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昕
1.1 一般資料 所選取的80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78歲,其中包括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38例和42例。且這些患者在手術(shù)前都伴有1種以上疾病, 其中合并有高血壓病40例, 嚴重貧血2例, 腦出血4例, 冠心病23例, 心電圖異常14例, 肺部疾病13例, 糖尿病10例, 腦梗死3例, 急診手術(shù)5例和擇期手術(shù)23例。
1.2 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麻醉前的30 min 對其進行肌內(nèi)注射1 mg/kg魯米那、 0.2~0.4 mg東莨菪堿或0.01 mg/kg阿托品, 在患者進入手術(shù)室后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血壓和心電圖、以及呼氣終末二氧化碳分壓還有心率都進行常規(guī)監(jiān)測且對其進行頸內(nèi)靜脈穿刺, 然后再對其中心靜脈壓進行監(jiān)測并對其術(shù)中補液進行指導。
1.2.1 麻醉誘導 0.05~0.1 mg/kg維庫溴銨、0.5 μg/kg瑞芬太尼、1.0~1.5 mg/kg異丙酚靜脈注射, 面罩加壓給氧行快速誘導氣管插管后接麻醉機行間歇正壓通氣, 其呼吸頻率為10~l4 次/ min, 且其吸呼比為1:2, 其潮氣量為 8.0~l2 ml/kg。
1.2.2 麻醉維持 維庫溴銨2~4 mg/h、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異丙酚40~60 μg/(kg·min), 微量泵持續(xù)推注。當術(shù)中收縮壓<80 mmHg 時則應靜脈滴注麻黃素或降低異丙酚靶濃度, 當術(shù)中心率 <50 次/ min 時則應靜脈滴注阿托品或降低瑞芬太尼靶濃度。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 結(jié)果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麻醉期間血流動力學變化 經(jīng)觀察, 患者在麻醉前的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以及心率(HR)分別為(143.8±2.1)mmHg、(88.3±1.2)mmHg和(73.9±1.7)次/min, 其氧飽和度為97%;患者在插管后的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以及心率 (HR)分別為 (110.3±2.71)mmHg、 (65.1±9.62)mmHg和(66.2±5.92)次/min, 其氧飽和度為95%;患者在切皮后的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以及心率(HR)分別為(108.4±2.8)mmHg、(68.8±3.1)mmHg和(64.8±3.5)次/min, 其氧飽和度為96%;給患者停藥時其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以及心 率 (HR)分 別 為 (108.4±2.8)mmHg、(68.8±3.1)mmHg和(64.8±3.5)次/min, 其氧飽和度為97%;患者在麻醉誘導后心率和血壓與麻醉前比較都降低的比較明顯, 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患者在氣管插管和切皮后其自身血壓變化并不明顯, 患者在手術(shù)結(jié)束后睜眼時的心率增快比較明顯(P<0.05)。
2.2 術(shù)后蘇醒情況 經(jīng)觀察, 給患者停藥后 9.6 min 患者不但均恢復呼吸, 可以點頭和睜眼, 而且能夠耐受氣管導管,且未發(fā)生嗆咳, 在為其拔除氣管導管后均可回答問題, 且在手術(shù)之后并沒有發(fā)現(xiàn)呼吸再抑制的現(xiàn)象。
高齡患者的儲備能力和代償能力以及應激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相應減退, 其手術(shù)期的各種傷害性刺激都有引起嚴重并發(fā)癥的可能。且老年人對藥物敏感, 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 應減少瑞芬太尼的使用劑量, 這是因為隨著他們的肝血流量降低瑞芬太尼的清除率也會有所降低。對于高齡的高血壓患者應當延長其注入時間, 因為在心臟手術(shù)中,不同濃度的瑞芬太尼對血流動力學的異常波動都有減輕的作用[1]。由于喉鏡和氣管導管對咽喉以及氣管內(nèi)感受器有刺激作用, 所以才會引起交感腎上腺素系統(tǒng)活動亢進, 大量兒茶酚胺釋放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和拔管都能使心率增快和血壓升高。對患者進行誘導有利于預防在對患者進行插管時的心率增快和嚴重高血壓, 這是因為在對患者進行誘導后患者的心率和血壓會有所下降并且在對患者進行切皮工作時基本上可以恢復到基礎(chǔ)值水平??偠灾? 瑞芬太尼、異丙酚和維庫溴銨靜脈復合麻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 是適合治療高齡患者的方法, 其在手術(shù)之后復蘇時間很短而且完全蘇醒,這就使圍術(shù)期安全性大大增加。所以, 瑞芬太尼、異丙酚和維庫溴銨靜脈復合麻醉的麻醉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張煜.探究異丙酚瑞芬太尼在高齡患者麻醉中的應用.吉林醫(yī)學, 2010 (15):2196-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