣揚一種任情適志的行樂生活。這樣的生活自然會引起人家的注意和議論,所以孫會宗才會急急忙忙寫信告誡他。《漢書》對孫會宗的評論可謂意味深長:“知略士也。”會宗深知,在皇權專制下,只有俯首帖耳,才能明哲保身,相反,任何與皇權的對抗和不滿之舉,都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報孫會宗書》的文章最后,作者對自己的朋友作了一番評論,實則是從另外一個方面,更加清晰地表明心志:“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遺風,凜然皆有節(jié)概,知去就之分。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夷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當盛漢之隆,愿勉旃,毋多談。”楊惲認為段、田二人無論在朝、在野都能保持一己的尊嚴,而非患得患失,看著人家的臉色行事。這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志向,這顯然和孫會宗與世依違、明哲保身的人生取向迥異其趣。
同樣是為官,東漢大將張奐的《與延篤書》就沒有那么閑情舒適。在帶兵打仗抗擊匈奴的途中,寫給友人的書信描繪了自身所處艱難困苦的惡劣環(huán)境,表達了深陷囹圄時的無奈與絕望之情:“惟別三年,無一日之忘。京師禁急,不敢相聞。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年老氣衰,智盡謀索,每有所處,違宜失便。北為兒車所仇,中為馬循所困,真欲入三泉之下,復鎮(zhèn)之以大石。厄乎此時也!且太陰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五寸,風寒慘冽,剝脫傷骨。但此自非老憊者所堪,而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眾艱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聾盲日甚,氣力浸漸衰,神邪當復相見者,從此辭矣!”在向友人傾述痛苦中激勵自己繼續(xù)前行。
這類內容的書信比較常見的是兩地之書,主要回憶與好友詩文共賞、共同郊游的快樂時光,抒發(fā)思念之情,鞏固友情的維系。比如東漢張奐的《與許季師書》曰:“不面之闊,悠悠曠久,饑渴之念,豈當有忘。”其懷念之情溢于言表。這種對朋友真情實感的表白,突出的代表是曹丕與吳質的書信來往,《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載曹丕寫給吳質的書信有三封。吳質,《魏略》曰:“質字季重,以才學通博,為五官將及諸侯所禮愛;質亦善處其兄弟之間,若前世樓君卿之游王侯矣?!保?]也就是說,吳質與丕、植兄弟關系都不錯,從他們之間往來的書信看,也確實如此。
曹丕在《與吳質書》中云:“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贝硕窝赜脮r人書信套語,很快地將心中對友人的思念不可抑制地表現出來。建安二十年,曹丕還是五官中郎將,正需要知己朋友幫助競爭太子位。當時吳質升任元城令,元城在鄴城東八十余公里,路途雖不遠,但因有為官的職責和限制,所以不能經常見面,這便增加了曹丕對他的思念。這思念既有對朋友相見的渴望,又含有希求得到幫助的迫切心情,于是自然而然帶出“愿言之懷,良不可任”的真摯話語。元城雖近,但治所偏僻,書信來往又少,作者思念吳質的心情已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曹丕在《與吳質書》云:“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沒,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游后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凄然傷懷。余顧而言,茲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從內容上看,先是回憶往昔與友人一同研習六經、諸子百家著作的場景以及在南皮暢游時的歡娛,然后轉入對友人早逝的懷念,發(fā)出“斯樂難?!钡母袊@。同樣,曹丕在《又與吳質書》中也有類似的感嘆:“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哉!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連席,何曾須臾相失!”
