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武漢430223)
隨著人們知識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對人們的信息素質的追求也日益突顯,引用信息素質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等級級別來提出信息素質的培育標準和要求達到的指標,強調培育和拓展信息素質的必要性。
信息素質具有相對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統(tǒng)稱為灰色性[1])。一般影響研究和評價對象的因素處于這3種屬性,正是基于這一灰色特征,灰色評價技術有:灰色聚類法[2]、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灰色評估論法[3]。文中采用灰色評估論法來構建評價模型,來獲取所評價對象的信息素質屬于哪一評價等級,此法與其它評價技術不同之點和突出優(yōu)點在于,除獲得一個評價對象的評價等級結論值(VB值)外,還能求出各影響因素(Ui指標集)的量化評估結論值(VBi),達到有針對性、指導性地對各因素提出改進建議和決策處理措施(強化、弱化、擴大、縮小、提高、壓低、反對或提倡)。通過評價信息素質的實際案例,作一種科學嘗試性研究工作。
信息素質理解為在信息化社會中,個體成員所具有的各種信息品質:包括信息知識和技能、信息意識、信息覺悟、信息觀念、信息潛能、信息心理和信息道德。信息素質在信息化社會中是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和開發(fā)信息方面的修養(yǎng)和能力[4]。
1)信息意識。信息意識反映人們對外部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視程度,能夠意識到自身需要的信息、能支持自己決策、能支持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信息,充分認識到所需要信息的價值和重要性,能加強對新信息和新知識的不斷充實。
2)信息能力與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包括信息需求的確定與表達能力,信息查找與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與吸收能力,信息組織與管理能力及信息利用能力與交流能力,而信息知識是信息能力的基礎。信息的獲取、評價、利用和創(chuàng)造都需要一定的信息知識體為基本前提,必須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對高校及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培育技能型、應用型、職業(yè)型、學術型的人才,就要培育專深的專業(yè)學科崗位的業(yè)務知識、扎實的專業(yè)技能、職業(yè)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這些人都要有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才具有高的信息素質。
3)信息道德。要培育樹立正確的信息道德觀,規(guī)范自身的信息行為,掌握信息法律知識及信息道德規(guī)范,要遵守他人的知識產權,自覺抵制信息違法行為,防止信息泄密和信息侵權行為。
激勵提升信息素質培育的動力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提升:1)內在激發(fā)提升師生信息素質的動力。2)學習和工作過程激勵提升師生信息素質培育的動力。3)外在環(huán)境激勵提升師生信息素質培育的動力。
提升信息素質的動力與內外因的影響因素密切相關,樹立終身學習觀,把個人“成就取向”的人生奮斗目標作為人生觀,為了一生有所成就,必然會自我培育和提升自己信息素質及信息能力。
信息素質是潛在能力,內隱技能,而在學習、工作、科研中去獲取相關的內隱技能。獲取關鍵技術信息是一個外顯能力,外顯能力來自潛在能力。一個人的能力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Ui={U1,U2,U3,U4,U5,U6}信息素質評價指標集(影響因素集),其子集為Uij
Uij={U11,U12,,…,U21,U22,…,U61,U62,U63}[5-7],如下所示。
U1:(權重0.1)信息意識:認識信息和信息素質的重要作用。
U11:(權重0.9)能明確信息的需求;
U12:(權重0.1)認識信息素質是信息社會時代人才的基本能力。
U2:(權重0.2)能有效獲取需要的信息。
U21:(權重0.4)能采用多種方法檢索需要的信息(能采用圖書館藏書目查閱系統(tǒng)、文獻數(shù)據(jù)庫、搜索引擎、學科網站、專業(yè)網站等檢索需要的信息);
U22:(權重0.2)能利用社會、公司、企業(yè)、院校信息機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來獲取需要的信息。
U3:(權重0.15)能合理地評價信息和信息源。
U31:(權重0.6)能客觀評價信息和信息源的質量(準確性、可靠性、權威性、時效性);
U32:(權重0.4)能正確評價檢索結果,并根據(jù)需要信息調整檢索信息策略。
U4:(權重0.15)能有效地組織整理和保存信息。
U41:(權重0.3)能按需要,按照不同方法和時間組織信息(時段、內容、格式、載體等);
U42:(權重0.3)能按需要,按照不同方法和時間保存信息(打印、存檔、發(fā)送到個人電子郵箱和相關機構電子郵箱);
U43:(權重0.4)能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或工具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word、excel、ppt、photshop以及云計算技術等)。
U5:(權重0.16)能有效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
