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青 蔡 紅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微創(chuàng)埋線是針灸治療技術的發(fā)展,最初僅應用于脊髓灰質炎、哮喘、癲癇等治療,隨著患者接受度提高,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治病的范圍越來越廣[1]。然而,其副作用如過敏、線體不容易被吸收等也常被臨床報道[2-4]。另外,微創(chuàng)埋線治療肥胖癥的臨床文獻報道很多,但大多數(shù)研究缺乏隨機、對照的設計。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chuàng)埋線是否能導致體重下降,不同埋植材料是否療效相同以及新型埋植材料是否優(yōu)于傳統(tǒng)材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江蘇省人民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女性患者125例,年齡16~60歲,根據(jù)計算機自動生成的隨機數(shù)分成3組,為確保盲法的實施,排除曾經接受過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治療者,最后有90例納入研究: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組32例,羊腸線組 30例,假埋線組28例。3組患者體重、BMI、肥胖度、腰臀比(見表1)經統(tǒng)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25kg/m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自愿接受微創(chuàng)埋線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異常、內分泌紊亂、性腺障礙者;心臟疾病,如心律不齊、心臟衰竭、心肌梗死、安裝心臟起搏器者;過敏和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高轉氨酶(丙氨酸、天門冬氨酸≥80國際單位/L)或高血清肌酐(≥2.5mg/dL)者;懷孕或哺乳期或分娩后6個月內者;中風或其他原因不能行走者;在2個月內控制體重者;曾接受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治療者。
2.1 選穴 中脘,天樞,關元,帶脈,豐隆,足三里。
2.2 刺激方法(1)PGLA組:埋線選用上海天清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PGLA醫(yī)用可吸收線(國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3第3650072號),針具選用鎮(zhèn)江高冠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專用針(國藥器械準字2002第3151011號),操作時將線體完全埋入穴位,得氣后退針,壓迫止血。(2)羊腸線組:埋線選用上海浦東金環(huán)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4-0號羊腸線,剪成1~2cm長,操作方法同PGLA組。(3)假埋線組:無線體植入穴位,僅完成埋線操作過程。
3組均10d治療1次,共9次。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在研究期間保持正常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3.1 觀察指標 肥胖指標:體重,BMI,肥胖度和腰臀比;首次食欲降低時間;安全性評估:對埋線部位硬結、發(fā)熱、過敏、紅腫發(fā)生率進行觀察統(tǒng)計。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表示,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和等級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3.3 治療結果
3.3.1 3組肥胖指標變化比較 見表1。
3.3.2 3組首次食欲降低時間比較 見表2。
3.3.3 安全性評估 見表3。
表1 PGLA組、羊腸線組、假埋線組肥胖指標變化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5;與假埋線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羊腸線組治療后比較,P>0.05。
肥胖度組別 例數(shù)BMI體重(k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PGLA組 3277.20±9.06 71.10±7.98*★▲ 28.40±1.4926.09±1.21*★▲羊腸線組 30假埋線組 2875.81±9.65 70.68±9.30*★ 28.30±2.8076.85±10.82 76.50±9.87△ 28.07±3.5326.40±2.80*★28.00±2.51△治療前36.10±4.9437.80±3.4535.33±4.50治療后33.64±4.59▲34.56±3.6035.98±4.40△腰臀比治療前 治療后0.89±0.06 0.76±0.06★▲0.94±0.04 0.84±0.020.88±0.01 0.87±0.04△
表2 PGLA組、羊腸線組、假埋線組首次食欲降低時間比較() h
表2 PGLA組、羊腸線組、假埋線組首次食欲降低時間比較() h
注:與假埋線組比較,★★P<0.01;與羊腸線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首次食欲降低時間PGLA組3227.58±1.49★★▲羊腸線組 30 30.98±0.92★★假埋線組 28 96.84±1.84
表3 PGLA組、羊腸線組、假埋線組不良反應比較 個(%)
單純性肥胖病主要是指因機體內能量的攝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體內堆積過多,導致體重超常的病癥。根據(jù)身體質量指數(shù),肥胖被定義為BMI≥25kg/m2[5]。肥胖病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流行并嚴重危害人類健康[6]。據(jù)流行病學研究,肥胖人群是導致一些致命疾病的高危險因素[7]。此外,肥胖不僅影響美觀,使日常生活不便,更為嚴重的是易并發(fā)多種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膽石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痛風、缺血性腦中風、乳腺癌、直腸癌、骨質疏松、關節(jié)炎等而影響生活質量和導致焦慮[8]。傳統(tǒng)的肥胖病治療主要是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但療效并不樂觀。目前,在遵守嚴格的標準下采取手術或藥物治療僅僅適用于少部分患者,因此控制體重和減重變得困難。在中醫(yī)療法中,針灸被廣泛用于治療肥胖病且療效肯定。
在2000年,肥胖被定義為BMI≥30,然而,亞洲人患有2型糖尿病比白種人要多,因此,專家委員會把肥胖的定義改為太平洋亞洲人群體重指數(shù)BMI≥25[9]。筆者的研究遵循隨機對照原則及盲法的實施,比較不同材質微創(chuàng)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物理參數(shù)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各自與治療前相比,體重和BMI均有顯著下降;首次食欲降低時間與假埋線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同時,發(fā)現(xiàn)PGLA線體作為埋植材料,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遠低于傳統(tǒng)羊腸線,是一種更為理想的埋植材料。
PGLA微創(chuàng)埋線技術以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為基礎,結合解剖學和生物醫(yī)學材料,形成了適用于臨床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針灸治療技術,其核心為所選用的生物埋植材料。隨著各種新型生物材料的發(fā)展,高分子聚合材料如共聚物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已經應用于臨床埋線療法。與傳統(tǒng)穴位埋線相比較,PGLA埋植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痛苦,術后過敏、結節(jié)和感染率少見,這與筆者的研究結果一致。PGLA微創(chuàng)埋線技術擴大了埋線療法的臨床應用范圍,提高了患者埋線治療的順應性[10]。
筆者的研究僅觀察了近期療效,而本病屬纏綿難愈之疾,易于反彈,故遠期療效的追蹤觀察十分重要,筆者擬根據(jù)本研究資料相關信息,1年后作進一步隨訪追蹤,以期獲得其遠期療效的客觀評價。
[1]孫文善.微創(chuàng)埋線: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中醫(yī)外治雜志,2008,17(2):3
[2]郭霞.微創(chuàng)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85例.山西中醫(yī),2007,23(1):47
[3]黃衛(wèi)強,潘小霞.穴位埋線治療不寐84例.上海針灸雜志,2009,28(6):351
[4]陳貴珍,許云祥,張家維.穴位埋線對絕經后女性骨代謝、自由基水平的影響及安全性評價.中國針灸,2010,30(3):177
[5]白耀華.新的肥胖診斷標準.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分冊,2002,29(4):178
[6]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2000,894:1
[7]Scheen AJ.Cardiovascular risk-benefit profile of sibutramine.Am J Cardiovasc Drugs,2010,10:321
[8]Gadalla TM.Association of obesity with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adult general population.Chronic Dis Can,2009,30:29
[9]Y.-C.Lin, L.-L.Yen, S.-Y.Chen,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findings from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1993-1996.Preventive Medicine,2003,37(3):233
[10]孫文善,郯志清.新型生物醫(yī)學材料及其在微創(chuàng)埋線中的應用價值.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