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語體風格的共性與個性
        ——試論“自己的樣子”的語體風格學

        2013-03-23 02:03:05丁金國
        當代修辭學 2013年1期
        關鍵詞:語體語篇漢語

        丁金國

        (煙臺大學中文系,山東煙臺264005)

        提 要 陳望道先生曾提出語體風格研究應有“我們自己的樣子”。沿著望老的提示,從與異樣的對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語體風格論異于西語的殊異性在于:語文以體制為先,理論形態(tài)上語體與風格相互依存,風格體系上陰陽對立,闡釋手段為以象表義?,F(xiàn)代語體風格論體系的建立,只有立足于自己固有的特質,吸取現(xiàn)代新理論、新方法來構建。其現(xiàn)代性的主要標記:在理論上,以語義為核心的結構原則必須進入體系之中;在具體操作上,成分的離析和量化微分析當是重要的實證性手段。

        一、引 言

        1965年9月20日陳望道先生在《關于修辭問題的談話》中說:“我國研究風格,包括語文‘體裁’和表現(xiàn)‘體性’,是很早的,現(xiàn)在更是在研究,今后還要繼續(xù)地深入研究。不過,我們的研究,有我們自己的樣子,不一定是人家的那個樣子。”(轉引自陳光磊2010:3-4)這一段話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那就是:我國語體風格研究已經有“自己的樣子”,并且今后的研究依然應在此基礎上進行?!白约旱臉幼印敝挥性谂c異樣的鑒衡中方能顯示,本文試以屈折型的西語為參照系,展開對這一問題的討論。

        語際交流本質上要憑借語體而進行,其中信息交流固然是主項,然語體錯位,必然累及信息的接送,其結果是傷損語際交流的正常進行。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研究語體的共同性,而是通過對共同性的參照,來尋找和發(fā)現(xiàn)漢語語體的特異性,以回應望老四十多年前“語體風格研究應有自己的樣子”的召喚。2012年又是《修辭學發(fā)凡》問世八十周年,藉此作文以志紀念。

        二、語際交流的通約性

        1.以體為語的普遍性

        統(tǒng)觀人們對語言運用的研究,盡管時代不同、理論觀點相異,但卻一致認同——以語體為載體進行信息交流是不同語言間的普遍現(xiàn)象。這一事實說明,不同的語言及其運用規(guī)律,存在著通約性。正是這種語體的通約性,為語際交流開辟了天然的通道,使得操不同語言的個體,當其為著同一個話題進入特定功能域時,盡管各自語言不同,性情、愛好各異,但所言所論,都嚴格限定在話題的宗旨要求的語體范圍內,極少有越“體”現(xiàn)象發(fā)生,這就是語體的通約性之謂。語際間之所以有此通約性,其原因就在于,人類生存空間的同一性所決定的思維規(guī)律的一致性所使然。

        這種通約性可從兩個角度進行觀察,一是從功能的視野進行觀察,掃描不同語言,在語用中的語類存在狀態(tài);一是從表達的角度,即以語篇的表達方式為立足點,來審視語體文脈運行軌跡。西語的語體論就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礎之上,所謂功能語體,其分類依據(jù)就是言語運用的功能域(丁金國2004)。蘇俄修辭學和西語文體論都據(jù)此對語體進行了劃分。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蘇俄的格沃茲節(jié)夫在《俄語修辭學概論》中就將俄語的語體分為日常談話語體、公眾事務語體、科學語體、政論語體和藝術語體。1977年科任娜在其《功能修辭學》中作了五分:科學語體、公文事務語體、政論語體、藝術語體和日??谡Z體。兩相比較,完全一致。歐陸的西語文體論,最具代表性的論著是英人克里斯特爾和戴維《英語語體調查》(Longman出版社,1969)。該書將英語語體區(qū)分為會話語言、評論語言、宗教語言、報道語言、法律語言和科學語言六類。在“建議:進一步分析”一章中,又補充列出電視廣告語言、文字廣告語言、公眾演講語言、文字說明性語言、公共服務語言、口頭法律語言、新聞訪談語言和科學語言等八種。與蘇俄的分法顯著區(qū)別是,克里斯托爾和戴維二人并沒有將藝術語言單列出來予以分析,而只是在第三章中有所涉及。

