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全,韓 珀,徐 娟,蘇 喆,焦志剛,沈 磊,李政帥
(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450007)
鐵質管道腐蝕和鐵釋放是給水管網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嚴重影響著供水水質.特別是當水源切換時,新水源打破了管垢與水之間的原有平衡,破壞管垢原有的鈍化層,造成鐵銹大量釋放溶入水中,使水中總鐵含量、濁度、色度嚴重超標,造成“黃水”現象[1-2]. B 市曾經因為調用河北水庫水替換原有水源進行供水,使用新水源后管網部分地區(qū)用戶家中龍頭出水出現黃水問題[3],因此當Z 市面臨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的水源切換時,也同樣面臨著發(fā)生“黃水”的風險.
目前對鐵釋放的研究規(guī)模尚處于管段反應器的試驗階段[4],對于在實際水力學影響下的管道研究并不多見,本試驗基于對實際管網模擬的需求,設計了一套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以達到接近實際管網的目的,從而獲得一種快速便捷的研究途徑.通過該模擬裝置,研究了各項水質參數對鐵釋放的影響,開發(fā)了一種有效預測管網“黃水”的方法,并對Z 市管網“黃水”風險爆發(fā)的高敏感區(qū)域進行預測.水管網DN100 配水管)等部件組成,各個部件由管道連接成一個整體,裝置除試驗管道外,使用的管件及管道均為非鐵質材料.
圖1 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Fig.1 Simulation device of the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見圖1)主要由控制閥門、水箱、循環(huán)水泵和試驗管道(截取的Z 市給
(1)分別向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1 ~4#水箱依次注入不同水齡的自來水;
(2)啟動循環(huán)水泵,模擬實際管網水的流動狀態(tài)12 h;
(3)而后取各試驗管道水樣,檢測總鐵含量、濁度、電導率、溶解氧等水質指標后,各水箱自來水依次向下一水箱置換,1#水箱置換為新鮮自來水,4#水箱自來水排放地溝;
(4)關閉循環(huán)水泵,模擬實際管網水的滯留狀態(tài)12 h,而后依照步驟(3)取樣、檢測、換水;
(5)重復步驟(2)~(4)至試驗結束.
本研究主要檢測總鐵含量、濁度、電導率和溶解氧,檢測方法及儀器設備型號見表1.
表1 檢測方法Tab.1 Detection method
利用裝置模擬的水質指標中,除濁度以外,電導率和溶解氧的偏差都在10%以內,原因在于模擬裝置使用的管道較短,水力學對管道的影響較大,導致感官性指標濁度增長較快,但是從趨勢上來看,與實際管網一致,故可以證明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基本可以達到模擬實際管網的預期效果.
總鐵釋放率是指管道內壁每小時向每升自來水中釋放的總鐵含量,單位是mg·L-1·h-1. 通過模擬試驗發(fā)現,相同管道的總鐵釋放率主要與濁度、水齡、溶解氧和電導率等因素有關[6-7],通過對以上因素的相關性分析,得出總鐵釋放率與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見表2),由此可以判斷各因素的影響顯著性.
表2 各影響因素與總鐵釋放率之間的相關系數表Tab.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iron releas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由表可以看出,管網中的總鐵釋放率與水齡和水質指標密切相關,包括水中的濁度、電導率和溶解氧等,根據相關系數的正負判斷總鐵釋放率與水齡、濁度和電導率呈正相關關系,與溶解氧呈負相關關系;根據相關系數的大小可知,眾多因素影響總鐵釋放率能力的大小排序為:濁度>水齡>溶解氧>電導率.
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白天模擬管網水的流動狀態(tài),夜晚模擬管網水的停滯狀態(tài).當管網水力條件發(fā)生變化時,濁度將會升高,而升高的濁度又會加劇鐵釋放現象.因為濁度的升高,意味著水中的懸浮物質增多,水體與管垢層之間的摩擦力增大,相同流速下水體的剪切力增大,從而加大了管垢脫落的幾率,增大了總鐵釋放率.
圖2 濁度與總鐵釋放率關系圖Fig.2 Effect of turbidity on iron release
從圖2 來看,總鐵釋放率隨濁度的變化呈現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濁度處于2 NTU 以下,此時總鐵釋放率與濁度增大無關,呈現略微下降趨勢,這是因為此階段鐵釋放主要以化學溶解的方式進行,濁度達到2 NTU 左右時,水體中的鐵元素基本處于飽和狀態(tài),而此時水體的剪切力還不足以將管垢剝離管道內壁,故總鐵釋放率略微下降;第二階段是濁度處于2 NTU 和8 NTU 之間,此時水中的懸浮物質已經達到一定數量,水體的剪切力已經開始緩慢剝離管垢,總鐵釋放率也開始隨著濁度的增加而增大;第三階段是濁度處于8 NTU 以上,此時水中的懸浮物質進一步增大,鐵釋放的方式也以物理形式的釋放為主,總鐵釋放率增大十分明顯.
