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求標
(宜興21422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的知古名句在構筑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后世文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即是可以用風、花、秋、月等自然現(xiàn)象詮釋中國人對生命、文化,乃至藝術的理解??梢哉f,每位中國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總是在詩意般地想象著,怡然自得地進行人生思索,從而在雕刻、繪畫、書法、陶藝等藝術領域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紫砂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的風格在藝術園地中獨占一席,從古到今,長盛不衰。紫砂壺的設計形態(tài)各異、風格不一,陶藝家精心制作出來的紫砂壺器猶似一篇篇美文,令人越讀越醉。一把紫砂壺訴說的不僅僅是陶藝人的靈巧構思,更表達了無數(shù)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和文人情懷。紫砂壺歷來為文人雅士所深愛,成了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承的重要載體。更重要的是,陶藝家在設計紫砂壺時都十分注重其中的文化內涵,紫砂壺器涵蓋的文化蘊含了中國人的文人情懷,從某種意義上講,對當代人了解、知曉、吸收和運用傳統(tǒng)文化起到重要的傳播作用。這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投射到當代人的心靈,不僅觸及了中國人的文人情懷,更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當每一個藝人在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中找尋到自己的理想后,他的靈魂便注定被紫砂所牽引,在對陶土的每一份虔誠的堅守里,改變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這份改變是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也是藝術上的升華。“祝福提梁壺”(見圖1)將創(chuàng)作理念全部揉進它的每一絲肌理之中,形成了隱匿于時光背后,使人悠然回味的沉靜力量——調砂泥經過歲月的爐火煉就了純靜的古銅,讓工藝升華出自己的生命力。細賞“祝福提梁壺”,此壺通身猶似半個月亮,全圈底接地,器型穩(wěn)重、簡單,同時不失優(yōu)美;壺鈕竹節(jié)狀,嵌蓋圓融有致,一彎短嘴呈飛出之狀;壺嘴、耳形把、壺鈕三者形成和緩的過渡,無突兀之感;竹節(jié)提梁細致穩(wěn)重,壺嘴靠近壺身第一節(jié)竹段處,伸出一小枝盤向壺腹,枝頭上六片竹葉,一片向上迎風翻卷,其中兩片自然舒展開來,還有三片向下延伸開去,隱約可見兩片嫩芽探出頭來,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妙。捧此壺在手,不禁遙想起古人佳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此壺正如那天上的明月,或是落入凡塵的竹林,值得賞玩。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片竹的海洋,竹子更是人們眼里、口中的愛物。竹子清新、剛勁、蓬勃向上、生機盎然。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地在地上萌芽了,一場春雨過后,竹筍破土而出,直指云天。以竹節(jié)壺嘴、提梁壺把和壺鈕,以一簇小竹葉裝飾壺腹,使觀者形同感受到了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之時,“祝福提梁壺”像個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當酷暑來臨之時,“祝福提梁壺”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因為喜愛竹子,所以懂得它的氣質;因為熱愛竹子,所以珍惜“祝福提梁壺”上每一處與竹子相關的細節(jié)。對“竹”的理解,對生活萬物的看透與懂得,將自己在生活中的領悟運用到“祝福提梁壺”上來,點點滴滴的積累,讓自己的技藝越來越進步,越來越醉心于壺器的制作中。
歷代制壺者鐘情于紫砂器具,使之由平凡的日用品上升到了藝術的范疇。同樣,在制作“祝福提梁壺”時,也在這把實用器具中展現(xiàn)出文人的精神世界。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道:“中國人之愛休閑,有著很多交織著的原因?!彼J為這是受歷代浪漫文學潛流的激蕩而形成的“一種人生哲學——大體上可稱為道家哲學”。陶藝家在制作紫砂壺時,實際上也是展示休閑之道的過程,這種過程蘊含著極其深厚的人文情懷。就像這把“祝福提梁壺”,它從半月狀壺身起,覆及竹段提梁,再延伸到竹葉的裝飾,無一不透露出對生命的頂禮祝福。腦海里時常浮現(xiàn)出江南園林里,文人墨客穩(wěn)坐太師椅,手握一把紫砂壺,紅袖添香,賞心悅目,在凝聽昆曲中一唱三嘆,目睹月白風清,沉醉花影竹搖,這是多么一道良辰美景的閑雅風致。這樣的美景,對現(xiàn)世的忙碌人貌似極其遙遠。實際上,大隱于市,身處喧鬧繁華的現(xiàn)代人,不妨放慢腳步,心懷美好的心情,安靜領略生命中的美好人情與風景,這時的心態(tài)也就接近文人的情懷,這是對當代人的祝福,生命無需太急,放慢些,領略生命的美好,這也是命名此壺為“祝福提梁壺”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