        國內外語學界自上世紀80年代始,將西方的語體理論譯為“文體學”并系統(tǒng)地引入,以英俄語文體著作為主,間有一兩部德、法語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對語體的分類,都有新聞語體、廣告語體、法律語體、科技語體、日常會話語體和文學語體的區(qū)分。漢語學界的功能語體研究,受蘇俄影響較深,屬舶來品。我國語文學界對這種引進的理論,目前還處在消化之中,僅是理論探討,還沒有進入語文教學和付諸言語實踐。公正地說,功能語體所揭示和歸納的言語事實,是有道理的,也符合漢語的語用實際。但因其理論抽象程度過高,概括性太強,故至今仍是語言學家書齋里的功課。從表達角度來觀察語體,我們將在下文專門論述。

        2.表達選擇的共同性

        表達方式是語用者依據(jù)意念與質料性質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對表達的選擇。應該說這種選擇是無可逃避的,只要開口說話就要有表達方法,它是實現(xiàn)語體各項功能的主軸,是一切語篇的流動性意緒在時間軸上的展現(xiàn)方式,不同的展現(xiàn)方式決定著語體的性質及其之間的差異。如新聞語體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廣告語體的主要方式是說明,論辯語體的主要方式是議論,抒情與描寫主要出現(xiàn)在審美語體之中,等等。

        表達作為流動性的意緒,國人稱為“語脈”或“文脈”,西語則稱為語類結構潛勢①或宏觀結構(張德祿、劉汝山2003:4)。所謂語類結構潛勢,盡管提出者們對其解釋語焉不詳,然此一命題卻頗具啟迪性,我們認為表達即是外化了的結構潛勢,正是這種語義結構潛勢,制約著語篇表達方式的選擇??梢?,不同的表達規(guī)定著不同的語體。反過來說,不同的語體要求與之相匹配的表達結構。語篇的語脈運行,其表層的形式聯(lián)結,傳統(tǒng)上稱為起承轉合,西語則稱為銜接與連貫。如果說語體與功能域之間的依存關系是外在因素對語體的制約,那么表達的選擇性,則是語體的內在規(guī)則對語體的潛在規(guī)定。這種語體與表達方式的對應關系,漢語與西語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即使在語言類型上與漢語、西語迥異的日語,也分立著敘述、說明、議論、描寫等語體類型。通常表達方式計有記敘、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等,我們認為對話應獨立成為一種。如審美語體中的戲劇和小說,就是典型的對話體,還有新聞語體中的訪談,也具有對話性。它之所以能獨立成體,其理由在于:(a)對話體在人們的言語生活中比例極高,是人際交流的主要形式;(b)對話體由口語轉化為書面形式時,因其對原語境的模擬,因而使歷時接受者,角色發(fā)生轉化,從間接接受進入直接接受,這種身臨其境的在場性,更利于跨時空的交流;(c)關鍵是其本身存在的形態(tài)結構所顯示出來的形式特征,也異于其他五種,故確乎應單列一體。需要說明的是,這六類表達語體,在言語交際中的出現(xiàn)頻率是不一樣的,對話體出現(xiàn)頻率最高,其次是敘述體。因此,也就決定了它們在表達語體系統(tǒng)中地位上的差別。雖然它們都處在同一個平面上,但存在著位差,其序位是:敘述→說明→論證→對話→描寫→抒情。敘述是基礎,它幾乎可進入一切表達,或者說一切表達都是建立在敘述之上。任何語體中的表達方式,都不是單一的,而是以一種為主,其它輔之。

        3.價值判斷的相似性

        所謂價值判斷,既指對語篇的語用效果的審視,也指對附著于語體之上的風格形態(tài)的關注程度。盡管東西方對語體的風格形態(tài)在其各自的研究中所提出的范疇不同,但對語篇的語用效果進行評價,對語體層級性的認識卻有著諸多的相似點。正是這些相似點確保了語際交流的順暢。對于語體的風格形態(tài),西語講層次,漢語講對立。

        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德米特里烏斯在談到演講體時,就區(qū)分出簡樸、莊重、修飾和剛重,雖無層次意識,但有類型觀念。到了古羅馬時代,西塞羅首次提出三體論,即一切演講體,均可依照所用的語料和論辯表達以及是否有證明力、取悅力和勸說力,劃分為平白體、中間體和莊重體。其中,平白體不事修飾,以簡練、純樸、清晰見稱;莊重體以雄辯的邏輯力、典重的語辭、鏗鏘的語勢見著,中間體介于平白體和莊重體之間,重修飾,追求言辭的華美。20世紀中期,歐陸有人從語境的角度,將語體劃分為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從語境出發(fā),實際上就是立足于功能域來判斷語體的正式程度。因為任何一個言語事件,都毫無例外地包括下列六個要素:我是誰?對誰講話?為何目的?在什么地方?講什么?如何講?這六個要素是對功能域的對象、目的、時間、內容、方式的進一步分解。其中的任一項,都可分出正式與非正式。1962年馬丁·朱斯在《五只鐘》(Monton&Co.,1962)中,將風格區(qū)分為五個等級:莊嚴體、正式體、咨議體、隨意體、親密體。前二者為正式體,后二者為非正式體,咨議體為中間體。朱斯的五分,實際上是西塞羅三分的擴展,將層次順序由從低趨高顛轉為由高趨低。就語用實踐而言,還可七分、九分,以至無限。

