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萍
河,蜿蜒在廣袤的原野上,讓田野更顯風姿綽約。突發(fā)奇想,要是我如悟空般,來一個筋斗云,翻越至玉河鎮(zhèn)上空,俯瞰,那么,玉河鎮(zhèn)一定如一塊溫潤的碧玉,鑲嵌在蒼翠的四野之中。原來,玉河的玉,是碧玉的玉。
而那條經年累月潺潺流淌的小河呢,名喚“清溪河”,是“魏柳河”的支流,有26公里在玉河境內蜿蜒。魏柳河是流經綿陽市游仙區(qū)魏城鎮(zhèn)與三臺縣柳池鄉(xiāng)的一條河流。玉河也就與梓潼縣、三臺縣接壤,素有“腳踏三縣,雞鳴九鄉(xiāng)”之稱。清溪河并不寬闊,河水卻終年靜靜地依偎在岸邊,清澈明凈,纏綿婉約。水平如鏡的時候,岸邊的綠樹,天上的飛鳥、白云,還有晚歸的牧童,在水邊喁喁私語,也在這個鏡子里照見了自己平淡如水的快樂。即使偶爾下雨,雨點從天空飛落而下,或優(yōu)雅或曼妙或滂沱,河面上泛起波瀾,那也絕不是驚天動地,絕不是波瀾壯闊,而是微微的漣漪,是細小的柔波。原來,玉河的河,是如玉的河。
玉河,長長的河,如玉的河,從亙古綿延的歷史深處走來。河里,滿是閃爍的玉,滿是溫潤的玉。
蘇易簡,該是玉河歷史上一顆最璀璨的寶玉。出生于958年的蘇易簡,字太簡,是中國科舉時代綿陽境內唯一的狀元。他與孫蘇舜欽、蘇舜元均以文學聞名于世,被世人合稱為“小三蘇”。蘇舜欽更是與北宋著名文學家梅堯臣并稱為“梅蘇”。走進玉河,走在古老的蘇里橋,走在玉河新近開發(fā)的“母教文化廣場”,當地人都會自豪地告訴你,蘇易簡年少聰穎,風度奇秀,才思敏捷。當年考進士時,短短時間,寫就洋洋三千言,被宋太宗贊為“君臣千載遇”,中得狀元。當時年僅二十二歲。蘇易簡一生深得太宗賞識,曾歷任不少官職。尤以文章聞名于世,著有 《文房四譜》,《續(xù)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傳世。同時他也兼工書法,存世書跡有 《家摹本蘭亭》。無奈易簡許是被四川的山水熏陶,他與李白同出四川,同喜文字,更同嗜酒,李白“斗酒詩百篇”,蘇易簡卻最終將生命交付與酒,完成了“與爾同銷萬古愁”的夙愿。后人對蘇易簡評價甚高,稱他"孝誠可以表人子,篤學可以牖后進?!边@也正是時隔千年,家鄉(xiāng)的人們仍然自豪地將狀元故里時時掛在嘴邊的原因吧。一公里的狀元大道,氣勢恢宏的狀元故里牌匾,都昭示著故鄉(xiāng)人們對易簡的緬懷與追思。
鹽泉舊址,也是玉河歷史上一顆閃亮的碧玉。不是資料的介紹,不是當地老人的指點,還真不知道如今山清水秀的玉河鎮(zhèn),竟然曾經是一個熱鬧繁華的縣城治所。據說,在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時期,玉河先后為魏城縣、鹽泉縣治所。跟隨眾人,越過蘇里橋,穿過綠油油的麥田,來到滄桑滿布的上方寺。斑駁的墻壁,老舊的陳設,依稀透露出當年的繁華與氣勢。三進三出的格局,雖沒有飛檐翹壁的精巧,卻仍然是典型的中軸式,承襲了中國傳統廟宇建筑的衣缽。出上方寺,便是蔥蘢的原野,幾個老農指著遠處的山坡告訴我們,那便是當年的縣城治所。幾個朝代更替,玉河有725年的縣治歷史。遙想當年,這依山傍水的縣城治所,也該是車馬喧囂,集市熱鬧,商賈云集之地。尤其是玉河鹽業(yè)發(fā)達,曾以“家有鹽泉之井”之稱,鹽泉縣就因此而得名。
歷史車輪蕭蕭而過,玉河又翻開了嶄新的篇章。本屆黨委政府,立足于玉河悠久的歷史文化,提出“一園四區(qū)三精品”的產業(yè)規(guī)劃,可以想象,無論是萬畝桑園,還是十里荷塘,抑或是“五朵金花”,都將給溫潤如玉的玉河大地涂抹上更絢麗繽紛的色彩。四月正午的太陽,仍然有著足夠的威力,我們一行人頭戴草帽,端著小巧的籃子,在大片的桑園里尋找著那些紫黑色的桑葚。大家一邊采摘,一邊卻盼望著羅敷一樣的女子出現在桑園的轉角之處。嘻嘻哈哈之間,時光在一寸一寸流逝,想必大家對于 《陌上?!返慕庾x又會更添內涵。而那些藏在翠綠桑葉下的桑葚,卻在陽光下泛著紫色、紅色的暗光,不又是玉河的玉嗎?
不得不說,地震后重建的玉河博愛九年一貫制學校,更是秀美的玉河大地上一顆逐漸圓潤的珠玉。全校師生近千名,積極創(chuàng)建著“大美玉河,母行天下”的校園文化,將繼承蘇母賢惠教子的文化,與培養(yǎng)學生勤奮好學、堅強勇敢的優(yōu)秀品質結合起來,與增強學生建設家鄉(xiāng)、報效家鄉(xiāng)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結合起來,讓學生樹立“放眼世界,心懷祖國,根在玉河”的意識。而熱愛歷史的校長更是獨具慧眼,在以學校為依托的鄉(xiāng)村少年宮創(chuàng)建了“玉河鄉(xiāng)村博物館”。博物館立足鄉(xiāng)村,著眼玉河,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傳承玉河優(yōu)秀人文成果為目的,與打造特色學校、特色少年宮相結合,讓人耳目一新。走進還散發(fā)著濃濃油漆味的鄉(xiāng)村博物館,那古樸自然的裝飾風格,那古老滄桑的物品,一下讓人喚起遙遠的回憶。石磨,石臼,馬燈,手搖電影機……一件一件,都布滿歲月的痕跡。校長告訴我們,博物館里最古老的是房屋四周柱子下那幾塊用來墊底的石墩,還有四角那幾個下垂的木柱,據估計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從石墩和木柱上精致的雕刻可見一斑。小小的博物館四周,還張貼著蘇母教子的連環(huán)圖畫。圖文并茂的人文情境,豐富的傳統文化藏品,一定能讓孩子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新近成立的“雨臺山”文學社,更是吸收了一大批熱愛學習,喜歡文字的莘莘學子,以手中的筆為犁,以家鄉(xiāng)玉河為地,以學校后面的雨臺山為名,在老師的辛勤帶領下,耕耘出累累碩果。
大美玉河,是清溪環(huán)繞的玉河;豐厚玉河,是無數先輩流光疊翠的玉河;溫潤玉河,是后代子孫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玉河。
玉河的“玉”,是玉河鎮(zhèn)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 珠圓玉潤的“玉”,玉河的“河”,是承載玉河鎮(zhèn)傳統、智慧與美麗未來的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