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華 胡漢華 葛清萌 丁云
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的臨床體會
戴少華 胡漢華 葛清萌 丁云
目的討論腹腔鏡下切口疝修補術(LVH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5例LVHR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55~97 min,平均76 min,出血量少,術后腹壁血清腫3例,補片區(qū)疼痛4例,無傷口、補片感染、無腸梗阻等并發(fā)癥。隨訪3~25月,無病例復發(fā)。結論LVHR是一種安全有效、復發(fā)率低、術后恢復快的治療方式。
切口疝;腹腔鏡;修補術
1.1一般資料 本組3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齡37~68歲,平均47.4歲。其中結、直腸癌手術15例,胃癌手術7例,婦科、產科手術8例,闌尾手術5例。伴發(fā)糖尿病者5例,肥胖者13例。切口疝環(huán)的直徑約3.7~12 cm,平均6.7 cm。按照中華醫(yī)學會的分類標準[3],其中小切口疝(疝環(huán)最大距離<3 cm)3例,中切口疝(疝環(huán)最大距離3~5 cm)18例,大切口疝12例(疝環(huán)最大距離3~10 cm),巨大切口疝2例(疝環(huán)最大距離>10 cm)。
1.2修補材料 補片是由單絲聚丙烯和e-PTFE聚四氟乙烯構成的復合補片;e-PTFE交疊裙邊,防止補片邊緣與組織粘連;獨有記憶彈力環(huán)設計,保證補片在腹腔內自動展平,降低復發(fā)率;獨有插袋結構,方便開放術中用釘槍固定補片。
1.3術前準備 術前了解患者既往史特別是手術史、完善B超,CT等檢查,同時對伴發(fā)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壓等疾病者,行全身系統(tǒng)治療。術前禁煙、酒,并進行呼吸練習。
1.4手術方法 本組35例均行LVHR(腹腔內補片置入術IPOM)。全身麻醉,3孔操作法。首先探查腹腔,對于粘連嚴重者,不強行腹腔鏡手術。定位疝囊,分離周圍的粘連帶,暴露疝環(huán),回納疝內容物,充分游離疝環(huán)周圍3~5 cm。測量疝環(huán)缺損大小,選擇合適的補片。在補片與腹壁相應投影做好標記,將補片送入腹腔。將補片防粘連面朝向腹腔,根據先前的標記定位固定補片。再用疝釘固定補片,先固定內環(huán),固定在疝環(huán)處,再外環(huán)固定于補片邊緣,間距約1 cm。關腹,不放置引流管,術畢。
1.5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菌素2~3 d,切口疝處腹帶加壓固定包扎。術后嚴格觀察患者切口有無紅腫、疼痛、腹脹等不適。
本組手術均在腔鏡下順利完成。平均手術時間76 min,術后臥床1~3 d,1~2 d通氣。術后3例復查B超示腹壁血清腫,局部壓迫后自行吸收。另4例訴補片區(qū)疼痛,無傷口、補片感染、無腸梗阻等并發(fā)癥。隨訪3~25月,無病例復發(fā)。
腹壁切口疝多發(fā)于切口感染者,一期愈合的切口出現(xiàn)切口疝的幾率<1%,而對于切口感染者則達10%[4]。切口疝好發(fā)的切口類型是前腹壁縱行切口,而對于多次腹部手術者,腹壁受損較嚴重,切口疝的發(fā)生率大大提高。糖尿病、肥胖、營養(yǎng)不足、高腹壓者、年老體質弱者等均是切口疝的高危因素。
切口疝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主要有兩種,即經腹腹膜前修補術(TAPP)和腹腔內補片修補術(IPOM)。TAPP是把補片置入于腹膜前間隙,其缺點在于只能修補中小切口疝,但其使用普通的補片,整體治療費用較低。IPOM是把補片放置入腹腔內,其缺點在于必需使用防粘連復合補片,價格較高,其安全性及復發(fā)率相對較低,所以IPOM是LVHR的主要方式。
LVHR的適應證相對較廣,適用于大部分的腹壁缺損,一般缺損<20 cm且能耐受腹腔鏡手術者均可。LVHR絕對禁忌證是腹腔內粘連嚴重及無法耐受手術者。
本組病例均行IPOM術,術中難點在于尋找和分離疝囊及周圍的粘連帶,分離過程中應注意對腸管的保護,以防腸道損傷或由于電燒導致的遲發(fā)型腸損傷。術后有3例發(fā)生腹壁血清腫,考慮是術中粘連嚴重致分離創(chuàng)面較大、滲血較多等原因。
術中分離疝環(huán)時注意至少要分離至疝環(huán)邊緣周圍3~5 cm。術中在腹腔鏡下觀察結合腹壁外定位的方式來測量補片的大小,要求補片大小要超過疝環(huán)邊緣5 cm。
對于補片的固定,目前有兩種方法,一是腹壁吊線固定,二是疝釘固定。本組病例均采用疝釘固定,除有4例患者感覺補片區(qū)疼痛外,其余均無明顯異物感。補片區(qū)疼痛考慮是補片固定張力引起的。但疝釘的使用也存在爭議,較多報道疝釘間距為1.5~2.0 cm,以防補片與腹壁間存在間隙,避免腸管或網膜夾入間隙而導致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5]。
切口疝患者術后使用腹帶加壓固定3~6月,同時避免劇烈活動、重體力勞動及可能增加腹內壓的活動,以防切口疝復發(fā)。本組病例術后回訪3~25月,無病例復發(fā)。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切口疝修補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手術方式。
[1] 姚琪遠, 陳浩, 丁銳, 等. 腹腔鏡下切口疝補片修補術的臨床應用.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 26(11):438-440.
[2] Meredith M. 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and incisional hernias. Am Surg, 2011, 77:389-400.
[3] 李基業(yè), 馬頌章. 腹壁切口疝手術治療方案. 腹部外科,2004, 17(1): 64.
[4] 陳建民,張雷,賀志寬,等.腹壁切口疝病因及手術治療探討.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1, 38(9):580-581.
[5] 臧潞,李健文,毛志海,等. 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與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臨床應用對照分析.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25(10):611-613.
430200 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切口疝是腹部手術后較多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2%~11%[1]。保守治療無法治愈,只能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是將疝囊直接縫合,但復發(fā)率高,約30%~50%,根本原因是張力性修補[2]。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飛速發(fā)張,LVHR已逐漸得到推廣認可。武漢市江夏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2010年7月至2012年11月采用LVHR 35例,現(xiàn)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