        國人對語體風格的評判,一向以二元對立的模式進行操作。從《易》的陽剛、陰柔中,獲得靈感,悟釋出語言運用中的陽剛系列與陰柔系列,并以此為兩端,去尋找中間層的億萬品次。

        品察西人的正式與非正式層級體系與國人的二元對立體系,我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何其相似乃爾!就語用哲學而言,任何語體都存在著語體級差上的選擇,正是這種級差性,為語言運用提供了形式多樣可選的語體級別,使得語言運用豐富多彩。對于語體風格間的等級差,洪堡特在討論各種語言的特征時曾說過,語言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便會由民族的集體財富逐漸轉化為個人的屬物。因之,語言精英們的語體便與大眾的語體對立起來,其結果是使語言獲得了雙重語體。洪氏對這種對立的評價是:“只要文學語體與大眾語體的對立保持著適當?shù)年P系,對立的雙方就可以成為兩個相互補充的源泉,向語言供輸力量并確保語言的純潔性?!保ê楸ぬ?004:199)哲人的雋言睿語對我們的啟示有三:(a)對立的語體并非對抗,而是互為補充,推動著社會語言生活的正常運行。可見,典雅語體與低俗語體的對立是語言干預社會生活的重要方式。(b)同一語體內部適度的級差存在,不僅標示著語言的存在狀態(tài),也展示著語言社會對語言運用的關注程度,語體級差的存在不單純是語言運用問題,而是社會文化繁榮與發(fā)展的鏡像。(c)語體的級差存在,就語言本體而言,既是其自身調節(jié)的重要機制,也是其發(fā)展的動力。

        三、漢語語體風格論的特異性

        1.語文以體制為先

        在古典語體風格論發(fā)生之前,先民在其語文生活中,已顯示出依“體”言談的痕跡,《尚書》“典、謨、誓、誥、訓、命”的六體勾勒,就是明證?!稌?、《詩》分纂,《騷》、《賦》行世,諸子百家駁雜恣肆,雖無理論抽象,然卻都有序不亂,顯然在先哲的言語生活里,以“體制為先”的意識已在萌發(fā)之中。最早作理論概括的是宋倪正父,倪氏在其著述中明確提出:“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謂之文矣?!保ㄞD引自吳訥1962:14)王應麟、王安石、王正德、張戒等都曾對倪氏的論述作過肯定性回應。洎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凡例”開篇就是“文辭以體制為先”。對“體制為先”的學理,明顧爾行在《刻文體明辨序》(見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中又作了通俗透辟的闡釋:“嘗謂陶者尚型,冶者尚范,方者尚矩,圓者尚規(guī),文章之有體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圓之規(guī)矩也?!逼?,語文“以體制為先”已從方家的理論主張,融化為語文生活的規(guī)則,遍及為大眾的話語習慣。此點固然是普世通則,然有鑒于漢語的特異性和其語體類型的絕對多樣性所致,故而“以體制為先”就自然成為漢語語體風格論特異性的第一要點。

        2.語體與風格依存的理論形態(tài)

        漢語的語體風格論,是在“體”、“體制”、“體性”的名義下萌生、生存、成長、孳乳的?!绑w制”相當于現(xiàn)代的語體,“體性”相當于風格,“體”二者兼而融之。漢語的語體風格論異于西語的是:從其發(fā)生伊始,就是在體制與體性相互依存的形態(tài)下發(fā)育、成長,盡管二者在不同時期、不同語體中隱顯程度有別,但從未缺位。

