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南京 210003)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但是,受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我國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各項英語技能發(fā)展很不平衡,多停留在以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重點的層面,不利于英語產出性技能即說和寫的能力培養(yǎng)。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一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教學投入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的語言產出技能,特別是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能力較弱。二是教學較多地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三是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培養(yǎng)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標(羅立勝,張文霞2004)。
上述問題需要對研究生英語教學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鑒于此,本文結合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的教學,以《基礎英語》課程為例提出了以“能力培養(yǎng)”、“方法傳授”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理念,倡導以“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來實踐教育創(chuàng)新,鼓勵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以培養(yǎng)綜合語言應用技能。
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基礎英語》是一門旨在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語言應用技能的課程。為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應用技能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筆者認為首先要把握兩個要點:
20世紀90年代Bachman(1990)提出語言交際能力學說,認為交際語言能力就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場景特征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這使人們注意到了語言形式,更注意到了語言功能,懂得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并且看到學習者的語言輸出不僅要合乎語法規(guī)則,而且要貼切得體。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培養(yǎng)學生靈活的交際能力,也就是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這種綜合能力包括:
1)語言技能(Linguistic Competence),即語言能力,是說話者最佳的說話能力,指扎實的語言基礎,精通外語的系統(tǒng)結構、掌握外語的語言規(guī)則。研究生階段,語言點不是授課的重點,但決不能完全放棄。例如,課文中出現的固定短語anything up to看似簡單,許多學生望文生義,忽視了正確含義。要追求表達準確得體,必然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所以教學中不可忽視必要的句法學習。
2)社會語言能力(Social-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交際者在不同語境中恰當地理解和表達言語的能力。這是美國語言學家Chomsky(1965)早在20世紀50年代晚期提出語言能力 (Competence)與語言應用(Performance)區(qū)別時講到的。Hymes(1972)強調語言與運用環(huán)境中的社會、文化等因素關系密切,在教學中就是指培養(yǎng)學生說話得體的能力。比如給學生提供各種不同語境(如,要求學生給電影配旁白,擔任新聞記者、節(jié)目主持人等),鍛煉學生根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不同而調整語言的措辭;要使語言表達得體,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敏銳的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該語言的實質,理解它的內涵,從而嫻熟地使用。
3)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是指培養(yǎng)學生的篇章能力,即指能根據不同的語言體載(如敘述文、議論文、信件等),把語言形式和語言意思結合起來,組構成一定語言篇章的能力。從語篇水平上對文章進行賞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如何使表達連貫且合乎邏輯。
4)交際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y),是指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即在表達受到阻礙時,能有意識地采用各種技能,以達到同樣的或更好的交際效果。平時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英文釋義練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方法的傳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求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能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知識獲得是客觀與主觀統(tǒng)一的過程。知識的學習和傳授重點在于個體的轉換、加工和處理,而非“輸入”或“灌輸”(Vygotsky,L.S.1986)。
主要反應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學習方法層面。要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笆谥詽O”是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覺、自動地去探尋語言內在的規(guī)律和本質,并結合自身個性特點,創(chuàng)造最佳學習途徑。在筆者所教的研究生班中,很多同學都問過如何提高英語水平的問題,然而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筆者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了一些學習方法方面的建議,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如何去獲取知識。如,對于基礎扎實,讀寫能力強,但聽說不行的學生,要求他們每次上課輪流作值日報告,以簡短的演講來鍛煉他們說的能力;為了進一步鞏固語言知識,要求全班同學每周背誦一篇新概念第四冊上的文章。建議按照“聽錄音-抄原文-明含義-勤背誦-多模仿的順序”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可以兼顧各方面能力的鍛煉。起初有同學不相信背誦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但期中考試后,他們高興地說,寫作文時背誦的句子用上了很多。后來,還有一名同學認為通過翻譯可以豐富自己的表達方式,并計劃試著翻譯余秋雨的散文,可見大家已經在探尋自己的學習方式了。
二是學習效果層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要注意通過語言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而且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比如講到全球化現象時,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全球化,并且鼓勵大家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提出一些如何應對全球化的課本之外的策略。同時還要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如進行課文改寫、續(xù)寫或根據關鍵詞編寫短文等,以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基于這兩個基本理念,筆者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對課程進行設計,強調學習活動都應該與任務掛鉤,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學以致用;設計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任務進行學習。操作如下:
對于建構主義所提出的任務,筆者在教學中使用了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Teaching),就是讓學生“做事”,即要求學生查資料,用英語進行小組討論或完成一項具體的任務,并選出代表以演講的方式進行匯報。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在運用中學(learning by using),而且為了運用而學(learning for using)。
教學過程包括任務前準備、任務實施和語言焦點三個階段。
任務前準備階段:師生互動導入問題,啟發(fā)思考;任務實施階段: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講英語、聽英語,集思廣益努力完成任務;語言焦點階段:由實際訓練回到語法訓練,進行語法分析,講解方法,追求語言的準確性。比如,針對全球變暖這一主題,在任務前準備階段,導入有關氣候惡化的文化背景,提出有關具體問題(全球變暖的原因,結果,對策)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圍繞主題開展課堂活動(如給電影《后天》配旁白,模擬作氣候惡化的紀實性報道等)。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后語言焦點階段落在課文的分析理解上,是由實際訓練回到追求語言準確的語法分析階段。
任務型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其哲學心理學的依據正是“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該理論認為人的認知是與經驗共同發(fā)展的,知識是經驗的重組和重新構建,是體驗、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真實自然的教學任務正是為學習者提供了這種寶貴的體驗過程。由于任務真實自然,它必然容易激活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由于它包含有待實現的目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必然會激發(fā)學習者對新知識、新信息的渴求。學習者正是通過實施任務和參與活動,促進了自身知識的“重組”與“構建”。而且一旦學習者體驗到參與活動的意義,感受到新知識構建的成功,他們會更加主動積極,從而加速語言信息的內化(方文禮2003)。
1)輸入豐富真實的語言 (Exposure to a rich but comprehensible input of real language)(Jane Willis,Dave Willis 2002)。這些語言應是學生希望知道和使用的語言,其輸入既來自老師的講話(任務導入和語言分析),還來自學生互動中的聽和說,以及為完成任務對資料的閱讀和聲像資料的看和聽。這種語言的輸入不應被限制在例句水平上,而應包括真實的,常常是即興的語言使用。
2)提供真正使用語言的機會(Opportunities for real use of language),這種機會是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的機會。在任務型模式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輪流、小組互動等得以實現。
3)調動聽讀動機(Motivation to listen and read)。有意義的,真實的且有趣的任務目標可以給學生提供完成任務的動力;學生們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們會熱心于聽和讀相關的知識。
4)準確與流利兼顧(Focus on language)。為了避免知識的僵化,進一步提高個體的語言技能,學生們需要對語言進行反思和使語言知識系統(tǒng)化,這就是我們在語言焦點階段所要做的。因此,任務型教學模式的三個階段可以用下圖表示:
總之,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既是一種認知過程,也是一種探究和體驗的過程。研究生英語的課堂教學要將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tǒng)一,引導學生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成為掌握英語綜合語言應用技能的創(chuàng)新人才。
Bachman,L.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ymes,D.H.(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
Willis,J.&D.(2002).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Vygotsky,L.S.(1986).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MIT Press.
方文禮 (2003).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 [J].外語與外語教學 (8)。
羅立勝,張文霞(2004).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其發(fā)展的幾點思考 [J].外語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