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瀘州6460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29例
王 俊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瀘州646000)
目的 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方法 將56例缺血性中風患者隨機分成2組,都給予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治療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和痊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顯著。
缺血性中風;中西醫(yī);針灸;辨證施治
中風為常見的中老年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復發(fā)率以及并發(fā)癥多等特點,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和病人的生活質量,并且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因此中風病的防治是當今一項極具挑戰(zhàn)的任務。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早期康復效果,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患者收到滿意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住院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部CT或MRI證實的初發(fā)缺血性中風患者,所有病例均有偏癱,但無嚴重意識障礙,無嚴重的其他臟器疾病及精神障礙,且生命體征平穩(wěn)。入選病例共56例,將其隨機分
為2組:對照組27例,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齡57.6歲;病程2~8天。治療組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60.3歲;病程2~8天。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變性質、病情、病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兩組病例來院治療前均未接受過任何治療。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靜脈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
1.2.2 治療組 靜脈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此基礎上,治療組配合針灸理療和根據中醫(yī)辨證施治給予中藥湯劑治療,每日1劑。具體選方如下:①風火上擾證:眩暈頭痛,面紅耳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弦數。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12g,鉤藤(后下)15g,生石決明(先煎)30g,川牛膝12g,黃芩9g,山梔9g,杜仲12g,桑寄生12g,茯神15g,夏枯草9g等。②風痰阻絡證: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半夏15g,天麻10g,茯苓12g,橘紅10g,丹參20g,當歸12g,桃仁12g,紅花9g,川芎10g等。③痰熱腑實證:腹脹便干便秘,頭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星蔞承氣湯加減。生大黃(后下)9g,芒硝沖服9g,膽南星9g,瓜蔞30g等。④陰虛風動證:眩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質紅而體瘦,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生龍骨(先煎)30g,生牡蠣(先煎)30g,代赭石(先煎)30g,龜板(先煎)30g,白芍12g,玄參15g,天冬10g,川牛膝15g,川楝子10g,茵陳10g,麥芽10g,川芎10g等。⑤氣虛血瘀證:面色晄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白膩,有齒痕,脈沉細。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50g,全當歸10g,桃仁10g,紅花9g,赤芍15g,川芎10g,地龍10g等。
1.2.3 觀察療程 兩組療程均為15天,治療一個療程后評定療效;隨訪三個月。
2.1 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1]標準。
2.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缺血性中風屬于中醫(yī)學“中風”、“卒中”范疇,氣陰兩虛、風陽上亢、血瘀痰阻乃是缺血性中風的基本病機;病性為本虛標實,以氣虛、陰虛為本,瘀血、痰濁、火熱為標。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繼發(fā)于風眩、腦絡痹、消渴、心痹等疾病。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病理基礎多數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液粘度高、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形成缺血中心壞死區(qū)和缺血半暗帶,半暗帶有側支循環(huán)代償,神經細胞的損害具有可逆性,因此盡快恢復缺血半暗帶血流量,防止再灌注損傷,盡量挽救神經元,恢復其功能是治療關鍵。但多數患者就醫(yī)時已錯過早期溶栓治療時機,抗凝療法在急性期的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討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最佳選擇。
治療組配合針灸理療和根據中醫(yī)辨證施治予以治療,風火上擾證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清熱平肝,潛陽息風;風痰阻絡證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息風化痰通絡;痰熱腑實證方用星蔞承氣湯加減化痰通腑;陰虛風動證方用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滋陰熄風;氣虛血瘀證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益氣活血。兩組都給予靜脈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膽堿注射液治療,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2]張源昌.腦血管疾?。跰].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3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43
1672-2779(2013)-15-0058-02
蘇 玲
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