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慧
讀報看電視,幾乎每天都有腐敗分子落網(wǎng)的消息。有人于是大呼小叫,以為中國腐敗現(xiàn)象十分嚴重。其實,冷靜想一想,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畢竟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我們不妨來算一算。
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披露,近幾年,檢察機關查處的職務犯罪分子每年都在40萬件左右,平均下來,每天要查處1096件,這1000多件中,新聞媒體只要挑選一件予以報道,那么,媒體上腐敗分子落網(wǎng)的新聞就會天天與讀者見面了??梢姡侣劽襟w上腐敗分子紛紛落馬的新聞是不足為怪的。何況還有那些只有違紀違法情節(jié)尚構不成犯罪的案件。而那些有影響的腐敗分子,新聞媒體還要進行連續(xù)報道、追蹤報道呢!
讓我不解的倒是部分新聞媒體的一些做法。
比如,曾經(jīng)熱炒的張二江案。張二江案件成為熱點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曾經(jīng)是湖北省天門市的市委書記,因為他是“吹、賣(官)、嫖、賭、貪”的“五毒書記”,因為他現(xiàn)在要接受公審了。媒體對于公訴人對張的指控,對張在法庭上的表現(xiàn),對庭審過程予以報道也是應該的。但翻翻報紙,我覺得有兩個傾向值得注意。一是“真實性原則”在有些媒體從業(yè)人員腦子里似乎不值一提。他們只要捕一點風捉一點影就可以鋪開稿紙打開電腦寫個不停,就像《檢察日報》特派記者所說的“有些記者自始至終都沒有參加旁聽,就根據(jù)一些‘馬路消息發(fā)回報道”。
二是報道的格調(diào)和角度問題。按說,張二江案件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很多的——他作為天門的“一把手”緣何能為所欲為不受監(jiān)督和制約呢?他作為下派的年輕干部何以變成了貪官呢?他的問題從1995年就開始出現(xiàn)了,為何中間能夠順利通過干部考察而加官晉爵?干部提拔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情,張二江的“賣官”交易為何如此方便等等。如果將這些挖掘出來,可能對于完善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對于警示其他官員,對于營造反腐敗的輿論環(huán)境都大有裨益。遺憾的是,我們的許多媒體其出發(fā)點著眼點并不是這些,他們是沖著“五毒”去的,或者說是沖著“嫖”去的,他們關心的是張二江和情婦的關系,關注的是法庭上為什么不涉及與張二江有染的眾多女人們。這些,讀者從各家媒體報道張二江案的標題中就可以一覽無余。
張二江案如此,以前的胡長清案、成克杰案、王寶森案也是如此,費力多的分析性報道、剖析性報道很少見到,而格調(diào)低下的“獨家報道”到處傳播。于是,有人總結說,原本是反腐敗的宣傳報道,反而成了宣傳如何腐敗的報道,其社會影響和效用可想而知。
新聞媒體反腐敗報道的不良傾向,除了一些新聞媒體追求轟動效應,片面媚俗的原因外,與媒體從業(yè)人員對反腐敗形勢的發(fā)展認識不足大有關系。至今仍有許多寫大塊頭文章的人,對共和國反腐敗的歷史,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的歷史所知不多,對如今的反腐敗已經(jīng)由側重遏制轉(zhuǎn)上標本兼治,注重治本,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新階段茫然無知。以這樣的目光和境界去宣傳反腐敗斗爭,去報道反腐敗成果,難免會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甚至可能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造成報道中產(chǎn)生悲觀低調(diào)的情緒。
因此,貪官的教訓如何總結,看似一個簡單的角度問題,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媒體的價值取向問題,是媒體從業(yè)人員的素質(zhì)問題。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社長,著名反腐敗問題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