兩封書信,都提及昔日與故友游玩賦詩無比快樂的時光,然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更使人懷念從前。曹丕雖與其他文臣身份地位不同,等級上也有差別,但他能夠把諸文士當作自己的知音,在文學上、郊游中都能夠平等對待,以心交心,確實難能可貴。朋友就是一面鏡子,一個可依靠、可傾訴的港灣。從哲學方面來說,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是從別人身上體現的,從朋友處得到回應,也就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只有朋友間的真情交流,才會有真正的共同語言,精神上才能得到滿足。
西晉的陸云,溫文爾雅,謙恭謹慎,所以結交很廣,與友朋書信往來也比較頻繁。這些書信多抒離別相思之情與傷時慨嘆之感。如《與戴季甫書(其三)》云:“季鶯公世,相系祖落??〉旅瘶I(yè),邦家之彥。一朝并逝,永爾淪沒。哀痛切裂,不能自勝。奈何奈何!”“其六”又云:“周安東昔奄莞祖,追慕切剝,不能自勝。勛業(yè)有究,早爾背世。遺惠鄙州,民物同哀?!睂τ讶酥x世深表哀痛,痛惜其才能之未展。再如《與楊彥明書(其三)》:“彥先來,相欣喜,便復分別,恨恨不可言?!薄捌淞庇衷?“戴會稽如是便發(fā),分別恨然?!绷髀冻雠c摯友聚少離多的深深遺憾和傷感,“其七”曰:“朋類喪索,同好日盡,如此生輩,那可復多邪!”讀之讓人心酸。
陸云抒發(fā)友情最沉痛者應是其悲悼亡友的吊書,有《吊陳永長書》(五首)、《吊陳伯華書》(二首)等。從顯門望族淪為亡國之奴,飽嘗寄世亂離之苦的陸云對親友之情格外珍重。而世事變遷,禍災無常,一朝相別的摯友轉眼便與自己陰陽永隔。親友零落,舊齒凋喪之痛使陸云肝懷如割,在極度哀慟中寫下的吊書凄楚纏綿,無限痛切。《吊陳永長書(其三)》曰:“茲列數首如下,以見其情:‘永曜茂德遠量,一時秀生,奇蹤瑋寶,灼爾凌群,光國隆家,人士之望。冀其永年,遂播盛業(yè)。攜手退游,假樂此世,奈何一朝,獨先雕落!奄聞兇諱,禍出不意。拊心痛楚,肝懷如割,奈何奈何!豈況至性,何可為心,臨書哽塞,投筆傷情?!毙形亩嘤盟难裕o藻雅麗,句式整飭,重言迭唱間,凄哀悲痛之情,浸透紙背,友朋凋零之慘景更增添了陸云對滄海桑田、年歲易逝的深深悲嘆。
東晉反映友情關系的書信不僅限于文人之間,還增添了沙門僧侶,如謝安《與支遁書》:“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刻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觸事惆悵。惟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遍_篇就表現了相思之念,對支遁的離別恍然若失,人生如寄的惆悵始終無法排遣,惟有希望與支遁重逢,濁酒一杯暢談,方能遣此懷。謝安為東晉清談名家,在與支遁往來清談、相互欣賞之際結下了深深友誼。真摯的友情不但終生不渝,而且會超越生死的界線,這正是友情的力量。
南朝任昉是一位篤于友情的人,他的《與沈約書》就向沈約傾吐了對亡友范云的深深追思(任昉和沈約皆為范云故友)。“范仆射遂不救疾”,友人已去,不忍明說“死”,而說“不救”,這正吐露了許多難以言傳的生死永隔之悲,似隱隱挾帶咽泣之聲。接下來向沈約訴說亡友的平生事跡,實際上是沉入對亡友的深深緬懷之中。想起范云彌留之際的景象,便再也抑制不住心頭的悲慟,幾乎是嗚咽啜泣地哭了:“解駕流連,再貽款顧;將乘之際,不忍告別。無益離悲,只增今悵。永念平生,忽焉疇曩。追尋笑緒,皆成悲端?!庇讶巳チ耍缴囊羧莺托τ?,剎那間全化為夢幻般的過去,生離已使人黯然銷魂,死別更令人悲痛難抑。這綿綿無盡的哀思中正蘊含著對友人的深切懷念與一往情深。
而南朝劉峻的《追答劉秣陵沼書》更是一封生人直接追答死友的信,其中所抒發(fā)的痛哭流涕的感傷之情絕不亞于對活者的深情。劉峻與劉沼兩人生前觀點不同,論辯激烈,但這并未影響彼此的友誼。劉沼死后,劉峻寫此信追答,對友人的逝世表示萬分悲痛,甚至希望真有鬼魂存在,以便繼續(xù)交談辯論:“若使墨翟之言無爽,宣室之談有征,冀東平之樹,望咸陽而西靡;蓋山之泉,聞弦歌而赴節(jié),但懸劍空垅,有恨如何?!睂嵲谑请y以抑制對好友的懷念之情。正因為這種友誼的內蘊是基于對真理的信念,所以能夠超越死生而忠貞不渝。
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生平經歷的闡述,表達自身的人生經驗和價值取向,給友人警示、告誡和勸勉,也是反映友情關系書信的重要內容。李陵的《與蘇武書》中體現了這一點:“子卿名聲冠于圖籍,分義光于二國,形影表于丹青,爵祿傳于王室。家獲無窮之寵,永明白于千載。夫行志志立,求仁得仁,雖遭困厄,死而后已。將何恨哉!陵前提步卒五千,深入匈奴右地三千余里,雖身降名辱,下計其功,豈不足以免老母之命邪?嗟乎子卿,世事謬矣。功者福主,今為禍先。忠者義本,今為重患。是以范蠡赴流,屈原沉身,子欲居九夷,此不由感怨之志邪?行矣子卿,恩若一體,分為二朝,悠悠永絕,何可為思?人殊俗異,死生斷絕,何由復達?”
