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東升
從寫新聞到“種”新聞
■葛東升
我有個習慣,買菜時喜歡和莊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歡看時尚廣告,笑稱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實,這些舉動是為了增加新聞稿中的 “泥土味”。
我從2004年在江蘇省靖江市檢察院開始從事文字工作至今,近十年的工作經(jīng)歷讓我深刻認識到,不深入火熱的業(yè)務一線,哪能寫出火熱的生活?不到現(xiàn)場,哪能寫出活靈活現(xiàn)的現(xiàn)場感?
在靖江市檢察院工作期間,我寫過一篇消息稿,線索就是在與同事一起散步時得知的。同事告訴我,辦理民事行政申訴案件中,靖江市檢察院全面推行風險提示制度,促使當事人心悅誠服接受法律的正確判決,主動息訴。我立即找業(yè)務部門干警了解這項措施的來龍去脈,包括出臺這項制度的背景、具體舉措、實際效果,并且找來案件當事人來了解情況,寫就 《江蘇靖江:四種風險全部告訴申請抗訴人》一文,刊發(fā)在2005年6月11日 《檢察日報》一版報眼位置。
寫新聞并不總是跟在業(yè)務部門后面被動寫稿,考慮的東西要比業(yè)務部門更早、更深,要對檢察工作心知肚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打個比方,采訪猶如采蜜,不能漫無目的,撞見什么就采寫什么。無論是開會,還和同事們喝茶、吃飯、運動、聊天,都要存?zhèn)€心眼,留意哪些是現(xiàn)成新聞素材,哪些只是新聞素材雛形。對素材適當澆灌、施肥,或者加以修剪,才能開花結果。
2008年11月,我被選調到泰州市檢察院。剛到不久,幾個基層院不約而同說到一個素材:在辦理貪污賄賂犯罪案件時,在對犯罪嫌疑人監(jiān)視居住期間,辦案人員每天以日記形式,記錄每天的審訊進程,對訊問對象的心理表現(xiàn)分析,談話對象的健康狀況、司法警察看管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安全問題也都有詳細記錄,以提高審訊效率。初一聽,素材不錯。
然而,冷靜地想,在當前法治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檢察機關使用監(jiān)視居住的手段總的趨勢是少用、慎用,甚至不用,這個素材稍有瑕疵。但我并沒有輕易放棄,認為記錄日記是一個很好的辦案手段,便向分管偵查的院領導、反貪污賄賂局、反瀆職侵權局建議,在市院層面出臺辦案全程全面記載日記辦法,每個案件從線索的受理、初查、偵查到案件判決,辦案人員以日記的形式,詳細記錄著案件的進展,主要內容包括線索價值評估、初查計劃、偵查力量部署、收集證據(jù)、審訊、追贓、 階段性總結分析,以及審查起訴、判決結果等情況。 案件偵查結束后, 《辦案日記》與偵查終結意見書、偵查計劃、案件討論記錄等專門裝訂成卷,以備日后分析查看。我的建議最終被采納,市院專門出臺相關規(guī)定,辦案質量和效率因此得到進一步提高。然后,我動手寫這方面的新聞稿,被多家媒體刊登。這是我在泰州市檢察院 “種”成的第一篇新聞稿。
2011年底的一天,在瀏覽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浙江吳英集資詐騙案件報道時,我?guī)缀鯊碾娔X前跳了起來:這個案件背后折射的是小微企業(yè)生存難、發(fā)展難的問題,檢察機關就是服務經(jīng)濟發(fā)展的,在這方面應當有所作為。接下來的一周內,我力促院研究室出臺了 “本地檢察機關服務小微企業(yè)的意見”,接著跟蹤該意見落實情況, 搜集這方面的事例。2012年3月31日, 《檢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了我的文章 《江蘇泰州檢察機關多措助力小微企業(yè)渡發(fā)展難關》,并配發(fā)評論。
一絲難成線,獨木難成林。坦白地說,許多新聞稿件并不是一個人做出來的,凝聚了周圍一群朋友共同的智慧,我對他們心懷感激。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檢察院)
觀點速遞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微博等新的表現(xiàn)手段逐漸出現(xiàn),百字短文的言論將成為言論表達的主流,其“求新”、“求短”、“求實”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此時,黨報評論如對篇幅不加注意,將很難適應受眾欣賞口味和思想現(xiàn)實??s短并不意味著不要長,而是說要少用長的篇幅行文,是要將新聞評論中那些可有可無的文字去掉,增強其表達效率。縮短意味著我們要將新聞評論與其他形式文章嚴格區(qū)分開來,增強各類文章的表現(xiàn)力與表達力。
(趙振宇, 《現(xiàn)代傳播》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