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華,唐鳳川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1、檢驗科;2、藥劑科,廣西南寧530021)
老年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分析
梁慶華1,唐鳳川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1、檢驗科;2、藥劑科,廣西南寧530021)
目的了解該院糖尿病足(DF)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狀況。方法收集該院2009月1月至2013年1月105例DF感染患者的創(chuàng)面分泌物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jié)果分析。結(jié)果105例DF患者分泌物樣本中培養(yǎng)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蘭陽性球菌64株,占57.14%(64/112),革蘭陰性桿菌42株,占37.50%(42/112),真菌6株,占5.36%(6/112),其中革蘭陽性球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敏感,對青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氨芐西林等耐藥率高,未出現(xiàn)對萬古霉素耐藥的菌株。革蘭陰性桿菌對亞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好,對阿莫西林、環(huán)丙沙星、復方新諾明、氨芐西林等耐藥率高。結(jié)論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高,呈現(xiàn)多重交叉耐藥。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抗藥性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的常見而嚴重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是指與下肢遠端神經(jīng)異常和外周血管病變相關(guān)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1],創(chuàng)口經(jīng)久不愈,致殘率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糖尿病患者年齡越大,糖尿病足的發(fā)生風險越大[2]。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常規(guī)做病灶局部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根據(jù)藥敏結(jié)果選用有效抗生素,及時強有力的抗感染是阻止病情發(fā)展的關(guān)鍵措施。本院是一所以老年疾病為主的??漆t(yī)院,糖尿病病人較多,為此筆者對本院2009月1月至2013年1月105例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創(chuàng)面分泌物培養(yǎng)的病原菌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材料
1.1.1 菌株來源所有菌株來源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糖尿病足部潰瘍感染患者的創(chuàng)面分泌物培養(yǎng)。患者女性45例,男性60例,年齡60~95歲,平均(69.4±2.3)歲,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制訂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
1.1.2 質(zhì)控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33)購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臨床檢驗中心。
1.1.3 儀器與試劑珠海迪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DL-96細菌測定系統(tǒng);細菌鑒定板及藥敏測試板均為珠海迪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產(chǎn)品。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用藥前及治療過程中進行取樣,對糖尿病足淺表潰瘍面采用無菌棉拭子擦拭樣,深部膿腔用探針或清創(chuàng)時用無菌針筒取樣,標本置于無菌試管內(nèi),及時送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
1.2.2 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所有分離菌株均采用上述全自動細菌鑒定儀鑒定到種,藥敏試驗采用MIC法,試驗操作及結(jié)果判斷,均嚴格按照美國CLSIM100-S20(2010年)標準[4]報告MIC結(jié)果。
1.2.3 結(jié)果統(tǒng)計應用WHONET5.4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病原菌分布本組105例糖尿病足感染標本,共分離病原菌112株,有39例分離2種以上病原菌,其中有6例分離出3種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占34.82%。其中革蘭陽性球菌64株(57.14%),革蘭陰性桿菌42株(37.5%),真菌6株(5.36%),結(jié)果見表1。
2.2 病原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3。
糖尿病足與多種因素相關(guān),病程長是糖尿病足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其原因是老年患者病程長,動脈硬化發(fā)生率高,激素水平改變以及損傷愈合時間變長,修復能力下降。持續(xù)的高血糖及HbA1c升高引起微循環(huán)缺氧及血流灌注不足[5]。隨著臨床廣譜和多聯(lián)抗菌藥物的應用,感染病原體出現(xiàn)了多
重耐藥性,增加了臨床有效治療的難度。
表1 112株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構(gòu)成情況
表2 主要革蘭陽性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表3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本結(jié)果顯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中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57.14%),多于革蘭陰性桿菌(37.50%)。鄧家德等[6]對廣州糖尿病足潰瘍病原體分布的研究顯示,在405株病原體中革蘭陽性菌占57.8%,革蘭陰性菌占37.8%;胡琛亮等[7]報道糖尿病足培養(yǎng)出56株的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占60.7%,革蘭陰性菌占35.7%。提示糖尿病足感染主要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居首位,本結(jié)果與其相似。呂春蘭等[8]報道糖尿病足分離病原菌281株中革蘭陽性球菌占45.19%,革蘭陰性桿菌占51.25%;楊毅等[9]報道糖尿病足分離病原菌112株中革蘭陰性桿菌占52.7%,革蘭陽性球菌占36.6%。提示糖尿病足感染主要以革蘭陰性菌為主,與本研究結(jié)果有差異,其原因可能為地域性差異所致。但革蘭陽性菌,仍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居首位。此次分離的革蘭陽性菌中最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腸球菌和鏈球菌。所有革蘭陽性菌中未發(fā)現(xiàn)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耐藥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和克林霉素的耐藥率達79.16%及83.33%,腸球菌對紅霉素的耐藥率達72.22%,鏈球菌對克林霉素和紅霉素的耐藥率分別為80%、70%。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達100%。革蘭陰性桿菌以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居多,所有革蘭陰性桿菌未發(fā)現(xiàn)阿米卡星耐藥菌株,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無耐藥性,大腸埃希菌對阿莫西林和復方新諾明耐藥率達82.82%,肺炎克雷伯菌對環(huán)丙沙星、頭孢他啶、頭孢噻肟及復方新諾明耐藥率達71.42%,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耐藥率達100%。
本資料中,混合感染占感染病例的34.82%,主要是葡萄球菌屬與腸桿菌科細菌的混合感染,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常導致嚴重感染發(fā)生,使病情惡化,預后不佳[10],因此在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出來之前可考慮選用敏感率高的藥物,尤其是嚴重感染時應考慮聯(lián)合用藥。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譜隨時間變遷而改變,同階段患足局部感染病原菌的種類可能不同,或者同一種病原菌在不同階段對一種抗菌藥物的敏感度不同;應多次進行創(chuàng)面病原菌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試驗[11],根據(jù)本地區(qū)病原微生物特點選取合適抗菌藥物是感染控制的關(guān)鍵。
[1]許樟榮.糖尿病足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學[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 2007,27(7):485-487.
[2]王萍,王晶,章秋.糖尿病足及潰瘍發(fā)生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9):2628-2632.
[3]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5.
[4]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documents M100-S20.CLSI,2010.
[5]欒曉軍.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和發(fā)病機理[J].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1,8(1):28.
[6]鄧家德,李紅玉,陳惠玲,等.糖尿病足潰瘍處常見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8):955-957.
[7]胡琛亮,吳樂霞.糖尿病足感染的細菌培養(yǎng)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6):872-873.
[8]呂春蘭,丁志紅,張有忠,等.糖尿病合并足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4):503-504.
[9]楊毅,鮮楊,李蓬秋,等.糖尿病足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藥物敏感性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2,41(12):1191-1193.
[10]Kandemir,A Kbay E,Sahin E,et al.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 with multi-antibiotic resistant micro-organisms [J].J Infect,2007,54(5):439-445.
[11]關(guān)小宏,楊彩哲,吳石白.糖尿病足感染的特點與治療[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9):4237-4238.
R446.5,R939.92,R587.1
A
1674-1129(2013)05-0491-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3.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