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調查結果顯示,民辦高校教師存在明顯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象,其中情緒衰竭最為嚴重,緊隨其后的依次為去人性化和個人成就感。產生職業(yè)倦怠的原因包括:社會的高期望值與角色的高定位;辦學基礎薄弱,福利待遇差;教學工作量大,科研能力較弱;績效滯后,缺少跟蹤調查。緩解民辦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對策包括:社會應降低對教師的期望值,建立民辦高校教師社會保障制度;學校應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師的倦怠心理;教師應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要具備主動發(fā)展的能力。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職業(yè)倦?。辉蚍治?;緩解建議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1-0141-02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現(xiàn)代人承受的職業(yè)壓力越來越大,當職業(yè)壓力超出了個人所能承受的閾限值時,職業(yè)的倦怠感就出現(xiàn)了。美國心理學家Maslach和Pine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職業(yè)倦怠是由三個維度構成的,即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 [1]。中國的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數(shù)調查報告”顯示,在15個行業(yè)的倦怠指數(shù)調查中,高校教師的倦怠程度僅低于公務員和物流從業(yè)人員,居第三位[2]。職業(yè)倦怠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yè)發(fā)展,也會導致教育教學質量的降低。大量的研究結果證實,我國的高校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yè)倦怠,但研究對象大多為公辦高校的教師,而對民辦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研究還比較少,因而有必要對這一群體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進行調查與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工具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河南省某民辦高校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35份,回收有效問卷30份。其中,男教師占30%,女教師占70%;已婚教師占73%,未婚教師占27%;本科學歷教師占40%,碩士學歷教師占60%;教齡5年以下的12人,6~ 10年的11人,11~ 15年的6人,16~ 20年的1人;助教職稱的15人,講師15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Maslach和Jackson所制訂的MBI-ES問 卷[3],并參考了臺灣學者的中譯修訂本。問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別、教齡、學位、職稱、婚姻、工作時間、角色地位、工作量、科研要求等因素。第二部分共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22個二級指標(情緒衰竭9個項目、去人性化5個項目、低成就感8個項目)。其中,前兩個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高;最后一個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低。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研究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情緒衰竭的平均值為2.2,標準差為11.097;去人性化的平均值為0.9,標準差為5.046;低成就感的平均值為4,標準差為9.174。其中,女教師的個人成就感降低水平要高于男教師,已婚教師的個人成就感降低水平要高于未婚教師;教齡在11~ 15年的教師情緒衰竭程度偏高,本科學歷教師的情緒衰竭高于碩士學歷教師。
2.倦怠原因探析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民辦高校教師這一特定群體,正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崗位競爭、聘任制、量化管理等舉措的實施,使教師的工作量越來越大,要處理的瑣碎事務也越來越多,致使教師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十分模糊,很多教師每天要工作10~ 12個小時,有時甚至連續(xù)幾周不能休息。
(1)社會的高期望值與角色的高定位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金錢物欲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對學問的求索。加之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也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給民辦高校教師的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面對社會對教師的高期望值,教師如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那么他們在心理上就容易體驗到挫折感,而挫折感的產生是職業(yè)倦怠來臨的前兆。有些人可能會在內心化解掉挫折感,而另外一些人則化解不了這種挫折感,這種挫折心理一旦表現(xiàn)為行為異常時,就標志著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到來。
(2)辦學基礎薄弱,福利待遇差
目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一些二級學院逐漸從公辦院校中獨立出來,再加上新建本科及??泼褶k高校的日益增多,導致民辦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對于公辦院校而言,民辦高校的辦學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福利條件較差,遭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致使民辦高校教師的穩(wěn)定性和歸屬感遠遠低于公辦院校的教師。
由于民辦高校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學校的教學秩序經常被一些瑣事擾亂,教師會有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在管理過程中,一方面教師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集中表現(xiàn)為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權、缺少工作反饋與鼓勵等,這些直接導致了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產生;另一方面,教師與輔導員、后勤人員、機關工作人員之間在工作上相互不理解,因而容易產生利益沖突,這些緊張的人際關系容易讓教師產生壓抑感和焦慮感,從而導致職業(yè)倦怠的產 生[4]。
