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鍵林 陳 琪 林 浩
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內科,廣東汕頭 515000
隨著胃鏡急診檢查的普及和鏡下介入治療的廣泛開展,大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能夠及時得到明確,對急性活動性出血的鏡下治療顯得非常重要。目前胃鏡下對活動性出血治療方法較多,現(xiàn)就我科自2011年8月~2013年3月共對62例恒徑動脈活動性出血患者應用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局部注射止血以及聯(lián)合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局部注射止血對出血動脈進行止血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62例患者行急診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在上消化道不同位置恒徑(畸形)血管活動性出血,所有病例嚴格按照國外醫(yī)學鏡下診斷標準[2]篩選入組,其鏡下所見均為局限性血管隆起,周邊潰瘍/糜爛,病灶范圍約0.3~1.2cm大小不等。其中男39例,占63%,女23例,占37%。年齡15~65歲,平均(40.1±0.4)歲,不宜選取年齡較大病例,常合并心肺疾病,鏡下治療風險較大。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62例患者隨機分為局部注射止血組10例,局部注射組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組26例,聯(lián)合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局部注射止血組36例進行鏡下治療。
來源于黏膜微小糜爛或淺表性潰瘍或正常黏膜的動脈噴射性出血;在微小黏膜缺損或正常黏膜中見裸露的血管,伴或不伴活動性出血;在微小黏膜缺損或正常黏膜中可見新鮮的點狀血凝塊附著。
食管下段+賁門22例,胃竇8例,胃底9例,胃體9例,胃角5例,十二指腸球部7例,球后潰瘍2例,所有病例均在出血24h內得到急診胃鏡檢查,確診并觀察均存在病灶活動性出血表現(xiàn)。
其中28例為噴射性出血,34例為滲出性出血。
嚴格掌握胃鏡介入治療絕對禁忌證,常規(guī)檢查止凝血功能、心臟檢查,盡量留置深靜脈管,以便靜脈快速補液或輸血,術前給予咪達唑侖2.5mg 靜脈注射肌松、鎮(zhèn)靜,術間靜脈推注屈他維林40mg以抑制胃蠕動速度。
循腔進鏡至病灶出血部位,用冰鹽水對準病灶沖洗,并吸出沖洗血性液體,反復進行,至病灶直接清晰暴露于視野下,觀察出血部位和出血方式后,根據(jù)當時具體狀況應用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局部注射止血以及聯(lián)合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局部注射止血等三種不同方法進行鏡下止血?,F(xiàn)介紹3種治療方法的步驟如下:(1)局部注射止血:在內鏡直視下經內鏡活檢孔送入內鏡注射針,同時將止血藥物高張鈉-腎上腺素液(HSE)灌注于內鏡注射針管內,必須確認針管內無空氣氣泡,以免引起黏膜下氣腫,距出血血管1~2mm處,輕輕往前推出注射針頭,圍繞出血血管分4~5點注射,每點0.5mL,總量不超過10mL,深度2~3mm,有效為鏡下視野病灶由鮮紅血變?yōu)楹谏?,此時可囑患者盡量減慢呼吸頻率,以利于注射,退出內鏡注射針頭,再次用冰鹽水沖洗未見活動性出血。(2)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止血:調試氬氣刀至正常工作狀態(tài),連接APC導管,確認接地電極板固定于小腿腓腸肌,接通電源,打開氣閥,調節(jié)于輸出功率30~45瓦,流量1.5L/min,經胃鏡活檢孔APC導管伸至距病灶0.5~1.0cm處,并與病灶形成一定角度,然后腳踏電凝開關,APC導管前端噴射出淡藍色光束,對出血灶進行電凝治療,每次治療時間2~3s,可根據(jù)鏡下視野出血部位多次電凝止血,直至視野未見活動性滲血,再次用冰鹽水沖洗未見活動性出血,結束治療,退出胃鏡。(3)上述兩種方法同時進行,根據(jù)當時具體情況選擇,不分先后。
術后禁食48~72 h,適當根據(jù)患者情況予口服止血藥物(如凝血酶、去甲腎上腺素、云南白藥等),72 h后可改為冷流質飲食,常規(guī)予以PPIs、止血藥物、補液,老年患者及合并有梗塞病史患者,需根據(jù)止凝血功能慎用止血藥物,血色素低于60g/L時予以輸血,密切關注患者血壓、心率、體溫等情況,觀察是否再次嘔血和大便情況(包括性狀、量等),復查血色素,各項指標穩(wěn)定為止血有效。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四格表確切概率法及x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2例患者經上述胃鏡下止血治療后,10例應用局部注射止血,5例出現(xiàn)再次嘔少量血、黑便3次,伴血壓下降,心慌、頭暈、肢端濕冷、血紅蛋白下降,再次進鏡鏡下止血,后無再有出血現(xiàn)象。26例應用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止血,未再嘔血;2例當天再解黑便2次,血壓輕度下降,頭暈,加強制酸、止血治療后無再出血。36例應用氬離子束凝固術(氬氣刀APC)+局部注射止血,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7例再有排黑便、心慌現(xiàn)象,5例再次進鏡見傷口滲血,選擇氬離子束凝固術止血,無再出血;2例進境仍見噴射性出血,轉外科手術治療。余者至出院未再出血,見表1。所有患者術后無黏膜下氣腫或穿孔。治療2周后胃鏡復查,大部分病例見出血血管部位表面淺小糜爛灶,均未見血管斷面及黑色血痂覆蓋。