自來水的水齡是影響自來水水質的關鍵因素,它從時間的角度衡量自來水的品質,一般地說,水質惡化隨水齡呈正比關系,故普遍認為鐵釋放也遵循這個規(guī)律. 本試驗水齡與總鐵釋放率關系如圖3 所示,可以發(fā)現,隨著自來水水齡的增長,管道的總鐵釋放率并不是持續(xù)上升,而是呈現出一種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原因是在流速相同的情況下,低水齡的自來水中鐵含量較低,管垢層與自來水之間總鐵濃度差較大,所以釋放率也較大;自來水與管垢層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鐵含量逐漸上升,管垢層與自來水之間總鐵濃度差減小,總鐵釋放率也隨之減小;此后,由于自來水水齡的增大,影響鐵釋放的其他因素諸如濁度、溶解氧和電導率等對鐵釋放的貢獻將超越總鐵濃度差的貢獻,從而占據主導地位,造成總鐵釋放率又呈現指數增長.圖中陰影面積表示各水齡段平均12 h 總鐵釋放量.
圖3 水齡與總鐵釋放率關系圖Fig.3 Effect of water age on iron release
Benjamin、Sontheimer 和Leroy 等人研究發(fā)現有溶解氧存在的時候,腐蝕速率受溶解氧傳遞到管壁表面的速率限制,且溶解氧對鐵釋放有抑制作用,提高溶解氧可以降低總鐵釋放率[8].由圖4可知:溶解氧達到4.5 mg/L 是總鐵釋放率的一個分界線,低于這個含量時的總鐵釋放率明顯大于高于這個含量時的總鐵釋放率.
圖4 溶解氧與總鐵釋放率關系圖Fig.4 Effect of dissolved oxygen on iron release
電導率對管網總鐵釋放率的影響如圖5 所示,由圖5 可見,總鐵釋放率隨電導率的增加呈現增大的趨勢,特別是在電導率處于300 ~325 μs/cm 之間時,總鐵釋放率有個明顯的階梯式突變.這是因為鐵質管道的腐蝕,主要是由于鐵質層與水接觸發(fā)生的電化學反應引起的,當水中的離子增多時,反應的幾率就會增大,從而導致更多的亞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等腐蝕產物進入水體中,形成大規(guī)模的鐵釋放.
圖5 電導率與總鐵釋放率關系圖Fig.5 Effect of conductivity on iron release
根據以上討論,預測在水源切換后,Z 市管網中水濁度高于2 NTU、溶解氧含量低于4.5 mg/L以及水齡大于36 h 的區(qū)域將極有可能成為鐵釋放嚴重的區(qū)域.結合Z 市管網水質調查和地理管網信息系統(tǒng)(GIS),對Z 市可能爆發(fā)“黃水”的區(qū)域進行了預測,如圖6 所示.
圖6 Z 市“黃水”爆發(fā)區(qū)域預測圖Fig.6 Prediction of the“red water”area
通過Z 市管網水質調查發(fā)現,全市共有高濁度點6 個,低余氯點5 個.由于管網水低余氯點一般都是管網末梢,此處水中溶解氧較低,水齡較長,結合以上結論,可推斷高濁度點和低余氯點附近的管道鐵釋放有可能較為嚴重,水源切換初期,爆發(fā)“黃水”的可能性極大.同時結合地理管網信息系統(tǒng)(GIS)中管道材質屬性,預測Z 市“黃水”可能爆發(fā)的區(qū)域存在4 處,如圖6 圓圈標示處.
(1)設計了一套管網水齡水質模擬裝置,水質檢測結果及變化規(guī)律與實際管網接近,為研究各項水質指標對總鐵釋放率的影響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途徑.
(2)水齡、濁度、電導率等指標與總鐵釋放率成正相關性,溶解氧與總鐵釋放率成負相關性;影響總鐵釋放率能力的大小排序為:濁度>水齡>溶解氧>電導率;濁度、溶解氧和電導率的限值分別為2 NTU、4.5 mg/L 和300 μs/cm.
(3)結合管網水質調查和地理管網信息系統(tǒng),發(fā)現Z 市存在4 處“黃水”可能爆發(fā)的區(qū)域.
[1] SARIN P,SNOEYINK V L,BEBEE J,et a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rosion scales in old iron pipes[J]. Wat Res,2001,35(12):2961 -2969.
[2] 王洋,張曉健,陳超,等.水源切換引起給水管網黃水問題原因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09,30(12):3555~3561.
[3] 王洋. 給水管網鐵穩(wěn)定性鐵性及控制技術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09:90 ~91.
[4] 米子龍,張曉健,陳超等.硫酸根和堿度變化對管網鐵釋放的影響[J]. 中國給水排水,2012,28(1):31~34.
[5]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6] 徐兵,賀堯基. 改善城市供水管網水質的實踐與探討[J].給水排水,2002,28(12):13 ~16.
[7] 曹楚南. 金屬腐蝕學[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4.
[8] BENJAMIN. Internal corrosion of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M].2ed edition. Michigan,USA: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Research Foundatio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