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華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壺在造型與裝飾上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這是一個文化傳承、藝術創(chuàng)新的漫長過程。特別是裝飾上可用文學、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多種技法表達,使文化內涵、視覺美感形態(tài)千變萬化?!坝喝莞毁F壺”(見圖1)就是以工筆泥繪畫裝飾,凝煉作品主題,彰顯靈動的視覺愉悅和美學情趣。
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它屬于美術中繪畫的范疇,亦稱“造型藝術”。目前最早出現(xiàn)的紫砂壺繪畫裝飾的作品有清代康熙年間的“琺瑯彩花卉紋方壺”、“琺瑯彩四季花卉紋壺”、“琺瑯彩花卉紋提梁壺”、“加彩漢方壺”,乾隆年間的“粉彩紫砂大壺”、“藍彩印包壺”等,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茶具文物館,多為當時宮廷御制器,繪工精妙,色彩逼真,顯示華麗爭艷的宮廷氣派。當然,這種彩繪技法和燒制成本較高,只能囿于皇室貴胄所用。之后,泥繪作品陸續(xù)出現(xiàn),運用色澤相異的泥料,在壺面構圖作畫,創(chuàng)制可視的形象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使之成為壺藝裝飾的主流技法之一。它與陶刻圖案有著顯著的不同,陶刻用刀作筆,無需色彩,均為陰刻,畫面呈淺凹形;泥繪圖案畫面顯示微凸,有色彩點染。一陰一陽,都能給人以視覺美感與兩種藝術風格的比較與認同。所以,泥繪紫砂壺同樣具有特殊的藝術審美感染力,也是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在傳承中被引入紫砂壺藝的產(chǎn)物。
工筆花鳥畫為繪畫藝術中的重要一脈,主要特征是可在宣紙等不同材質載體上,用素描勾勒花鳥形象,再設色描摹的一種具象技法。運用到紫砂壺裝飾,經(jīng)高溫燒成同樣起到形象逼真、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且永不褪色。創(chuàng)作的“雍容富貴壺”型與飾和諧協(xié)調,體現(xiàn)作品的精、氣、神、韻,展現(xiàn)工筆花鳥的多姿多彩與平明閑放的悠景。
形制定位:造型與體量以大為上,壺身為束腰形葫蘆,燒制后壺通高19 cm,壺嘴與壺把間長29 cm,容量2 600cc,在壺類中屬于較大體量,又因葫蘆束腰呈淺狀內斂弧形凹面,壺身正面顯示較大的寬面,可為裝飾提供足夠的空間與布局,一彎嘴上翹,正圓形圈把。壓截蓋式樣借鑒經(jīng)典作品“串頂秦鐘壺”,蓋形稍作設計改動,將嚴峻肅穆的秦代鐘形局部化為流暢不俗的壺蓋主體,與葫蘆形壺身上下相連,增添造型上的韻律,使整器線條貫通自然,絲絲入扣。歷代神怪武俠小說中,葫蘆常作為道家降妖伏魔的法器,或作為貯存仙丹妙藥的神器,被人視為吉祥平安之物而深入人心,這也是中華民俗文化在紫砂壺造型藝術上的一種意念表達。
裝飾審美:雍容富貴通常指文雅大方,從容不迫;或華美富麗,超凡脫俗。因此,裝飾題材選擇了孔雀與牡丹,用工筆畫技法作泥繪構圖與設色。工筆亦稱“細筆”,在中國畫中屬于工整細致一類的畫法,與“寫意”對稱。孔雀是自然界最美的一種留鳥,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壺身正中繪孔雀獨立于巖石之上,為我國典型的綠孔雀,尾上覆羽具金翠線紋,通過泥繪工筆,使之形象、線條、色彩栩栩如生。畫面背景用寫實手法,繪就多株牡丹,5朵碩大的牡丹花盛開,花瓣皺褶、紅白相間,另有多枝含苞待放,在綠葉的映襯下,富貴之態(tài)盎然壺面,國色天香令人遐思,花中之王美譽當之而無愧色。畫面布局繁而有序,色彩清新明麗,提升了壺藝的審美價值。
“雍容富貴壺”選擇孔雀與牡丹構成完整的畫面裝飾,這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積淀。就孔雀而言,被人們視為美麗與吉祥之鳥,玉石中有“孔雀石”,指色美者可用作工藝雕刻和項鏈等飾品的材料;新疆有以此命名的“孔雀河”;云南傣族地區(qū)有民間舞蹈“孔雀舞”;古詩有“孔雀東南飛”等等。而牡丹更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記述,各種牡丹專書有20多部,北宋歐陽修有《洛陽牡丹記》、南宋陸游有《天彭牡丹譜》、明代薛鳳翔有《牡丹八書》以及清代余鵬年的《曹州牡丹譜》等,另有明代湯顯祖的傳奇劇本《牡丹亭》已成為梨園經(jīng)典。這些為我們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十分豐富的素材,也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顯示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所以,“雍容富貴壺”展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和紫砂壺藝的美學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