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軍,應光耀,高洪娣,熊國華,閔 麗,張 輝
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120例
張少軍,應光耀,高洪娣,熊國華,閔 麗,張 輝
目的:觀察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療效。方法:將160例復雜性肛瘺患者按照3∶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20例采用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治療,對照組40例采用傳統的復雜性肛瘺切開術治療,觀察兩組治愈率、治愈時間、復發(fā)率、肛門功能等。結果:兩組治愈率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治愈時間少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在術后、痊愈時、6月隨訪時的Wexner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可明顯縮短治愈時間,較好的保護肛門功能。
對口引流術;復雜性肛瘺;手術方式
傳統的肛瘺切開術有治愈率高的優(yōu)點,但對于復雜性肛瘺而言,由于手術將瘺道全部切開,不僅傷口大,愈合時間長,且易損傷肛門功能。我們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120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組共160例,按3∶1分配,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20例,男93例,女27例;年齡16~69歲,平均(41.3±8.2)歲。病程0.5~12年,平均(10.3±3.4)年。瘺管2~6個,平均2.8個。對照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19~70歲,平均(38.7± 9.6)歲。病程1~14年,平均(9.4±4.6)年。瘺管2~5個,平均2.6個。兩組年齡、性別、肛瘺管道數量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排除有肛門部手術或外傷史者,急慢性腹瀉或肛周濕疹等肛周皮膚病者,合并肛門直腸腫瘤、結腸炎、Crohn病、肛周皮膚病等疾病者,心腦血管、血液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及精神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及不愿加入本研究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對口引流皮橋保留術。通過指診、過氧化氫超聲造影等探查瘺道走向、位置、與括約肌的關系等。局部或靜脈麻醉,側臥位。以主管外口為中心作一直徑1.5 cm圓形切口,銳性分離管壁與周圍組織,順瘺道走向逐步潛行剝離瘺管,保留瘺管上方的皮膚及正常皮下組織。在肛緣瘺管上方作圓形切口,切開皮下組織到瘺管壁,從切口處牽出剝離的瘺管組織,繼續(xù)向肛內剝離瘺管組織。找到內口,將內口及感染的肛腺及壞死、硬結組織一并切除。兩切口之間皮橋適當保留1~2 cm。若有支管,以支管外口為中心作圓形切口,同樣潛行剝離瘺管,并從主管切口處牽出。主、支管之間保留皮橋,寬度同上。若瘺道較長,可適當選擇多處切口、保留多處皮橋。修剪切口使創(chuàng)面平整。
術后次日每日早晚或便后換藥,2次/d。先做局部清潔,熏洗坐浴20 min,水溫控制在35℃~40℃。初期用紅油膏紗布外敷創(chuàng)面,后期改用生肌散。皮橋保留處換藥,注意皮橋周圍的消毒,皮橋下填充紅油膏紗條。待皮橋下肉芽逐步生長,基本與皮橋長平,再予以墊棉法加壓包扎,直至皮橋與皮下組織完全粘連。
對照組:采用肛瘺切開術。肛瘺內外口探查方法同前。切開全部管道,清除內口及周圍硬結組織,搔刮空腔,清除壞死組織,修剪創(chuàng)面使呈“V”行以利引流通暢。術后常規(guī)換藥。
1.3 觀察指標 手術后隨訪時間18~54個月,平均30個月。觀察指標治愈時間、治愈率、隨訪6個月后的復發(fā)率。用Wexner肛門失禁評分表觀察術后肛門括約肌損傷程度及對肛門功能的影響,包括手術后、痊愈后以及6個月隨訪評分。
1.4 療效標準 參照相關診療常規(guī)制定[1]。治愈: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創(chuàng)口愈合。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創(chuàng)口未愈。未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