        這種體性合一的理論形態(tài),宋陳骙認為始源于《左傳》。陳氏在恣閱古籍諷誦考據(jù)隨手而錄的《文則》里,將散見于《左傳》的體性意識提抉、梳理,“摘其英華,別為八體:一曰命,婉而當;二曰誓,謹而嚴;三曰盟,約而信;四曰禱,切而愨;五曰諫,和而直;六曰讓,辯而正;七曰書,達而法;八曰對,美而敏”(陳骙1985:27)。左氏的所謂體,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國古代體制與體性共存關系的朦朧認識的反映,將其說成體性一體的濫觴,顯然失當。將體性融為一體進行理論論述,最早見于曹丕《典論·論文》?!白嘧h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八體四格的提出,顯示出語體風格理論上的自覺。晉初陸機在《文賦》中,將曹氏的八體四格,細化為十體十格:“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狂”。士衡較之子桓不僅僅是八化為十,更重要的是從二體共一格,剝離出一體一格,理論上無疑又前進了一步。逮及劉勰《文心雕龍》,則將體制與風格的輻輳關系進行了徹底剝離,析出二十一體八格。二十一體是:騷、詩、樂府、賦、頌贊、祝、盟、銘、箴、誄、碑、諧隱、史傳、諸子、論說、詔策、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囊括了24類)。八格(劉氏稱為“八體”)是: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肯定有體必有格的前提下,否定了體與格的對應關系,體是體格是格,相關但不相應;一是提出了一格對多體的理論思想。八體(風格)對應的是幾十種語體,這就意味著,一種風格可以在多種語體上顯示出來。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劉氏首次提出,不同風格對修辭手段、表現(xiàn)方法和語言特點有著不同的選擇,現(xiàn)代漢語的語體風格論,就是沿著這一思路走下來。唐宋以降,雖然語體與風格分而治之,但在以體為宗的著述里,從不缺少格調的述說(見陳骙《文則》、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而以論風格為專任的著述,也均以語體為機杼展開。自鐘嶸《詩品》始,“品”為標記,專用于對特定語體的風格形態(tài)的評論。語體與風格分立已為學界所普遍接受,唐有《二十四詩品》(司空圖),宋元以還,由詩品衍化出賦品、詞品、文品、曲品、戲品和書畫品等等不一而足。各品目雖標立有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沒有超出表圣所圈定的品類,都是沿著《詩品》的思想及范疇,在闡發(fā)演繹的同時,圍繞元范疇進行增刪整合、繁衍孵化。

        統(tǒng)觀中國現(xiàn)代語體風格理論形態(tài),其代表性的體系可分為兩類:一類可以黎運漢的《漢語風格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為代表,一類是以王德春《語體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為標識②。前者既談語體,也談風格,在風格的名義下討論語體,也就是說風格是上位,語體則是風格的下位,所謂語體風格之謂也;后者則只談語體,不談風格,將前者所論的風格,化作語言特征或語言運用系統(tǒng)概而論之。傳統(tǒng)上語體與風格依存的理論形態(tài),淡而化之為純語言分析。應該說后者是典型意義上的現(xiàn)代語體論。

        3.陰陽對立的風格體系

        漢語傳統(tǒng)語體風格論的第三個特征是陰陽對立。陰陽對立導源于《易》,即“一陰一陽謂之道”,“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并由此衍化出“陽剛”、“陰柔”?!瓣庩杽側帷痹凇兑讉鳌分谐霈F(xiàn)頻率之高,是其他范疇或概念難以企及的。筆者初步統(tǒng)計,“陰”、“陽”、“剛”、“柔”共出現(xiàn)202次。天地始源于陰陽,陰陽生剛柔;人類始源于陰陽,陰陽規(guī)定著人性的剛柔。這種極性對立的哲學根基,使?jié)h語風格論從一開始,就孕育在“陰”、“陽”、“剛”、“柔”的母體之中。但正式將陽剛、陰柔確定為風格論的元范疇,確是肇始于劉勰。劉氏在《文心》里,始以“剛柔”取代“陰陽”,以“剛柔”論述氣質、文勢及語體風格的關系。在語體風格研究史上,首次提出“雅與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壯與輕乖”的對應系統(tǒng)。這種以“剛”、“柔”來提攜八體(八格),開辟了漢語語體風格論的先河。自此以降,陽剛、陰柔就一直作為元范疇主導著漢語風格論的運行。洎清姚鼐,又將陽剛、陰柔對立互補體系,進一步發(fā)展為陰陽對轉。姚氏(1985)認為絕不能“一有一絕無”,在陽剛陰柔對立兩端之間,“品次億萬”,“以至于不可窮”。

        劉勰所開創(chuàng)的陰陽、剛柔對立系統(tǒng),在現(xiàn)代體系里繼承和光大的是陳望道先生,陳氏在其《修辭學發(fā)凡》(大江書鋪,1932)中,提出了四組八格(體):簡約/繁豐、剛健/柔婉、平淡/絢爛、嚴謹/疏放。繼望老之后,王之望在《文學風格論》(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里確定五組十格,張德明在《語言風格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中提出八組十六格,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chuàng)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里立八組十六格,王希杰在《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中提出七組十四格,李心峰在其主編的《藝術類型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里分為六類十二格,鄭榮馨在《語言表現(xiàn)風格論》(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中計分為八組十六格,黎運漢在《漢語風格學》里提出了五組十格,周振甫在《文學風格例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提出了十一組二十二格。以此模式為理論者,還有鄭頤壽、王煥運等。上述十一家體系,大都是在《文心》和《發(fā)凡》的基礎上所作的增補。從中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第一,迄今為止的漢語風格論,在范疇的歸類抽象中,無論是單項式還是復合式,都沿著劉勰四組八格的路走下來,遵循著陰陽對立互補的原則,從沒出現(xiàn)過大的偏離。這一情勢說明,《易》的哲學精髓,已經滲透于漢語風格論體系的內核,成為漢語風格論成長、發(fā)展的基石。