漢武帝時期,李陵領兵去攻打匈奴,結果戰(zhàn)敗被匈奴俘虜受降。蘇武后來作為漢武帝的使臣出使匈奴,匈奴把他關起來,可是蘇武始終不投降。后來蘇武被放逐到北海,在天寒地凍的地方忍饑挨餓,過了19年頭發(fā)都白了才回來。蘇武被扣后,匈奴單于曾派李陵去勸降,被蘇武斷然拒絕。等蘇武勝利歸漢時,李陵又很羨慕,曾置酒相送,可見李陵的苦悶心情。
李陵和蘇武境遇相似,同是天涯淪落人,因此惺惺相惜,在異鄉(xiāng)成為好友。書信中李陵分別比較了兩人的不同境遇,蘇武是榮歸故鄉(xiāng),而自己因不愿毫無價值地屈死而假意投降,卻換來了家族的株連。李陵因為在戰(zhàn)爭中奮勇殺敵,被匈奴恨之入骨,因此匈奴絕不會輕易放過他,被俘后要么投降,要么被處死。而蘇武只是一名使臣,在軍事上的利用價值并不大,因此不會有生命之虞。李陵通過書信給蘇武一個警示,提醒他盡管身為忠臣,但如果人生價值取向不被帝王認同,其結局也會是悲慘的。
同樣,李陵在《重報蘇武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文章先感謝蘇武的回函:“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這本是回書的一般禮節(jié)套語,但到了李陵筆下,卻特別沉重。接著是傾訴處境心情,圍繞一個“悲”字落筆,那份孤獨中的絕望,能對誰傾訴呢?滿朝故舊,除了詆毀就是沉默,只能向有類似經歷,還能對他表示同情的蘇武傾訴了?!班岛踝忧洌酥嘀?,貴相知心?!北砻骼盍暌寻烟K武當作知心朋友。書信的最后勸勉好友曰:“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西晉劉琨的《答盧諶書》是劉琨寫給好友盧諶的一封書信。劉琨生活在民族矛盾深重的時代,當時整個華北幾乎全部淪為異族統(tǒng)治,他卻奮起戰(zhàn)斗,一生忠心耿耿為晉室效命。劉琨《答盧諶書》曰:“及詩,備辛酸之苦言,暢經通之遠旨,執(zhí)玩反覆,不能釋手,慨然以悲,歡然以喜,昔在少壯,未當檢括,遠詠老莊之齊物,近嘉阮生之放曠,怪厚薄何由而生,哀樂何由而至,自頃诪張,困于逆亂,國破家亡,親友凋殘,塊然獨處,愧憤云集,負杖行吟,則百憂俱至,時復相與,舉觴對膝,破涕為笑,排終身之積慘,求數刻之暫歡,譬由疾疹彌年,而欲以一丸銷之爾,夫才生于世,而世實須才,和氏之璧,焉得獨曜于郢握,夜光之珠,無緣得玩于隨掌,天下之寶,固當與天下共之,但離索之日,不能不以悵恨爾。”面對國破家亡、親朋死傷之景,他有無盡的憂愁哀憤,渴望與好友能有哪怕是短時間的歡娛。在這封信中,劉琨還提出了人才在世,貴在知遇的用人觀點。“今君遇之矣,勖之而已”,認為好友盧諶如今已找到了知遇之人,應該努力去為國家效力,表現出劉琨對好友的希冀及其由衷的信任。
友情類書信散文雖然屬于書信散文中的一種實用文體,但在情感的沖擊下,已經不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書信中除了表達情感、友情之外,往往情溢于辭,個人的文學才華也在字里行間得以馳騁展露,使得這種友情類實用文字滲透著濃郁的文學色彩,極富藝術感染力。曹丕《典論·論文》言“書論宜理”,劉勰云:“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以散郁陶,托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澤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保?]意即書信須暢所欲言,抒內心性情,展文學風范,這也是友情類書信散文的一大特征?,F從三個方面探析漢魏六朝友情類書信散文的文學特色。
在漢朝,在公牘私書還未真正分野的時候,友情類書信就已注意到情感的審美化了,友情類書信較之一般書信,更能直接披露作者的真性情,使人們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況和細微心曲。而真性情帶來的是鮮明的個性特征,這是漢魏六朝友情類書信的共同之處。友情類書信的寫作對象很明確,并為具體內容而發(fā),因而比其他書信更為真率。寫作者個人的思想情感、性格氣質都會在書信中充分展現,故而此類文作更能深刻地打上作者個人的印記。正如魯迅所言:“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的簡潔的注釋?!保?]友情類書信鮮明強烈的個性特征,源于其表達情感的真摯自然。