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
收到提醒銀行卡升級測試的短信,點擊鏈接網址,上網僅僅十幾分鐘,賬戶上的44萬元就不翼而飛——最近,安徽桐城的章先生一不小心,就上了“釣魚網站”的當。據今年6月份的一項統計,此前一年時間,全國就有6000萬網民因網絡欺詐損失300多億元,30%的網購者曾遭遇釣魚網站攻擊。(12月20日《人民日報》)
在《數字化犯罪》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隨著我們跨入計算機王國時代,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產生了一個‘潘多拉盒子的效果,這些自由發(fā)展的科技已經對我們的國家、公司企業(yè)以及個人的安全造成了威脅,我們必須要在這些技術尚未控制我們人類以前,對其加以控制。”黑客,就是從這個“潘多拉盒子”中釋放出來的幽靈。如果說過去,病毒的制作者多是為顯示黑客技術,而今天,病毒的制作者更多是為了牟利。去年起,我國連續(xù)出現了假冒中國銀行、農業(yè)銀行、工商銀行網站的網絡釣魚事件。這些事件的出現,使得原本游離于欺詐者和受害用戶之外的幾大銀行,紛紛被告上了法庭。原因就在于用戶認為銀行的風險提示不夠,加密技術不夠,從客觀上促成了“冒牌貨”的大行其道,所以要求追究銀行的責任。網絡“釣魚”破壞了整個電子商務系統和經營方式的信用,對客戶參與網絡交易的信心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
有報告顯示,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制造病毒——傳播病毒——盜竊賬戶信息——第三方平臺銷贓——洗錢”為環(huán)節(jié)的一條完整黑色產業(yè)鏈。巨大的黑客力量正在吞噬著我們健康的上網環(huán)境,而隱藏在背后的卻是巨大的經濟利益,業(yè)內有種說法叫做:“一年賺一座別墅”,其經濟利益可見一斑。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遇到過病毒攻擊的中國網民達到2.17億,占44.7%;有過賬號或密碼被盜經歷的網民達到1.21億人,占24.9%,較2010年增加3.1個百分點;有8%的網民遇到過網絡消費欺詐,該群體規(guī)模達到3880萬。瑞星公司日前發(fā)布的2011年上半年互聯網安全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上半年新增病毒同比增加25.2%,其中木馬病毒402.4499萬個,占76.12%。新增釣魚網站218萬個,超過1億人次的網民受到侵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達百億元。
面對來勢洶洶的“黑客”,我們該怎么辦呢?從技術上看,目前蠕蟲、惡意軟件、木馬程序以及網絡釣魚等各種互聯網威脅已經開始融合,單憑技術手段很難做到萬無一失。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加上經濟利益的趨使,互聯網的安全形勢越來越復雜。“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壁厔菘萍迹ㄖ袊┯邢薰炯夹g總監(jiān)蔡欽說,“黑客的攻擊很難用純粹的技術手段來解決?!薄靶茇垷恪辈《镜闹圃煺呃羁〉谋徊冻蔀橹袊梅墒侄味糁啤昂诳徒洕狈睒s的重要標志。同現實生活一樣,虛擬世界并非無法無天的犯罪樂土。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fā)布《關于辦理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針對傳播病毒、制造病毒、進行網絡攻擊等黑客行為做出了明確的量刑標準解釋。除了制造、傳播病毒之外,“提供犯罪工具”也可能被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網絡詐騙呈現多發(fā)趨勢,只有技術、法律和安全意識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黑客”的蔓延。首先,“有了規(guī)矩方可成方圓”。政府職能部門應當依靠掌握的技術手段,以技術治網;立法機關應針對黑客作案的規(guī)律和特點,制定系統全面、細節(jié)清晰、可操作性強的法規(guī)制度,使得黑客犯罪更易進入法律程序,更易判別定案,使得黑客“伸手必被捉”。其次,黑客作案要“尋找作案對象”,據專家介紹,如果采取了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那么90%的黑客都將無所作為。所以,提高對釣魚網站的警惕,杜絕貪占小便宜的心理,防患于未然,可以最大程度規(guī)避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