        第二,漢語風格范疇的提取方式和存在狀態(tài),從古自今,表述方式有別,但對其存在狀態(tài)的整體把握的原則未變。西方風格范疇的提取多基于模仿論,如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劇性、喜劇性、崇高、狂歡、古典型、浪漫型、感傷、怪誕、滑稽、詼諧、復調、象征、多聲部等等,種類之多并不少于漢語。應該說漢語的風格范疇產生于主體內在體驗,是一種評價式的抽象,這種基于直覺式的評斷,與具體的審視對象的形態(tài)結構具有高度的同構性。而西語的風格論,則是基于對客體的理性判別和科學認知的客觀描述,前者重在潛在力的暗示,后者則重在對客體的再現(xiàn)。雖然西語也有感悟式的表述,然遠遜于漢語。

        第三,上述所列的范疇體系,雖然存在著量上的差別,卻都未離開《文心》路徑,所列的共有范疇,在處理對立雙方的轉化,無論從理論上的認識,或是實踐上的操作,都遠未達到姚鼐的高度。現(xiàn)在的問題,不在于范疇類型的多少,而在于把握漢語風格論范疇的精髓。這就是:對立、互補、對轉。找準對立雙方,就有了體系運作的軸心;把握對立互補,就掌握了運行的能源;了解對轉機制,就能夠洞悉“品次億萬”的生成之源。

        4.以象表義的闡釋手段

        漢語異于西語的第四點是,在對風格內涵的闡釋上,與西方風格論的那種語言分析和邏輯推演相左,而是憑借主體的內在直覺,展示出特定范疇的模態(tài)。其所使用的基本表達方式是憑借隱喻性的描摹,來展示特定風格的體貌,所表述不是“是什么”,而是“象什么”。深諳“立象以盡義,系辭以盡言”三昧的是晚唐司空圖,司空氏所確立的不僅是詩的品格,而是為漢語的古典風格論確立了體系性的構架。以實喻虛,以形摹神的表述方式,是《二十四詩品》在消化魏晉以來風格論精華的基礎上熔煉出來。它發(fā)展了劉勰、鐘嶸風格論的思想,進而以其超人的睿智和才華,集具象臨摹風格形態(tài)之大成,臻為一種力主心靈感悟的審美體系。

        以象表義的本質是隱喻。先民的原初思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只能是以自身為參照系對周圍事物予以模仿或臨摹。這種臨摹的原始性體現(xiàn)在其認知過程對時空的絕對的依賴上,隨著人類意識的發(fā)展,進而跨越到脫離時空的限定,推演到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直至達到符號化的程度,這就是隱喻的生成、發(fā)育、成長的過程。隱喻在語用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束定芳(2000)歸納為修辭、語言學、詩歌、認知、社會功能等五種功能。我們認為認知功能是隱喻的本質功能,因為任何一種功能的實現(xiàn),都必須以認知為先導,才能得以實施。隱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話語策略,是人們在交際中為了解脫語言的“空缺和貧困”而采用的一種措施和手段,以便破解那些已活躍于思維里難以言狀的東西。隱喻的過程就是通過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征的比較,去尋找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利用已知事物的某些特征去表達暫時還難以表達的概念。漢語傳統(tǒng)風格范疇發(fā)展的歷史也反復證明,我們的先人正是透過直覺經驗所獲取的物質圖式,去構組起另一個新的圖式,借以談論內心感受的精神現(xiàn)象,從而達到把握和擁有未知領域的極終目標。這種具體的、形象的、物質的感受,并非完全是人類認知的原初形式,而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普遍規(guī)律,正是經過這一過程,才能夠過渡到理性的境界,才可把不可知變?yōu)榭芍瑥亩刮覀兊靡垣@取一個新生的概念結構。

