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古人云:迎天順氣,拉線凝神,隨風送病,有病皆去。放風箏時,在寬闊的廣場、郊野,沐浴著陽光,呼吸著新鮮空氣,仰望藍天,放著風箏。
張女士患有糖尿病1 6年了,每年到了春季,她和愛人就去廣場上放風箏。每次放風箏回來,她的心情特別好,什么不開心的事情都忘記了,還能增進夫妻的感情,血糖也是比較穩(wěn)定。
清風徐來,一切憂慮煩惱之病態(tài)神情,早都拋到腦后,融愉神情、動形體、暢氣血、練視力之功效于一體。而制作風箏時的審美、操作之過程,又具有轉(zhuǎn)移心志之效,凡精神抑郁、視力減退、失眠、健忘、肌肉瘦弱諸癥,均可應(yīng)用。那么,放風箏對于人的身體有什么好處呢?
近距離、長時間用眼引起眼球睫狀肌緊張,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放風箏時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tài),能調(diào)節(jié)眼部肌肉和神經(jīng),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對防治近視眼、老花眼視神經(jīng)萎縮極為有利。
在春光明媚的春天里和空氣清新的田野上放風箏,可以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清心肝之火,散內(nèi)結(jié)郁熱。此外,所有病情較輕的慢性疾病,都可以應(yīng)用風箏療法來輔助治療,加速康復。
從中醫(yī)角度講,放風箏可釋放壓抑的情緒,通過排除濁氣,順暢清氣,使體內(nèi)氣息順暢,從而起到降壓作用。從西醫(yī)角度說,放風箏時精神專注,可排除雜念,心情放松,血管舒緩,血壓也就得以下降了。
經(jīng)常放風箏,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椎關(guān)節(jié)的靈活性,增強骨質(zhì)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yù)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放風箏時,眼望天空,頭向后仰,還可使頸項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有利于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頸椎病的康復。
放風箏時,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可使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大腦皮層和腦血管放松,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故對神經(jīng)衰弱及失眠癥有治療作用。
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及風力氣候的變化,將欲放飛的風箏準備好。檢查一下風箏有無破損、開裂現(xiàn)象,及時修補更換。
一般來說,當風力在1~3級的時候,可以放飛硬翅沙燕、軟翅鷹;若風力在3級以上時,可以放飛拍子類風箏,如八卦;若風力在持續(xù)4~5級時,可以放飛龍類風箏。如果您有運動風箏的話,可以放飛運動風箏,體會一下自由駕馭風箏飛翔的快樂感覺。
放風箏時首先要注意認清風向,當強風起飛時,風箏應(yīng)置于側(cè)風帶,瞬間拉力不會太強。其次要注意認清氣流,如四周有高樓或樹木的運動場,高樓上或建筑物旁的氣流會較不穩(wěn)定,故不宜放風箏。
人過中年,頸椎間盤多少都會老化,有的會出現(xiàn)骨質(zhì)增生,椎動脈受壓使其供血不足。放風箏時,若頸部準備活動不充分,頭頸較長時間的后仰姿勢會使原本就存在的椎動脈受壓和痙攣加重,嚴重時可造成腦供血供氧不足,導致眩暈、站立不穩(wěn),容易發(fā)生危險。因此,放風箏前要做5至10分鐘的頸部準備活動,如仰頭、低頭、左扭頭、右扭頭等。放風箏時,每隔30至40分鐘應(yīng)休息5至10分鐘,緩解頸部疲勞。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和頸椎病者,放風箏時更要保持頭頸部相對穩(wěn)定,避免運動幅度過大和突然迅猛轉(zhuǎn)頭。
機場旁、電線桿附近、火車道旁、高樓頂或閃電時,絕對不可以放風箏。在公園里、小山丘上、河川旁或海邊空曠處,較適宜放風箏。放風箏時,最好戴上一副手套,以免在放飛時被線拉破手。根據(jù)風箏的大小和類型的不同,有時放飛時需要別人的幫助,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去放風箏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風箏線因某種原因斷掉的話,請您將斷線全部回收,不要隨手亂扔。因為人們在行走或是騎車的時候,斷線有可能成為割人的利器。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于糖友來說是控制血糖的五駕馬車之一,有效地的運動能讓糖友們很好地控制血糖。而放風箏也是如此,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多為肥胖或超重者,經(jīng)常放放風箏,進行全身運動,促進能量約消耗,有效地控制體重,減輕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謝紊亂,減少和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放風箏時精神專注,可排除雜念,放松心情,降低血壓。
糖友們放風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要評估身體狀況,做好運動前的準備活動;要穿著寬松、舒適,吸水性強的服裝,穿運動鞋或旅游鞋;備好食品以防低血糖的發(fā)生;最好佩帶信息卡,以防意外。
出現(xiàn)下列情況時不宜放風箏:如注射胰島素而未進食、血糖過高或過低。出現(xiàn)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如糖尿病酮癥等)、高血壓未控制或心絞痛、心肺功能不今,以及其他嚴重伴隨癥和并發(fā)癥等。
溫馨提示
體育運動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不可太過,老年人身體各系統(tǒng)、各臟器的功能全面低下,因此更要遵照科學的健身方法,防止運動過量。專家提醒,許多老人練得勤,風雨無阻,各種項目一起上,其實這種超強度或超時間的運動不但不能起到健身的效果,反而可能危及健康。
首先,長期高強度的運動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而長期用力過度牽拉骨膜,還可導致疲勞性骨膜炎并引發(fā)疲勞性骨折;其次,還會使關(guān)節(jié)軟骨經(jīng)常受到細微損傷,加速退行性病變,甚至造成軟骨潰瘍、剝離等;再次,過量運動后,心臟供血難以滿足心臟做功的需要,易誘發(fā)心功能不全,嚴重者可引起猝死;最后,過度運動者還可出現(xiàn)一系列精神癥狀,如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失眠等。
運動到底算不算過量,老年人要考慮兩點:一是運動后會不會覺得特別疲乏無力;二是第二天早上的晨脈是否穩(wěn)定,如果這兩項都達標,那就不算過量。此外,還需注意: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運動要嚴格遵守醫(yī)囑;爬山、跳繩等運動項目容易損傷膝關(guān)節(jié),不太適合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