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浙江 麗水 323000)
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是用于治療慢性肝炎的國家一類新藥,為傳統(tǒng)中藥甘草中的單一立體異構體,屬于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經動物試驗及臨床前藥效、藥理和毒理研究表明,異甘草酸鎂對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及硫代乙酰胺引起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的升高具有明顯降低作用,可顯著減輕 D-氨基半乳糖對肝臟的形態(tài)損傷,改善免疫因子對肝臟形態(tài)的慢性損傷,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及改善肝功能作用,是一種療效優(yōu)于其天然異構體、毒性小、安全性大的高純度藥物[1]。為促進臨床安全用藥,探討異甘草酸鎂注射液與不同輸液配伍的變化,對其進行了穩(wěn)定性考察。現(xiàn)報道如下。
梅特勒-托利多SevenMulti型pH測試儀(瑞士Mettler公司);GWJ-4型智能微粒檢測儀(天津市天大天發(fā)科技有限公司);UV-255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YJ-1450SDB醫(yī)用凈化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總廠);SW-CJ-IB凈化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總廠);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批號為120411-7,浙江靈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江蘇正大天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為120302104,規(guī)格為10 mL∶50 mg);0.9%氯化鈉注射液(NS,批號為 20120419,規(guī)格為 250 mL∶2.25 g),5%葡萄糖注射液(5%GS,批號為 20120420,規(guī)格為 250 mL ∶12.5 g),10% 葡萄糖注射液(10%GS,批號為 20120423,規(guī)格為 250 mL ∶25 g),5% 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GNS,批號為20120416,規(guī)格為250 mL:葡萄糖12.5 g與氯化鈉2.25 g),均為浙江國鏡藥業(yè)有限公司產品;果糖注射液(批號為12032496,規(guī)格為250 mL∶25 g,安徽豐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在本院靜脈用藥配置中心的凈化環(huán)境下,按臨床常用濃度,將異甘草酸鎂注射液20 mL分別加入0.9%NaCl,5%GS,10%GS,5%GNS及果糖注射液中,作為測定用液。
取供試品溶液置室內溫度(27℃)條件下,分別于0,1,2,3,5 h時進行外觀、pH、微粒及紫外吸收光譜檢查,考察溶液穩(wěn)定性。
外觀:隨靜置時間增加,配伍后各混合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且溶液澄清,無可見異物。說明混合溶液在各時間點外觀上無明顯不穩(wěn)定現(xiàn)象。
pH:將pH測試儀以磷酸鹽標準緩沖液和苯二甲酸鹽標準緩沖液校準,斜率為97.6%,在各時間點依次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樣品與5種輸液配伍前后的pH比較
微粒數(shù):在凈化工作臺上,用純凈水反復沖洗測定杯,分別取樣品,NS,5%GS,10%GS,5%GNS 及果糖注射液 40 mL,用微粒檢測儀按照不溶性微粒檢查法[2010年版《中國藥典(二部)》附錄ⅨC)[2]檢查,測定4次,取后3次的結果計算平均值,測出每1 mL中直徑不小于10 μm或不小于25μm的微粒數(shù),作為空白對照。同法,取供試品溶液,依次在各時間點,測定配伍后的微粒數(shù)。結果見表2。
表2 樣品與5種輸液配伍前后的微粒數(shù)(個/mL,≥10 μm/≥25 μm)
紫外吸收光譜:取供試品溶液,以蒸餾水作空白對照,在200~300 nm波長范圍內掃描,并在各時間點依次測定。結果顯示,溶劑為果糖注射液的輸液紫外吸收光譜與其余4種溶劑的輸液略有差別,而其余4種溶劑都有2個相似的紫外吸收波長??梢?,異甘草酸鎂注射液與5種輸液配伍后的紫外吸收光譜無顯著變化,詳見表3。
表3 樣品與5種輸液配伍后的吸光度
配伍前,異甘草酸鎂注射液與5種輸液的pH及微粒測定結果均符合《中國藥典》的相關規(guī)定。配伍后置室內溫度(27℃)下0,1,2,3,5 h,各配伍液外觀未見明顯變化;pH 有所變化,但無明顯差異;紫外吸收光譜無顯著變化;配伍后不同直徑的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加,特別是剛配制好時。剛配制好的輸液,微粒數(shù)特別多,可能與氣泡有關,因為微粒檢測儀不能分辨氣泡和微粒。因此,輸液配制完畢后,應靜置后輸注較好。隨著配置時間的延長,以果糖注射液為溶劑的輸液微粒數(shù)增加非常明顯,其紫外吸收波長也與其他4種溶劑有差異,因此建議臨床避免選擇果糖注射液作為異甘草酸鎂的溶劑。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氣泡外,隨機存在于液體制劑包括滅菌粉針劑所制成的液體中可流動的、不溶性外來物質,粒徑在50 μm以下,肉眼看不見,在機體內不能代謝,但可引起肉芽腫、靜脈炎、過敏反應、熱原樣反應、血栓、組織壞死、腫瘤樣反應等[3]。采用光阻法測定不溶性微粒,操作簡便、快速,是《中國藥典》的首選方法[2]。但藥典中僅控制靜脈用注射劑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數(shù)量,對藥物配制后的輸液未作要求,也無具體的限量規(guī)定。然而,藥物復配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影響到不溶性微粒。從本試驗可看出,復配后的微粒遠遠超過藥物本身的累加作用,可能來源于注射器、配藥環(huán)境以及藥物的性質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雖然人體對不溶性微粒有一定的耐受力,但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人群是不一樣的。不溶性微粒引起的臨床輸液反應不容忽視,在臨床應用中應予以重視,盡量減少配液過程中的不溶性微粒,以提高臨床靜脈給藥的質量,確保臨床用藥安全。
[1]李肖玲,孫 黎,沈金芳.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正常人體耐受性試驗[J].中國藥房,2006,17(4):279.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71.
[3]孫沖環(huán),楊文清,陳玲玲.靜脈注射液中藥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考察[J].中國藥業(yè),2011,20(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