2.1 療效 治療組120例中未愈2例,6個月復發(fā)1例。對照組未愈1例,無復發(fā)病例。4例均為假性愈合,經再次擴創(chuàng)后治愈。兩組治愈率、復發(fā)率無顯著性差異。治療組治愈時間(23.1±3.9)d,對照組為(30.6±5.6)d(P<0.01)。
2.2 肛門功能 Wexner肛門失禁評分兩組在手術后、痊愈后、6個月后治療組肛門Wexner評分明顯降低。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功能Wexner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功能Wexner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120 40手術后2.3±0.8a3.7±0.9痊愈后1.3±0.6a2.1±0.7 6個月隨訪0.8±0.3a1.5±0.7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治愈率已經不再是肛瘺治療的唯一目標,保護肛門功能的理念已經越來越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2-3]。如何減小損傷,保護肛門自制功能[4],又要確保手術的療效避免復發(fā),至今依舊是手術中面臨的兩難選擇[5]。
現代研究證實,肛管外括約肌的完整性、內括約肌反射的完整性、肛門局部上皮電生理感覺,以及瘢痕組織引起的肛管缺損,是影響肛門節(jié)制功能的主要因素。傳統的復雜性肛瘺切開切除術雖然治愈率高,但由于損傷肛門括約肌過多,疤痕大,容易影響肛門的自制功能,出現肛門畸形、漏氣、漏液等癥狀。國外開展的直腸黏膜瓣推移術、肛瘺栓、Lift術、BioLift術等,雖然有效地保護了肛門的自制功能,但由于復發(fā)率偏高,使得臨床療效不能令人滿意。
對口引流保留皮橋術較好地解決了臨床療效和肛門功能保護問題。通過合理設計手術切口,將一個大傷口變成幾個皮下相同的小傷口,縮小了創(chuàng)面面積。由于皮橋的保留,傷口皮緣向兩側生長,不僅可縮短愈合時間,而且縮小了疤痕的面積。減少肌肉組織損傷,避免或減少疤痕形成是肛門功能保護的關鍵。該方法由于傷口小,愈合后疤痕小,肛門皮膚缺損輕,不影響肛門形態(tài)和功能。術后及半年后隨訪肛門節(jié)制功能,治療組的Wexner肛門失禁評分低也說明了這一點。
內口的準確定位和切除是防止肛瘺復發(fā)的關鍵。術前通過指診、腔內超聲等,可對內口的定位提供幫助。術中在剝離瘺管到近肛緣處時牽拉,可見肛內黏膜隨著瘺管的牽拉而出現凹陷,就可明確為內口。徹底剝離清除感染的肛隱窩、肛腺導管及其周圍炎性組織,消除病變的根源,可明顯降低肛瘺的復發(fā)。此外,對于瘺管管腔的處理也很重要,通過完整剝離主、支管,徹底清除死腔、竇道和周圍的硬結感染組織,去除感染和復發(fā)的隱患,使成新鮮創(chuàng)面,以利肉芽組織生長及創(chuàng)面愈合。
手術后要把握保留皮片與皮下組織粘連時機。若瘺道位置淺,皮片與皮下組織空隙小,可在手術完畢前對傷口消毒,直接加壓包扎,使皮橋與皮下組織粘連。病變組織較深,切除壞死組織后與皮橋留有較大空隙,在術后傷口生長過程中,待皮橋下肉芽逐步生長,基本與皮橋長平后再予以加壓包扎,直至皮橋與皮下組織完全粘連。臨床觀察,一般術后10~15 d傷口新肉生長,分泌物減少,是加壓包扎的最好時機。
[1]上海市衛(wèi)生局.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M].第2版.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3:331-332.
[2]Whiteford MH,Kilkenny J 3rd,Hyman N,et al.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anal abscess and fistula-in-ano(re?vised)[J].Dis Colon Rectum,2005,48(7):1337-1342.
[3]Williams JG,Farrands PA,Williams AB,et al.Th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ACPGBI position statement[J].Colorectal Dis,2007, 9 Suppl 4:18-50.
[4]陸金根,曹永清,何春梅,等.隧道式拖線術治療單純性肛瘺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6,4(2):140-146.
[5]楊巍.肛瘺診治之我見[J].中國醫(yī)刊,2012,47(1):18-20.
(收稿:2012-12-20 修回:2013-05-16)
(責任編輯 韓洪秋)
R657.1+6
A
1007-6948(2013)05-0562-03
10.3969/j.issn.1007-6948.2013.05.027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