對于友情類書信“真”的特質的認識,可見《文心雕龍·書記》:“史遷之報任安,東方朔之難公孫弘,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盤桓,各含殊采,并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劉勰品評友情類書信,盛贊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等佳篇,原因即是這些作品意在強調真情真意,強調書信應傳達作者內心深處的起伏波瀾,即所謂言為心聲。優(yōu)秀的書信往往心意真摯、情溢于辭,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從而產生濃郁獨特的藝術效果。如陸云《吊陳永長書》《吊陳伯華書》等,哀痛徘徊,情不能已;劉琨《答盧諶書》則慷慨蒼涼,悲從中來;桓溫《與撫軍箋》擊節(jié)而嘆,足見其雄豪氣;陶淵明《與子儼等書》淡泊平和,自然真淳。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魏晉六朝友情類書信散文在遣詞用語上的主流特征當為整飭綺麗,它是書信文學性濃郁的一個顯著標志。友情類書信由質樸趨于華麗,漢末已顯端倪,至曹魏漸成風氣,部分作品已出現有意為之的雕琢藻繪現象,書信的文體意識更加鮮明強化。此種風氣的代表者,當屬曹丕、曹植。曹丕于《典論·論文》中已倡導“詩賦欲麗”,今存曹氏兄弟及建安七子的書信即是藻麗一派。如曹丕《與吳質書》《與鐘繇書》,曹植《與吳季重書》《與楊德祖書》,陳琳《答東阿王箋》等。誠如劉師培先生所云:“建安之世,七子繼興,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單行。即非有韻之文,亦用偶文之體;而華靡之作,遂開四六之先,而文體復殊于東漢?!保?]至西晉,繁縟整飭成為文壇創(chuàng)作的普遍特點。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云:“降及元康,潘、陸特秀,律異班、賈,體變曹、王,褥旨星稠,繁文綺合。綴平臺之逸響,采南皮之高韻,遺風余烈,事極江右?!敝赋隽宋鲿x文學已走上“縟旨星稠,繁文綺合”的創(chuàng)作道路。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西晉書信體散文對韻律辭藻、對仗用典等的講究亦日趨明顯,友情類書信散文也不例外。
友情類書信散文較之一般文章,更帶有個人色彩,正因為如此,人們從書信中能夠看到作者的真實生活和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從而使書信具有真實可信、親切自然的藝術特色。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封激蕩人心的書信,通篇文章感情真摯,氣勢跌宕,引人共鳴。作者傾訴自己如何為李陵辯護而獲罪,如何忍辱茍生而發(fā)憤撰寫《史記》,批判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本質,憤世嫉俗,表現了作者堅強不屈的精神。再如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真實地抒發(fā)了自己的不滿和不平。漢魏六朝時期的書信如果沒有這種真實自然的特點,光憑華麗的辭藻很難產生一定的藝術效果,更不會成為千古佳作。伴隨著政治權力的起伏變遷,漢魏六朝文人也不斷更換其所依附之主,特別是朝不保夕的動蕩生活,使文人作品少有真正的閑情雅趣的抒發(fā),友情類書信更多地體現出在抒情述懷中悲亂世之艱、宣愁苦憂懼之情的特點,表現出涌蕩不平的整體基調。
總而言之,漢魏六朝友情類書信,不僅數量豐富,風格類型迥異,文學特色鮮明,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其生動而豐富地折射出漢魏六朝時期的時代背景、社會風尚、文人心態(tài),對于我們研究漢魏六朝時期的社會生活及不同階層人物的交往形式,具有極高的價值,這是奠定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應有地位的重要原因。
[1]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1987:134.
[2]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77.
[4] 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15.
[5]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