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樂炎 薛濤
“達則兼濟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類的先哲古語,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過往,公益慈善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社會基礎。而如今,隨著社會體制改革提上日程,公益慈善開始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預見的是,公益慈善將成為中國公民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
2012年12月15日下午,“社會進步與公益慈善”論壇在北京舉行,這場被稱為“慈善界的思想盛宴”的論壇是當日召開的“2012第七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的三場并行分論壇之一,由求是《小康》雜志社副總編張凡主持。
本次論壇的嘉賓主持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這位從民政部走出來的官員,曾多次表示要將自己的余生獻給公益慈善事業(yè)。水衛(wèi)士行動總策劃兼領導小組秘書長張合軍,大公報董事、大公網總裁林學飛,“微校服行動”發(fā)起人、詩人潘婷,以及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jiān)蔣凌宏,則作為對話嘉賓參與了“社會進步與公益慈善”論壇。
“在國外即使你是一個窮人,你也可以去做公益,公益的理念就是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所以他們公益的模式是非常健康、科學、良性循環(huán)的。我覺得公益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迸随玫囊环捳Z引起了現場嘉賓的共鳴。
作為一位知名慈善家,陳光標的社會評價度毀譽參半,甚至有極端者認為他就是一個想出名的瘋子,純屬作秀,而在現場的幾位嘉賓看來,對于這樣一位已經付諸于實際行動的慈善家,不應該過度關注及猜疑他的作秀成分,適度的作秀對慈善事業(yè)而言是沒有壞處的,林學飛也從媒體的角度呼吁慈善最需要的是包容,只有懷著一顆包容的心,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yè)才能真正發(fā)展起來。
而在中國特色的慈善行為下,爆炸式的關注往往會讓受助者無處躲藏。怎樣不打擾受捐者的生活,尊重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又能將公益慈善的積極面?zhèn)鬟f給他們,林學飛認為中國人骨子里有行善積德的基本良知,但是目前中國欠缺的是系統(tǒng)化的公益平臺。一直關注公益慈善的王振耀則坦言自己忽視了“一窩蜂慈善”的現象,嘉賓們的討論讓他觸動很大,如何以一種優(yōu)雅的姿態(tài)去寬容地對待慈善,將是他未來研究的課題之一。
張合軍為現場嘉賓介紹了水衛(wèi)士行動,“我們致力于城市建設,在中國每年消耗的水大概有200億瓶,量很大。在各種會議和活動的場合,可以看到瓶裝水的浪費,很讓人心痛?!睆埡宪娬f,他們想了一個很小的方法,為每瓶水都貼上標識,既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又節(jié)約了水。水衛(wèi)士還有另外一個項目,叫一桶水洗一輛車,在張合軍看來,公益不僅僅包括人,還包括生態(tài)的樹木砍伐等等,而公益與慈善則是一種修為。
“我認為慈善從來都是存在的,而且是隱性的,慈善不應該去作為,但是它從來就都存在。”蔣凌宏對于慈善的理解,則給了人們另外一種啟發(fā),他說,最近兩年慈善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但是他一向認為慈善一直都存在,最近它特別熱,是因為又有一些新銳的慈善家涌現出來,包括一些新銳的媒體人都在用自己的影響力去組織一些慈善活動。
“公益慈善是社會變革的助推器?!睙o論是主持人張凡,還是嘉賓主持王振耀,或者是對話嘉賓張合軍、林學飛、潘婷、蔣凌宏,都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從事慈善理論研究的王振耀認為,與他一起參加論壇的4位對話嘉賓都是公益慈善事業(yè)的“行動者”,而他從他們身上,不僅看到了中國公益慈善的希望,也看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所在。
精彩觀點
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全球化、國際化的夢想,到了這樣一個發(fā)展階段、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格局,到底社會進步與公益慈善有什么聯(lián)系?公益慈善是什么?在中國社會,我們提出“現代慈善”的理念。隨著社會的轉型,隨著社會體制改革提上日程,公益慈善開始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益慈善可能會逐漸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議題,成為中國公民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
——王振耀
公益和慈善我覺得是一種修為,我覺得一個民族就像一個人一樣,一個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是非常純潔的,然后受到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就迷失了,那么這就需要修,一個民族也如此。我們現在公益和慈善事業(yè)開創(chuàng)的程度、深度、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們要修,要做公益慈善,我覺得這是一種修為。
——張合軍
關于慈善,我認為第一要有人才,我們這幾年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上幾乎沒有涉及過,要多做一些人才的專業(yè)論證;第二是機制,我們現在既然有互聯(lián)網,我個人建議某些慈善機構年檢或信譽論證的時候,能不能到網上曬一曬,讓大家來評,這樣可能更容易回歸到實際;第三,我們在一些貧困山村里,盡量不要去打擾當地人,因為他們需要自己的生活;第四,現在社會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安居,也不是社會現代化,最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樂業(yè)。
——林學飛
公益對我個人來說,它只是一種生活習慣,并非一種非常高尚的事物。非常慚愧的是,我是在國外學到的公益,而不是在國內,我一直在想盡辦法把國外比較先進的公益理念,包括他們的處事方法運用到我們中國來,能夠找到符合中國的公益模式,在貧富差距大的國情下,公益推廣是有一定難度的。我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做的是支教和助學,這兩點我是不會放棄的,我要給孩子們一個公平的未來。
——潘婷
改革開放促進了企業(yè)的發(fā)展,但是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可能還有一個責任的問題,就是說在這個環(huán)境下,企業(yè)促進社會進步和慈善進步,最大的問題就是保持合乎規(guī)范的經營,這就是最大的公益。
——蔣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