        一種語言采用何種話語方式來表現(xiàn)風格形態(tài),是由這種語言結構自身的特質所決定的。英人理查德茲在為李安宅的《意義學嘗試集》(1933)作序時,從語義哲學的角度,闡釋了話語方式與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認為語言結構影響著使用該語言的社群的思想。中國的語言結構影響了中國的思想,其影響方式和內容當然異于西洋各語言之于西洋思想的。理查德茲的思想,與德國的洪堡特和美國的薩丕爾的理論思想存在著明顯的傳承關系,為當今的話語研究,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jù)。依據(jù)我們的研究,漢語的無數(shù)事實都證明了哲人思想的睿智與深邃。

        漢語之所以為漢語,不僅其靜態(tài)體系異于西語,更重要的是其比類取象、以象喻義的運作機制突顯于西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對譬喻的論述不勝枚舉。漢語之所以以象表義,是其先天的本性所鑠,從其產生之日起,就與象喻同生共存。喻是漢語得以生存、發(fā)展的生命源,是其自身存在的根基,取消了象喻,就等于消解了漢語。北齊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文章篇》云:“凡為文章,猶人乘騏驥,雖有逸氣,當以銜勒制之,勿使流亂軌躅,放意填坑岸也。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胸,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边@是以象綴文的典范,從寫作過程到文章的內容、形式及風格形態(tài),都用象喻展示出來。漢語風格論發(fā)軔初始,就以象喻為體。曹丕《典論·論文》倡文氣“清濁”,陸機《文賦》欲盡“辭達理舉”之妙;逮至《文心》綜成八體,經鐘嶸到司空圖,以象喻表述為宗的漢語風格論臻于定型。時至今日,任何談論漢語風格的著述,離開了司空圖所熔煉的“品”,就寸步難行。所以說,通過象喻來描述風格的范疇特征,既非異常,亦非“原始的印象式描述”,而是最正常不過的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這也正是漢語風格闡釋異于西語風格表述的緣由所在。可見,觀察一種語言的言語風格,離開了其存在的母體,則必定是水中撈月。既然漢語的風格范疇是通過象喻構建起來的,而要破解個中的奧妙,則非從象喻進入不可,只此一路,別無它徑。中國古典風格論為什么長于以具體的物象和比喻來描摹抽象的理性概念,我想根源就在于此。

        四、漢語語體風格論體系的構想

        1.語體與風格的共生性

        漢語語體風格論體系的構建,處理好語體與風格的關系,是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具有本體論意義。風格與語體既非同質異稱因而可同義互換,也不是各自純然獨立的概念;而是相互關聯(lián),且各自又擁有殊異于對方的存在方式和表現(xiàn)形態(tài)。風格與語體比較,風格突顯的是個體性,這種個體性特征不僅在語篇之間、表達個體之間顯現(xiàn)著,甚至同一語篇主體在不同時空中的表達,都會存在著差異。但任何個體都是群體中的個體,都無法擺脫群體、公共的的約束。這就決定了任何風格,不管其個體特征如何鮮明,都無不深深地凝聚著歷史、公共的印記,任何風格都是群體中的個體。而語體所突顯的是社會性,任何一種語體,都是對具有共同特征的具體的、個別的語篇類的概括,是一種類型的抽象。而正是這種類的抽象,使其得以擺脫個體的主觀羈勒,而臻為代表著特定語言的客觀、群體面貌區(qū)別于其它語言的語體。語體具有可預測、可驗證、可重復的物質性特征,而風格則是透過語體的物質性語言形態(tài)顯現(xiàn)出來,由此也就決定了二者同生共現(xiàn)的天然性。從二者的依存關系中,我們可以感悟到,語體與風格屬于語篇形態(tài)的兩個不同層次,語體存在的物質基礎是現(xiàn)實可把握的語言實體和由語言實體所構成的敘述結構,而風格則是隱附在語體之上,借助于語體的物質標記得以顯現(xiàn)??梢姡L格對語體的伴隨是絕對的,是人類語言運用中的普遍原則。言語行為中,不存在沒有風格附著的語體結構,也不存在離開語體結構的風格,語體是第一性,風格是第二性,二者的緊密程度,是表與里、骨與肉的關系。

        2.語體成分的決定作用

        一種語體區(qū)別于另一種語體,起決定作用的是其構成成分。語體的構成成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言性成分,一類是言語性成分。

        語言性成分即由靜態(tài)語言體系所提供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等;言語性成分是語言被運用時,出現(xiàn)和發(fā)生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這種變異可以小到一個詞,大到句群、段落或篇章。言語性成分與語言性成分的根本區(qū)別是,言語成分必須憑借特定功能域作為存在的根基,是動態(tài)性的成分,隨境而入,因域而變。言語性成分的提取,著眼于對語篇或話語整體,從形式和意義總體傾向上進行考察,進而概括出相關的語言成分。我們這里提煉出六大言語成分,即:體目標記、體脈結構、體材性質、韻律模型、表達方式和風格形態(tài)。(丁金國2009)