(3)教學工作量大,科研能力較弱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為平均每周13學時,最高工作量達到每周16學時。由于備課量較大,教師常處于一種超負荷的工作狀態(tài)中,導致其身心疲憊,無暇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進。由于教師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備課、上課上面,缺乏對學術前沿動態(tài)信息的關注,導致他們的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能力相對較弱。近幾年來,學校開展對碩、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工作,也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4)績效滯后,缺少跟蹤調查
教育本質上是一個“化”的過程,學生的身心改變總是由日常生活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匯聚而成的。教育的真正效果是在學生離開了學校之后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是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然而很少有學校會對畢業(yè)生進行跟蹤調查,并以此來評價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導致了教師評價的現(xiàn)實狀況和教育本質之間矛盾的產生,這也是教師產生職業(yè)倦怠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四、緩解民辦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對策
1.降低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建立民辦高校教師社會保障制度
教師雖然身兼教書和育人兩項職責,但社會也不宜對其提出太多的苛求,應強調教師的有限責任。應該說,學生的陶鑄僅靠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學校、家庭、社會應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為此,應依據(jù)教師從業(yè)的標準和所處的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對其提出要求。另外,應建立民辦高校教師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民辦高校教師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改善民辦高校教師的待遇,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2.學校應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師的倦怠心理
教師職業(yè)壓力的不斷增大致使教師群體已經成為一個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的特殊群體,這就要求學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幫助教師消除倦怠心理。首先,應建立開放的教師心理咨詢機構。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立了針對學生的心理咨詢機構,但設立教師心理咨詢機構的學校并不多。為此學??梢岳矛F(xiàn)代信息技術建立“聊天室”,并設立專職的心理教師,讓其與教師進行群聊或單獨溝通,對前來求助的教師進行心理疏導,讓教師有傾述自己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場所。其次,應有效地引導教師的高層次需要。職業(yè)一般指有酬勞的工作,但卻未必全然如此,它也有可能代表一種自愿的承諾。在教師的個體需求中,盡管物質需要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教師被尊重的需要、團體歸屬感的需要、愛的需要以及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要等精神層面的追求,與物質需要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正是這些精神層面的需要左右著教師的情感和態(tài)度。由于教師的個體需求具有抽象性、不易把握性和缺乏操作性等特點,因而在學校管理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要防止教師產生職業(yè)倦怠,應不斷激發(fā)教師的職業(yè)動機,尊重和滿足教師精神層面的需要,并以此為指導制定學校管理制度。再次,應通過在職培訓和其他繼續(xù)教育途徑,為教師創(chuàng)造各種進修學習的機會,滿足教師自我發(fā)展的需求,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3.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有效對話,并具備主動發(fā)展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具備交往和溝通的能力。課程改革打破了教師的話語霸權、課堂權威,將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教師從“表演者”的角色轉變?yōu)椤皩а菡摺钡慕巧?。這種角色的轉換對教師在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必須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情感交流。其次,教師要具備教學機智。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沖破課前預設的擺布,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實現(xiàn)“彈性預設、動態(tài)生成”。所謂“彈性預設”,是指課前制訂的教學方案應為學生預留充分的空間,為動態(tài)生成保留足夠的余地。“彈性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要求教師應具備隨機應變、即席思考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有效踐履這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新思維。最后,教師應具備主動發(fā)展的能力?,F(xiàn)代社會具有知識更新速度快的特點,新的知識不斷涌現(xiàn),那種“一朝學成而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應具有自我學習、自我發(fā)揮的能力。面對社會對教師行業(yè)的全新要求,教師必須賦予原來已經形成的無意識思維以有意識的內容,并不斷地加強學習,以適應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Maslach, C. & Pines, A. “The Burnout Syndrome in the Day Care Settting.” Child Care Quarterly, 2007(6).
[2]文研. 我人生的第一目標是活到50歲 第二目標活到70. (2005-09-20)[2011-09-27][EB/OL]. http://www.china.com. cn/Chinese/EDU-c/975256.htm.
[3]Maslach, C. &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
[4]王雪松. 大學英語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分析[J]. 河北職業(yè)技術學 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