目前,運用不同方法在急診胃鏡下對恒徑動脈出血進行止血治療,具有快捷、方便、創(chuàng)傷性小、費用低等特點,是對恒徑動脈出血的首選有效治療方法,特別是對于出血速度快、量多的患者[2-4]。隨著國家對基層醫(yī)療單位投入增加,給予基層醫(yī)院內鏡設備配備,熟練掌握內鏡操作醫(yī)師人員增多,大多數(shù)得到過??频膬如R技術操作培訓,恒徑動脈出血的內鏡下止血治療技術日趨成熟,加上基層輸血血源相對不足,消化內鏡鏡下介入止血治療為搶救患者生命,減少醫(yī)療費用,緩解血源緊缺、能夠降低再出血率,減少住院時間及輸血量等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我院消化科近幾年開展多項針對消化病介入治療技術,其中包括局部噴灑止血術、局部注射止血術、金屬鈦夾止血術、氬離子束凝固止血術、動脈栓塞止血術等。鏡下局部注射止血治療是以往常用的鏡下止血方法,操作簡單,快捷,不需特殊準備,通過注射針頭直接接觸出血部位邊緣,注射血管收縮藥物,注射后病灶局部黏膜下層壓迫及血管收縮,甚至出現(xiàn)栓塞,從而達到止血目的的一種治療簡、行之便有效方法,但需注意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食管穿孔、食管賁門狹窄、高血壓、心律失常等,故不宜反復注射,應嚴格控制注射藥物的濃度,注射藥物的總量,同時應注意監(jiān)測血壓、心率等[5-6]。氬離子束凝固術止血治療是近年來一種新的技術,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優(yōu)勢在于非接觸性、安全、有效,凝固深度有限,非接觸性電凝固技術,其原理是利用特殊裝置將氬氣離子化,將能量傳遞至組織產生凝固作用[7],一般為0.5~3.0mm,少有穿孔發(fā)生,對金屬支架無破壞作用,可與金屬鈦夾聯(lián)合應用,治療過程中產生煙霧較少,不因燒灼影響視野,易于操作。主要并發(fā)癥有穿孔,發(fā)生率約4%,胃腸脹氣也較常見,少見的有局限肉芽腫性炎性息肉形成[8-9]。預防措施主要有:操作時避免氬離子束導管前端與病灶組織垂直;功率要根據(jù)治療部位而定,避免過大及作用時間過長;凝固止血次數(shù)應視出血病灶及息肉大小而定;治療后應多反復充吸氣。
由于兩種方法存在各自的優(yōu)缺點,為了盡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我們采用了把兩種方法綜合起來治療,經統(tǒng)計分析研究,同時應用兩種方法進行治療優(yōu)于單一應用任一種方法治療,再出血率有明顯減少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無明顯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當然,由于日常臨床內鏡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存在一定高低,對治療效果會有一定差異。我們的經驗是必須有敏銳的警覺意識,早做判斷,充分準備,排除檢查治療禁忌癥,及時急診胃鏡檢查,經我們積極治療,均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1] 李益農,陸星華.消化內鏡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67.
[2] 黃新余.Dieulafoy病臨床研究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4,24(3):140-141
[3] 覃山羽,姜海行,唐國都,等.上消化道非靜脈曲張性出血的內鏡治療[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6,1(1):25-26.
[4] 林輝東.消化性潰瘍出血內鏡下藥物注射止血治療[J].肇慶醫(yī)學,2009,68(3):28-29.
[5] 陳震球,徐曉軍,孔超美,等.內鏡下激光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療效[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19(2):112.
[6] 劉運祥,黃留業(yè).實用消化內鏡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52-53
[7] 呂黃勇,李政文,堯登華.氬氣刀治療消化性潰瘍活動性出血的療效觀察 [J].西南軍醫(yī),2009,13(2):428-429.
[8] 尚瑞蓮,賈愛芹,孫自勤,等.氬離子凝固術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出血94例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7,13(11):1162-1164.
[9] 吳基洲,刁占琳.急診胃鏡止血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中的意義[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6):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