        1)體目標記 體目標記是語體的“眼睛”,因此稱為“體目”。體目與常識中的標題有聯(lián)系,但不完全一致,因為有的語篇沒有標題,所以標題作為語體構成成分的一個共有范疇,其概括力差,故我們棄標題而另立“體目”。

        2)體脈結構 語體運行中體現(xiàn)秩序、和諧和平衡法則的是其體脈結構。體脈結構伴隨著語體的定型而臻于規(guī)律化和規(guī)范化,自然是歷時積淀的產物。不同的語體有著不同的構成成分和不同的結構方式,由此也就決定了語體體脈結構的多樣性和各自的變化規(guī)律。體脈結構對于任何語體來講,都不是一個絕對的封閉系統(tǒng),是處在變化中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由于語體性質的差異,其穩(wěn)定性也不同。

        3)體材性質 體材不同于體裁,體裁是語篇的體式或格式。體材與題材、話題相關,就是指各種類型語體中所共含的質料而言。體材包括進入語體的人物、事件、場景、例證、數(shù)據(jù),甚至圖表、影像資料等。體材性質不同,常常引起語體性質的改變,二者之間存在著制約關系。不同的語體對體材的容納,具有類型上的選擇和程度上的差別。

        4)韻律模型 語篇運行其內為體脈結構所統(tǒng)攝,其外則表現(xiàn)于音律節(jié)奏。音律節(jié)奏在語用中類型化的結果,由韻律模型得以顯現(xiàn)??梢婍嵚赡P筒皇菃渭兊脑婍崱⒏衤?,而是指語篇中的聲、韻、調在語流中所形成的周期性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各種不同的韻律,在不同的語篇中表現(xiàn)各異,其存缺與分布關系,決定著語篇的韻律變化周期,因而形成不同的韻律模型。

        5)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是語用者依據(jù)意念與質料性質對表述的選擇。表達方式是語體普遍的構成要素之一,這是因為任何語篇都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行文說事所使然。由于言語交際中功能域的制約,因而使得交際語篇的表達方式自然也就各自有別。人們在長期的交際實踐中,提煉出與語體性質相適應的表達方式為敘述、說明、論證、描寫、抒情、對話等六種。語用中常是以一種為主,其它輔之。

        6)風格形態(tài) 語體與風格的依存關系,我們已多次論述過,實際上語體與風格的關系,從來就不是一對一的對應,而是“一對多”或“多對一”。“一對多”指的是一種語體可容納多種風格的語用事實而言,“多對一”是指不同的語體可以共顯同一種風格形態(tài)的現(xiàn)象而言。

        3.高低語體的對立機制

        縱觀語言運用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到,一個有序的社會,其社會語文形態(tài)中,始終存在著高雅語體與低俗語體的對立。這種對立,不僅調節(jié)著言語社群的語言運用,而且也是語言發(fā)展演變的動力。我們認為在高低對立的雙方之間,絕非是一空白地帶,而是一個極為廣闊、存在著形形色色、介于高低之間的中間語體帶。這個中間帶是個難以在量上進行精確提取的層次,是不可窮盡的區(qū)域,其上與高雅體構成對立,其下與俚俗體構成對立。這就意味著,同一語體內部,其雅俗度不是單一的,而存在著不同語用層次的級差。同一語體內部所存在的等級差,實際上是其雅俗度的差。

        在一個有序的言語社群里,高低語體的級差對立,通常是處在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人們在交際時,都會“各就各位”,一般不會發(fā)生級差對立。然級差對立卻又無時不在運動著,一般規(guī)律是低者盡量“高攀”,而高者為了某種需要,有時也有意識地“就低”(此為合作原則或禮貌原則所使然)。于是開始了量上微變的累積過程,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質變,產生高低語體的置換?!皩α⒌碾p方就可以成為兩個相互補充的源泉,向語言供輸力量并確保語言的純潔性?!保ê楸ぬ?004:199)清人姚鼐(1985)在縱論語體風格的陽剛、陰柔時,認為在對立的兩端之間,“品次億萬”,“以至于不可窮”陰陽剛柔相生相濟的結果,或向心演進,或離心對反,于是發(fā)生陰陽對轉。陰陽對轉應該說是一條很重要的語體演進規(guī)律,是語用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

        4.實證性的微分析

        現(xiàn)代語體風格論的現(xiàn)代性,筆者認為是:在理論上,以語義為核心的結構原則必須進入體系之中;在具體操作上,構成成分的離析和量化微分析當是重要的實證性手段。當然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漢語語體風格論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

