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康復醫(yī)療·
孤獨癥患兒父母心理狀況及健康教育的進展
方芳
綜述孤獨癥兒童父母的心理問題, 父母的負性心理特征影響到患兒康復的效果, 了解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 給予健康教育, 有利于孤獨癥兒童的康復。
孤獨癥;心理健康;患兒康復
孤獨癥(Autism)是一種以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和行為異常為特征的嚴重的廣泛性發(fā)育障礙性疾病, 其矯治、康復、重歸社會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1]。據推算, 我國孤獨癥患兒已達100多萬[2]。由于孤獨癥至今尚無有效療法,作為患兒的主要照護者, 其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其對患兒的影響已成為孤獨癥兒童康復的重要因素。為對臨床孤獨癥患兒的康復治療有所啟示, 本文特對該領域研究綜述如下。
1.1 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況 國內相關研究多采用定量調查的形式, 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個性量表問卷或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等為測評工具, 對比孤獨癥兒童父母與正常兒童父母的量表得分。其中以癥狀自評量表最常用, 可較全面了解受測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查顯示, 孤獨癥患兒家長心理上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敵對等, 具有內向、神經質傾向。心理反應依次為緊張和焦慮(92.7%), 急于求成和期望過高(86.6%), 壓抑沉悶和缺乏信心(76.7%), 過于依賴和過分順從(57.2%)。孤獨癥兒童父母的SCL-90總分高于正常對照組, 父親在強迫癥狀、抑郁、焦慮、偏執(zhí)等, 母親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性、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睡眠、飲食等的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3,4]。孤獨癥父母背負的巨大精神壓力常常影響自身的健康,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日后發(fā)生焦慮癥、抑郁癥的比率高。
1.2 關注母親的心理狀況 國內外的調查均顯示, 孤獨癥患兒母親的抑郁因子分值高于父親。而且, 母親參與患兒治療項目越多, 則個人壓力越大, 心理狀況越差[5]。多數情況下, 是母親參與和陪護患兒的治療過程。母親的心理壓力水平越高, 對治療的干涉性就越強, 影響了患兒的康復。因此,必須關注孤獨癥患兒母親的心理狀況。
孤僻、刻板、退縮、焦慮等負性心理特征, 造成夫妻關系危機、罹患身心疾病、親子互動失調和養(yǎng)育失當、家庭出現社會隔離等, 不僅影響自身的身心健康, 更直接關系到孤獨癥兒童的治療效果。因此, 必須對孤獨癥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況予以適當干預。目前, 孤獨癥的治療尚無有效手段。孤獨癥康復的效果在于功能訓練、情感啟發(fā)的生活化和持續(xù)化。因此, 父母的心理狀況是決定孤獨癥康復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弱化負性心理特征直接關系到患兒的康復效果。
在患兒康復項目中開展對患兒父母心理的健康教育, 減輕患兒父母的心理壓力, 減弱負性心理損害等, 將有利于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應當教育患兒父母, 過高的心理壓力有害于自己, 也過多的干涉了患兒的康復治療。在照護患兒過程中父母應重視自我, 患兒父母要學會給自己空間, 不要一味的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給孩子, 不能放棄自我和脫離社會。擁有堅強樂觀的生活, 有利于家庭的穩(wěn)固, 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和治療。
治療孤獨癥是漫長、艱辛的過程, 父母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心理狀況對患兒的康復有直接影響。因此, 醫(yī)護人員在對患兒的治療過程中, 必須及時了解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 并給予針對性、個體化干預, 以強化家長正性心理特征、弱化其負性心理特征, 這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1] 任路忠.兒童孤獨癥研究進展.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5, 13(5):473-474.
[2] 劉靖, 楊曉玲, 賈美香, 等.2004年北京市2~6歲兒童廣泛性發(fā)育障礙的現況調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7, 21(5):290-293.
[3] 冀永娟, 賀莉娜, 吳媛, 等.孤獨癥兒童臨床問題與父母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1, 19(12): 1133-1136.
[4] 陳妙盈, 鄒園園, 王伯蘭.兒童孤獨癥家長心理反應的調查及對策.現代臨床護理, 2008, 7(10):8-10.
[5] 熊妮娜, 季成葉, 薄宏莉, 等.孤獨癥兒童臨床癥狀及母親心理狀況的應用行為分析干預效果.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0, 25(10):970-973.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康復一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