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明
(陜西師范大學金融研究所,西安710062)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與建軍教授相識大約是在10多年前。時在翠華南路財經(jīng)書店偶遇,一時隨興相邀,就近茶室閑敘。兩人皆無半點城府,山南海北,侃侃而談,甚為投契,以致忘時。待店主一再催促方惜別離去。前些年閱讀建軍教授發(fā)表于《經(jīng)濟學家》上探討貨幣銀行學體系的論文,其對金融學傳道授業(yè)的殫精竭慮和精深見解,甚為感佩。近日再讀其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著《金融研究方法論》(以下簡稱《方法論》),與前一脈相承,感受尤深。今天年輕的金融學子從事科學研究,面對茫茫書海,可能頭緒紛亂,不得要領。有一冊《方法論》在手,實乃登攀學術之階梯,如深入研讀,身體力行,必有“鑒開洞明”之效。對于金融學教師,亦有重要參考價值。
無論從金融研究者展示其最終結果的“程序”,還是從讀者所關注的關節(jié),金融研究結果必包含有“四部曲”,即選題、立論、邏輯、語言。盡管最終論著未必依此為序,但能否吸引讀者與同行關注并令其信服者,這四個方面已囊括全部要素。況且,開始寫作時必有作者所立之“論”在先,絕非邊寫邊尋覓結論。是否吸引讀者取決于作者所論證題目以及最終結論、觀點,能否說服讀者則決于論證的邏輯與語言表達能力。廣義的“邏輯”包括總體架構、局部銜接以及每一細部的三段論式的布局安排,其中也必有論證方法貫穿其中。如果“四部”俱佳,定當為“絕妙好辭”?!斗椒ㄕ摗芬越鹑诳蒲羞x題、材料積累、主題與創(chuàng)新點提煉、論文結構與語言展開分析,恰好涵括了“選題、立論、邏輯與語言”四種要素。作者對四要素的分析旁征博引,對不同學科、不同時代大家的宏論條分縷析,鉤沉舉隅,讀來目不暇接。對于“選題”一章更是不吝筆墨,列出選題地位、選題原則等選題“要訣”,各論均頗有見地。極為難能可貴的是針對目前研究生科研選題中的“軟肋”逐一點評。作者認為“選題水平關乎一個學者科研能力的養(yǎng)成”,我意是否還可以前進一步:一個理論工作者最初的選題可能決定其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及其學術水平可能達到的高度。
初始階段選題或許可以“小”一些,有些小題目可以做大文章,如《方法論》中列舉李揚的“財政補貼經(jīng)濟分析”。“小”絕不是無聊、瑣碎。題目之“小”更不表示討論問題涉及的地理空間范圍之狹“小”。話又說回來,有些選題小可能也缺乏價值。行文至此,令我想起曾經(jīng)流傳某一高校不允許學生選題中出現(xiàn)“中國”字樣,意謂如此就題目偏“大”,但可以選擇諸如“我國……”之類題目,真令人匪夷所思!《方法論》將選題大小之論定于選題難度大小和工作量大小,非常正確!選題極為不易,有意義的選題亦可以是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但總體不外三類:理論破綻、現(xiàn)實隱憂、理論假說?!斗椒ㄕ摗窂慕鹑诎l(fā)展現(xiàn)實需要、金融理論與現(xiàn)實矛盾、金融理論內部矛盾、金融實踐內部矛盾以及金融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進行總括,不無道理。
金融學選題的最高要求是題目中蘊含著創(chuàng)新可能性。提出新觀點,發(fā)現(xiàn)新理論,提供新方法,都屬于創(chuàng)新的范疇。但有了好的選題并非必然有創(chuàng)新,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是全部。原因在于原有理論成了“緊身衣”。凱恩斯有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都是舊理論熏陶出來的,舊說已經(jīng)深入人心,所以問題首先不在于建立新說,而在于打破舊說。即可說明問題。國內對金融問題的研究幾乎全部重復西方理論以驗證中國現(xiàn)實,問題出在由灌輸傳統(tǒng)的政治經(jīng)濟學轉向全面灌輸西方宏觀、微觀經(jīng)濟學等其他分支知識體系。更有甚者,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談論“某某在何種刊物發(fā)表了論文”,基本不關心這位“某某”作出的理論貢獻為何。此既有教育體制問題,也有管理體制和評價體系問題。《方法論》對如何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作了很好的探討,依作者的語境,“立論”即“創(chuàng)新性地提煉主題”。
建軍教授將創(chuàng)新能力概括為“發(fā)現(xiàn)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現(xiàn)力”四個方面。無疑是對的。我以為創(chuàng)造力最重要的品質還是想象力,對藝術家、哲學家如此,對經(jīng)濟學家亦如此。當然,想象力需要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等諸種思維形式來實現(xiàn),要求對現(xiàn)存金融理論以及相關知識了然于胸和對現(xiàn)實材料的世事洞明。想象也不同于幻想。作者列舉了愛因斯坦和龐加萊對靈感思維、模糊思維的內心體驗,其中談到思維活動所加工、調遣的元素和材料已經(jīng)不是語詞,而是“意象”,這些意象可以“自愿地再生與復合”。令人耳目一新。當然,愛因斯坦是科學超人,其大腦是夢工廠,此恰好印證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常人多不能至,希冀有才華的金融學子或有能力學習之。
《方法論》通篇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金融學子猶如拾貝者,相信一路讀來,俯拾皆為所愛。即使涉及論文寫作很細微地方,例如對摘要、關鍵詞的寫法和選擇,《方法論》也給予了清晰的說明:“關鍵詞只能用實意名詞表述,不能用動詞?!贝苏J識精辟之至,真可謂金針度人。
我認真通讀了《方法論》一遍,且于各處眉批圈點,思緒隨著作者行文游走,浮想聯(lián)翩,余韻繚繞。全書對金融研究過程的揭示全面系統(tǒng),內容精彩,蔚為大觀,對許多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剖析鞭辟入里,令人嘆服。該著體現(xiàn)了作者數(shù)十年從事金融教育的厚重學術積淀,也充分展示了作者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天職,秉持“教書比天大”人生信念的高尚人文情懷。
同為金融學同行,筆者從《方法》中獲益匪淺。如果對全書逐一細加品味并訴諸筆端,會有篇幅超出原著的風險。唯恐“洛陽紙貴”,只好就此“揖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