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鑫,陳立懷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130021)
月經過多是月經周期、經期正常,月經量明顯超過既往量,可達數百毫升,是由沖任不固,氣血失于固攝所導致。中醫(yī)婦科學[1]將月經過多的證型分為氣虛、血瘀、血熱,但在臨床上單一的證型很少見到,多為合并證。導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月經過多歸為失血性月經病[2-3],運用惜紅煎加味治療脾腎兩虛型月經過多,療效顯著。惜紅煎出自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是由白術、白芍、山藥、地榆、續(xù)斷、荊芥穗、烏梅、五味子、甘草組成,具有健脾補腎,止血調經之功。
患者,女,20歲,初診:2012年5月21日。主訴:月經量多1年余?,F經期第2天,經血量多,色淡紅,質稀,伴疲乏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逆冷,頭暈,困倦,納呆,便溏。舌胖淡,苔白,脈沉緩。婦科彩超回報:子宮及雙附件無明顯異常,內膜厚12 mm。診斷:月經過多(脾腎兩虛)。治則:健脾補腎,止血調經。方藥:白術 15 g,白芍15 g,山藥 15 g,地榆 15 g,續(xù)斷15 g,荊芥穗10 g,烏梅10g,五味子10 g,生甘草10 g,海螵蛸15 g,茜草15 g,珍珠母25 g。6劑,水煎服。6月19日2診:經行第1天,仍乏力,頭暈。舌淡紅,苔白,脈沉弦細。前方加黃芪15 g,蒲黃(單包)15 g,龜板15 g。6劑,水煎服。7月20日3診:月經量較前減少,伴小腹部疼痛不適。前方加香附12 g。6劑,水煎服。8月22日4診:月經量不多,自覺癥狀緩解??捎枨胺届柟讨委?。經期注意休息,保暖。
按:《女科濟陰要語萬全方》曰:“女人經候過多,吸吸少氣,臍腹極冷,汗出如雨,尺脈微小,由沖任虛衰,氣不能固 。”《女科證治準繩》曰 :“經水過多,為虛熱,為氣虛不能攝血?!薄陡登嘀髋啤吩?“婦人有經水過多,行后復行,面色萎黃,身體倦怠,而困乏愈甚者,人以為血熱有余之故,誰知是血虛而不歸經乎!”《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曰:“治婦人經水過多,別無余證,四物內加黃芩、白術各一兩”。
本病的主要病機是脾不統血,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素體脾腎兩虛,或飲食不節(jié),或思慮、勞倦過度,損傷脾腎,脾統血,脾虛血失統攝,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故月經量多,色淡,質稀,神疲乏力,納差,便溏;土克水,脾虛日久,可致腎虛,即久病及腎,腎虛不能溫煦機體,故四肢逆冷。舌胖淡,苔白,脈沉緩,均為脾腎虧虛之證。
方中白術健脾祛濕,益氣生血,山藥健脾益腎,白芍養(yǎng)血柔肝,地榆、荊芥穗、烏梅、五味子固澀止血調經,續(xù)斷補肝腎,調沖任。甘草調和諸藥。海螵蛸、茜草出自《內經》:“四烏骨,一茹丸”,治療血枯經閉,現用于治療月經過多,以止血調經。
情志不舒者加柴胡、郁金;有熱者加黃芩、牡丹皮;失眠者加遠志、石菖蒲、炒棗仁、夜交藤;食欲不佳者加山楂、神曲;惡心嘔吐者加炮姜、清半夏。腰膝酸軟者加桑寄生、杜仲、熟地黃;畏寒肢冷者加黃芪、防風;經行腹痛者加延胡索、香附。
[1]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87-92.
[2]陳立懷.辨證治療失血性月經病[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4):651.
[3]陳立懷.調經心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9(6):6.
[4]王知佳,郭慧君,劉玉芳.補腎健脾生血治療貧血的療效研究[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9,37(3):371-374.
[5]許曉羽,俞海英.中醫(yī)食療在護理中的應用[J].河北中醫(yī),2001,23(3):228. (收稿日期: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