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順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7)
傳統(tǒng)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各國產品相對成本的差別。因此,各個國家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兩國互相交換商品,使得兩國的社會福利得到提升。
瑞典經(jīng)濟學家赫克歇爾(Heckcher)和俄林(Ohlin)拋開兩國生產技術的差異,研究資源稟賦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1919年赫克歇爾發(fā)表的《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H-O理論的起源,文章拋開了傳統(tǒng)比較優(yōu)勢理論中生產技術差異,探討了各國資源要素稟賦結構與商品貿易結構之間的關系,從要素稟賦角度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產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各國資源稟賦結構不同所導致的。1933年俄林在赫克歇爾的理論基礎上,在《區(qū)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中,深入闡述了國際貿易的深層次原因是生產要素稟賦,將國際貿易理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創(chuàng)立了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理論)。1941年,斯托帕爾(Stolper)和薩繆爾森(Sammuelson)在其著作《實際工資和保護主義》中提出由于國際貿易的存在使得商品價格趨于相等,最終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日趨均等化觀點,提出生產要素均等化定理,發(fā)展了H-O理論。1955年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在其發(fā)表的《要素與相關要素價格》一文中,研究一國生產要素稟賦的增長對國際貿易關系的影響,從而得出Rybczynski定理。
狹義的H-O理論指的是H-O定理,該定理指出:一國將會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生產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生產要素的產品。即資本密集型的國家出口密集使用資本的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的國家出口密集使用勞動的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廣義的H-O理論不僅僅包括H-O定理,還包括Stolper-Sammuelson定理、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以及Rybczynski定理。
Stolper-Sammuelson定理:某一種商品的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而另一種生產要素價格將下降,即如果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上升,將使得資本的價格上漲,而勞動的價格下降,反之亦然。
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貿易使得兩國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相等,會使得兩國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也相等,即國際貿易之前,由于兩國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使得產品的相對價格不同,隨著國際貿易的進行,兩國的產品的相對價格差距逐漸減少,最終使得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相等,并且兩國生產要素相對價格最終達到相等。
Rybczynski定理:在生產要素和產品的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一國某種生產要素數(shù)量的增加,使得密集使用該生產要素的產品的產量也增加。
根據(jù)H-O理論一國出口密集使用本國富裕生產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本國稀缺生產要素的商品,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相對富裕的國家,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理應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
但是1953年里昂惕夫(Leontief)運用投入—產出函數(shù),對美國1947年的進出口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分別考察了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和進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得出的結論竟然與H-O理論闡述的相反。美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竟然比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勞動比率低,由此得出“里昂惕夫之謎”。
1956年里昂惕夫又對美國1951年的進出口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結果仍發(fā)現(xiàn)美國進口替代品所占有的資本高于美國出口品約6%,“里昂惕夫之謎”仍然存在。
自從“里昂惕夫之謎”提出之后,學者們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對“里昂惕夫之謎”提出解釋。
勞動熟練說(Skilled Labor Theory):該理論最早由里昂惕夫提出,后由美國經(jīng)濟學家基辛(D.B.Keesing)加以發(fā)展,理論認為,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是其他國家工人勞動效率的數(shù)倍,按照單位勞動衡量,美國應該屬于勞動生產要素豐富國家,而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里昂惕夫之謎”。
人力資本說(Human Capital Theory):美國經(jīng)濟學者凱南(P.B.Kenen)等人提出并認為,美國擁有大量高教育、高素質的勞動力,而教育和素質可以視為一種人力的投資,因此可以把高素質勞動力視為一種人力資本,資本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所以美國仍然是資本相對豐富、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
需求偏好說:需求偏好說認為,美國人偏好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導致本國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價格較高,因此出口價格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從而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勞動比低于進口商品資本—勞動比的原因。
生產要素密集度逆轉(FIR):Jones和Robinson在1956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某種產品在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一種產品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沒有明顯的界定。但是明哈斯(B.S.Minhas)在1962年對多種產品分析中發(fā)現(xiàn),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研究樣本存在FIR。
自然資源說:1963年,凡涅克(Jaroslav Vanek)和波斯特納(Harry Postner)等認為,“里昂惕夫之謎”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在做實證驗證研究時,僅考慮H-O理論中的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忽略了自然資源這樣一種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旦將自然資源要素納入理論討論的范疇,里昂惕夫之謎就迎刃而解了。
H-O理論中假設的是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生產的是兩種產品。1968年Vanek發(fā)現(xiàn)H-O理論未能很好地解釋國際貿易的問題,于是他開始考慮國際貿易中要素的含量,該模型假定能夠確定多種要素的預測值,運用投入—產出函數(shù),就可以得出國際貿易量是本國超額要素供給的線性函數(shù)的結論。這個模型稱之為赫克歇爾—俄林—凡涅克(Heckcher-Ohlin-Vanek Model),該模型認為: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一國豐富擁有勞動要素資源,將是勞動要素的凈出口國,而豐富擁有資本要素資源,將是資本要素的凈出口國。凡涅克的重大貢獻在于,論證了國際貿易量是一國要素稟賦的線性函數(shù),論證了商品貿易的實質是生產要素服務國際間的交換,而商品僅僅是要素服務的表現(xiàn)形式。國際貿易本質上是要素服務的國際間交換而不是商品貿易,不僅具有純理論上的意義,而且對后來的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
1980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Leamer認為里昂惕夫1947年對美國進出口數(shù)據(jù)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完全正確的,他提出不應該使用進出口中資本—勞動比率來衡量一國是否為資本富裕國家,主張使用生產和消費中的產品的資本—勞動比來衡量一國的資源稟賦。Leamer對美國1947年生產和消費產品中的資本—勞動比率進行重新計算,發(fā)現(xiàn)該結果符合他的預期,說明美國仍然是一個資本豐富國家,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于是對資本豐富提出新的定義,即Leamer定理:如果一國資本相對于勞動是豐富的,那么一國在生產中所包含的資本—勞動比率一定超過消費中所包含的資本—勞動比率。
1987年伯文(Bowen)、Leamer和斯維考斯克斯(Sveikauskas)采用Leamer模型,運用更為廣泛的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使用了1967年12個國家12中生產要素和許多商品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H-O理論關于資源稟賦和生產密集型理論在國際貿易中并不是完全有說服力的,該理論僅在大約一半的情況下成立。這又給H-O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
1993年Trefler在其文章《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Differences,Leontief was right!》中指出,經(jīng)過完整的H-O 理論的實證檢驗,仍然拒絕了H-O理論。Trefler認為HOV模型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釋實際的經(jīng)濟行為,是由于其本身的前提:各國的技術水平相同的假設。Trefler在HOV模型的基礎之上,引進了技術差異的條件,對HOV模型進行修正、檢驗,得出HOV模型的適應性。1995年Trefler在《The Case of the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一文中,重新定義了國際間技術差異,引入了中性技術差異(Neutral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和國內偏好(Home Bias),在這兩個假設的條件下,HO理論的實證檢驗顯得更加準確完整。該理論突破了科技差異和消費差異,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Edward E.Leamer.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J].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95(2).
[2]徐平:稟賦優(yōu)勢論研究文獻綜述[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9(16).
[3]范海洋:論H-O模型實證檢驗的理論基礎[J].經(jīng)貿論壇,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