U51:(權重0.6)能將信息應用到解決學習、科研、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創(chuàng)造出信息產品、教學成果、科研成果、企業(yè)工廠制品、生活用品等;
U52:(權重0.4)能利用多種先進信息技術手段和工具及方式方法進行信息交流(QQ、MSN、電子郵件、博客、BBS、云計算技術等)。
U6:(權重0.24)信息道德。
U61:(權重0.2)能了解與信息利用相關的法律、道德規(guī)范和知識產權知識;
U62:(權重0.3)能遵守信息行為過程中的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能合法正確利用他人的信息、資料或文獻;
U63:(權重0.5)能自覺抵制有害國家、社會、院校、企業(yè)、相關機構、家庭、個人的信息侵權行業(yè)和信息干擾以及知識產權受到侵權,能保護各種絕密信息。
灰色理論中評估論的評估技術區(qū)別于灰色聚類評價法?;疑u估論法最大優(yōu)點是不單純求出一個評價對象的VB值對應的評價級別,還對所有影響、制約評價對象的要素、因素第一級的指標集,求出量化的灰色評估結論值VB1、VB2、VB3、VB4、VB5和VB6,對應U1,U2,…,U6第一級指標。以供有針對性、指導性地提出改進建議和決策(對Ui提升、降低、強化、弱化、取消、加強、減弱、擴大、縮小、抑制、反對、提倡……)?;疑u估法評價架構及流程圖,如圖2所示。
1)評價灰類等級對應的等級分類段值 評價灰類等級h分為5個(或4個)灰類等級,h=1,2,3,4,5對應表示5個評價等級的分數(shù)段值,也是影響評價對象二級因素,指標子集Uij的評分分為5個區(qū)段等級(表1),表中()為其中間值。
表1 灰類等級對應的評分分析段值
2)評分矩陣D-dijk評分由評審組的k位專家、行家、負責人來完成,本案例由k=1,2,3,4四位評分者對此人的信息素質質量進行打分,組成以下評分矩陣D-dijk:
3)三角白化權函數(shù)fn(dijk) 三角白化權函數(shù)是描述專家打分值屬于某種灰類等級的程度,灰類等級分數(shù)段存在上下限值[0,h,2h],h=1,2,3,4,5可以用此上下限來確定白化權函數(shù)值
可用此推測,求出5個灰類等級的fh(dijk)值,為節(jié)約篇幅,此文僅列出h=4的fh(dijk)規(guī)律。
4)求灰類評價系數(shù)Mijh和MijMijh和Mij是進一步描述評價因素ui-uij隸屬于第h類的程度[1]。
5)灰色灰類評價向量dijh和灰類評價向量矩陣Qi灰類評價向量qijh=Mijh/Mij,而灰類評價向量矩陣Qi是由qijh組成。
該案例中ui的第1,第2指標i=1,2的Q1,Q2如下
6)評價指標的權重矩陣wi-wij采用權重層次分析法(AHP)來獲取或由專家主觀決定權重值。
7)因素屬于各類等級h=1,2,…,5的灰類水平值Bi~bihBi=wi·Qi=(bi1,bi2,bi3,bi4,bi5,…,bih)。該案例為B1,B2如下:
8)影響評價對象的因素(指標ui)灰類等級評估值VBiVBi=Bi·CT=Bi·[1,2,3,4,5]T。CT為評價灰類等級化向量,對應較差1,一般2,較高3,很高4,極高5。該案例的結果見表2。
表2 VBi值
9)評價該因素信息素質的等級結論值VB
式中,wi=[0.1,0.2,0.15,0.15,0.16,0.24];B=[0.037 8,0.139 8,0.260 7,0.276 5,0.265 4,0.261 8]
結論:1)獲得VB=3.532 5為該同志信息素質的評價等級,按規(guī)定“較高級為3,很高級為4,所以該評價案例的評價等級為“高”級(列于表2)。2)VB5=2.528最低,故要該同志重視加強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訓練,以提升該同志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質的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存在不可分割性。故在學習、工作、科研的物質價值行為中,要重視精神價值中信息素質的培育,文中信息素質評價指標反映了培育信息素質要求的內容。它能提升高等院校師生的知識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動力。
灰色評估論法與其它評價技術不同,能獲取各影響因素要素的量化評估值VBi。文中推薦的評估參數(shù)求解解法及步序,可研制成軟件,以供應用。評價等級的分數(shù)段數(shù)值,可隨評價對象性質,專業(yè)領域特性,實際相關內在變量,實際外在環(huán)境變量、政策、制度、因內外市場形勢而動態(tài)調整。
[1] Deng Julong.The BASIC Theory of Grey System[M].Wahon HUST Publishing Group,2002.
[2] Wan Ken.Grey Clustering the High Technology Competence[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2(2):207-222.
[3] 周 濟.以人為本,人才強校[J].中國高等教育,2004(5):1-5.
[4] 馬海群.論信息素質教育[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2):95-97.
[5] 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2-37.
[6] 楊春梅,席巧娟.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的基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25-29.
[7] 岳鋒利.基于創(chuàng)新平臺的研究生培養(yǎng)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5,27(3):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