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嵐 南鵬 王慧娟
重型肝炎是傳染科常見的危重癥之一, 其中以病毒性肝炎為主, 藥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也偶見[1]。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居多, 病死率高達70%, 必須加強臨床觀察以及有效的護理干預和爭取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配合, 能明顯的提高臨床治愈率。以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所以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2]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院自2011年元月~2012年12月以來對54例重癥肝炎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其中男41 例、女13 例;年齡30歲以下4人, 30~40歲13人, 40~50歲11人, 50~60歲16人,60 歲以上10人;患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癥41例, 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重癥1例, 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重癥5例, 病毒性肝炎(未分型)慢性重癥2例, 病毒性肝炎(乙型)亞急性重癥3例, 藥物性肝炎重癥1例, 酒精性肝炎重癥1例。合并癥肝性腦病18例, 上消化道出血2例, 肝腎綜合征6例。經(jīng)積極搶救治療及合理護理, 治愈2例, 好轉(zhuǎn)27例,未愈22人, 死亡3 例。
54例患者疾病分型及診斷標準采用2000年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與肝病會議制定的分型標準及相關資料。
3.1 出血傾向的護理干預 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期間, 絕對禁止患者飲水。讓其一定臥床休息, 去枕平臥位, 頭要偏向一側(cè), 防止誤吸, 持續(xù)低流量給氧。對出血量及性質(zhì)要仔細記下, 密切觀察患者脈搏、血壓等, 以判斷出血情況。要是患者出現(xiàn)了面色蒼白、心慌、大汗、煩躁、脈細速等, 是又一次大出血的先兆, 應立即通知醫(yī)生, 并做好搶救準備。凡凝血酶原時間大于12 s的患者, 一定要注意有無齒齦出血、鼻出血, 注重針眼處滲血、皮膚瘀斑等, 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性質(zhì), 顏色和量的變化, 來判斷有無繼續(xù)出血的跡象。對患者的心理做好護理, 因為突然出現(xiàn)大量嘔血、便血常會極大地刺激患者, 使之產(chǎn)生恐懼、絕望甚至瀕臨死亡等消極情緒, 應做好解釋安慰工作, 盡可能地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 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3.2 加強肝性腦病的護理干預 若患者出現(xiàn)白天嗜睡、夜間興奮、定向力或理解力下降等癥狀, 甚至視物模糊不清,對時間、地點、人物及周圍環(huán)境的概念模糊, 言語不清等早期昏迷, 護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并匯報醫(yī)師。患者進入昏迷的, 醫(yī)護人員要觀察昏迷程度, 定時觀察生命體征等, 保持呼吸道通暢, 采取措施減少腸道有毒物質(zhì)的產(chǎn)生和吸收, 可用弱酸溶液灌腸, 嚴禁用堿性溶液灌腸。針對躁動不安的患者應加床擋保護, 還應加強口腔、皮膚、呼吸道、泌尿道的護理,防止發(fā)生感染和褥瘡。
3.3 肝腎綜合征的護理干預 重癥肝炎患者因肝衰竭常合并功能性腎功能衰竭, 病程晚期會出現(xiàn), 死亡率極高。肝腎綜合征前期患者應防止消化道出血和繼發(fā)感染, 不能一次性大量放腹水和利尿過度, 對腹水進展情況, 要定時測量腹圍、體質(zhì)量。24 h各種液體出入量準確記錄, 防止發(fā)生低血鉀等電解質(zhì)紊亂, 對腎功能要定時檢查, 保持血容量的充足。血漿、白蛋白及時補充。對鈉鹽的攝入要嚴格控制, 以減少鈉水潴留。
3.4 腦水腫的早期護理干預 對患者脈搏緩慢、血壓升高、呼吸深慢、瞳孔變化等癥狀要注意, 發(fā)現(xiàn)異常表現(xiàn), 護士應及時匯報醫(yī)師, 采取相應的措施。
3.5 對孕婦的護理干預孕婦作為特殊人群感染肝炎病毒后,不但對自身健康造成損壞,胎兒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在護理上①需專人護理, 正確記錄血壓、呼吸、脈搏及出入水量。②予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糖類流汁或半流汁飲食, 保證熱能并給予大量維生素。③教會患者應用心理防衛(wèi)機轉(zhuǎn)等方法。
重癥肝炎是肝病之重癥, 在治療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期間都應認真觀察病情變化,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的思想情緒, 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 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經(jīng)濟負擔[3]。總之, 為患者提供及時、周到、合理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治愈率十分必要。
[1]張在琴.65例重癥肝病病人心理干預效果分析.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 2011(21):128-129.
[2]邵麗婷.心理護理干預對肝硬化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當代護士雜志, 2011(11):140-141.
[3]齊雯俊.對50例肝硬化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研究.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雜志, 2012, 14(32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