        微分析的本質是形式分析,是將語體的形式結構,由高到低逐次進行微觀的量化處理。其操作程序,首先是確定語體的結構類型,然后再對特定的類型逐次地進行語體標記提取。運用語料庫技術對語體風格進行微處理,是基于真實、宏觀、大數(shù)量的語言事實,搜索語言運用中語體的各種特征和標記,以概率統(tǒng)計為手段,辨析各種語體間的共同點和區(qū)別點。建庫的關鍵是設計出一套足以覆蓋特定語言系統(tǒng)的主要語體、可供計算機運算的語體標記體系,而且便于標注賦碼。

        為保證所提標記的信度和效度,我們認為在具體操作中,應遵循如下的原則:共時性、普遍性和層次性。共時性原則是就提取的語體標記所涵蓋的時間跨度而言,必須把研究的目標鎖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普遍性即代表性。對于語體標記的提取來講,所提標記能否具有普遍的解釋力,關鍵在于所提標記在各類語體中的覆蓋面,覆蓋面大其解釋力則大,覆蓋面低則解釋力必然小。層次性是就語體標記的內部體系而言,因為處在同一個體系中的各個單位,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積,而是嚴整有序的聚合。語體標記體系(漢語語體知識集)中的各個成分,不是處在同一個層面上,而是處在上下位關系中,每個上位層面,統(tǒng)轄著不同的下位層;而一個下位層面,又是后一個下位層面的上位層面。如此層層隸屬,組成了一個有序的隸轄系統(tǒng)。在對語體標記的提取或構擬時,必須在分清主次、理順層次的基礎上,逐次進行。

        五、結 語

        漢語語體風格研究,新世紀以來出現(xiàn)一種傾向:試圖避開語篇的風格,專注于話語的形式結構,以純“語言學方法”取代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闡釋,把風格排除在語體研究之外。殊不知語體與風格相關聯(lián)恰是漢語語體風格論的主要特征,權衡一種學術的價值,尤其是對于人文性極強的語體風格學來講,并不在于其現(xiàn)代“新”的含量,首先要慮及到漢語的特質,因為語體風格學是一門實用性、人文性極強的學問,離開了言語實踐(尤其是語文教育),則毫無意義可言。漢語語法學被淡化或排除在義務教育的語文體系之外,就是很好的教訓。走到這般境地,與其源自西語的語法體系,無法運用于漢語實踐密切相關。對漢語的語體風格研究,如果仍照抄受制于結構規(guī)則制約的西語語體學,其發(fā)展前景也確乎令人擔憂。從漢語語體風格論的特異性可看出,漢語異于西語的最顯著特征是:論者始終把語體與風格關系,視作唇與齒,骨與肉的關系。作為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奠基者的陳望道先生,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一直熱望有“自己的樣子”的語體風格論。“自己的樣子”不僅是望老的理想追求,對我們也是一種警示!

        注 釋

        ①“語類結構潛勢”理論最早是由哈桑(Hasan)提出的,后經毛翰(Mahan)和婉托拉(Ventola)等人的修正,在中國經由張德祿等的闡發(fā),使其臻于完善。該理論認為語類與語境之間存在著配置關系,語類本身限定了語篇語義的大致范圍。語篇的結構不是語法結構,而是一種語義結構,這種結構控制著語篇的結構運行。

        ②與黎運漢《漢語風格學》理論框架相似的有程祥徽(1985)、張德明(1989)、黎運漢(1990)、鄭遠漢(1990/1998)、王煥運(1993)等,與王德春《語體學》理論框架相似的有王德春(1987)、袁暉和李熙宗(2005)。

        猜你喜歡
        語體語篇漢語
        學漢語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華人時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中國修辭(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4
        語體語法:從“在”字句的語體特征說開去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0
        語體轉化的量度與語體規(guī)范
        中國修辭(2015年0期)2015-02-01 07:07:26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語篇特征探析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久久久国产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小说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丁香婷婷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青青草免费在线爽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内裤视 | 国产乱理伦在线观看美腿丝袜| 久久精品中文少妇内射|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少妇放荡的呻吟干柴烈火动漫|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成人免费毛片内射美女-百度| 国产98在线 | 免费|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 日韩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激情五月天|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无码aⅴ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亚洲av在线播放观看| 视频二区 无码中出|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av一线观看| 人妻有码av中文幕久久| 手机av在线中文字幕| 国内女人喷潮完整视频| 香蕉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窝人体色www网站|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 中文字幕乱码琪琪一区| 日本免费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