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梅
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后勤保障部航衛(wèi)室,海南???570206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其共存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癥以及腎臟疾病等[1-2],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就是一種由于飲食等引起的高發(fā)病率疾病[3]。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fā)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并且引起多種并發(fā)癥,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病因、機制、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重點,本資料就糖尿病早期并發(fā)癥的研究做一綜述。
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分為背景性視網(wǎng)膜病變、增殖性視網(wǎng)膜病變以及黃斑點水腫。需要控制好糖尿病病情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隨著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已經(jīng)發(fā)展多種治療方案,比如腦垂體手術、激光治療以及玻璃體切割術等多種新型技術[4-5]。任平等在常規(guī)降糖藥的治療基礎上加用400mL的葛根素,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血沉等多項指標與治療前相比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陳忠平等應用治療量的普羅布考治療高血脂非增生型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起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促進了患者的康復。一般糖尿病出現(xiàn)10年以上的患者開始出現(xiàn)眼底病變,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患者則可能更早出現(xiàn)眼底病變,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檢查眼底[6]。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7]。糖尿病腎病具有年齡大、病程長、并發(fā)癥多等特點,早期的診斷、治療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病情恢復具有重要意義[8]。
張國艷等[9]在胰島素降糖、降壓及抗凝等基礎上,給予糖尿病腎病患者每天一次使用20μg的前列地爾注射液和5mg的鹽酸貝那普利片,24h尿蛋白含量明顯降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胰激肽原酶、纈沙坦以及黃葵膠囊等藥物均在臨床上被證實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尿結締組織生長因子,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diabete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DACI)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與血漿基質金屬蛋白酶-9的表達水平呈正相關,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在發(fā)病1d后的血漿MMP-9水平為(305.20±104.81)μg/L,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漿MMP-9水平[10]。臨床上中西醫(yī)結合是治療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有效的方法,呂冰峰等采用丹奧聯(lián)合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性急性腦梗死,總有效率達到了92.5%。
長期糖尿病患者引發(fā)一系列的并發(fā)癥,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近些年來,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發(fā)病率呈日趨上升態(tài)勢[11]。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血糖水平的高低與胃排空的關系十分密切,積極、有效地治療糖尿病,是預防糖尿病性胃輕癱的最佳方法[12]。采用聯(lián)合用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方案一直臨床上的研究重點,劉云濤采用依帕司他聯(lián)合莫沙必利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發(fā)揮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并且減少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同樣,王艷珍等證實莫沙必利與海白膠囊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范宏宇等采用中醫(yī)中藥健脾降濁法,使得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總有效率為90.63%。
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種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腦病以及糖尿病性心臟病等,糖尿病患者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了糖尿病的治療難度,對于這些并發(fā)癥的治療一直以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壓為主要治療方向,但是治療效果并不樂觀[13]。趙保明等應用脂微球前列腺素E 110μg加生理鹽水治療糖尿病足病患者,顯效率為51.32%,總有效率為86.84%。需要針對每個患者各自的并發(fā)癥情況,利用最新醫(yī)學成果,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4]。硒是構成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島β細胞氧化破壞,使其功能正常,促進糖份代謝、降低血糖和尿糖。醫(yī)生通過讓糖尿病患者定量服硒,可以起到保護和恢復胰島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癥狀,降低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紅蛋白水平。
糖尿病并發(fā)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是由糖尿病病變轉變而來,后果相當嚴重。足病、腎病、眼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5]。對糖尿病患者和易感人群進行定期復查血糖和腎功能等,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基礎上,指導患者合理用藥,指導患者使用胰島素,使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2mmol/L以內,但又不能發(fā)生低血糖。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fā)的慢性疾病,要發(fā)揮預防、治療、保健作用,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全方位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控制好血糖在正常的水平值,以此促進患者的盡快恢復。目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采用保守的胰島素,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研究,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形成機制、藥物作用方式一直未停止,尋找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新藥物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1] 周錦烽,劉雄飛,徐昌政,等.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聯(lián)合胰島素泵在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糖尿病燒傷患者中的應用[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2,29(12):2355-2357.
[2] Hanri Afghahi,Mervete Miftaraj,Ann-Marie Svensson,et al.Ongoing treatment with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blocking agents does not predict normoal buminuric renal impairment in a general type 2 diabetes population[J].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13,27(3):229-234.
[3] 趙怡蕊,任樺,賈力莉,等.健脾活血利濕清熱法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和結締組織生長因子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40-41.
[4] 李延飛,陳偉菊,許萬萍,等.并發(fā)癥體驗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檢測依從性影響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8-10.
[5] 黃海,宋成運,杜大勇,等.早期糖尿病性心肌病變患者血糖強化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水平的變化[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26(23):14-16.
[6] M.Torres Lacruz,R.Barrio Castellanos,B.Garc ía Cuartero,et al.Estado actual y recomendaciones sobre la utilización de los sistemas de monitorización continua de glucosa en ni?os y adolescentes con diabetes mellitus tipo 1[J].Anales de Pediatría,2011,75(2):134.e1-134.e6.
[7] 侯婧,于珮.足突細胞特異性過表達金屬硫蛋白可減輕腎小球濾過屏障及腎小球組織結構相關的糖尿病并發(fā)癥[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5(2):128.
[8] 袁加文,趙玉武.血漿MMP-9活性變化與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J].中國神經(jīng)免疫學和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3,20(1):34-36.
[9] J.J. Gagliardino,P. Aschner,S.H. Baik,et al.Patients' edu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are outcomes,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working conditions:Dat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Management Practices Study (IDMPS)[J].Diabetes & Metabolism, 2012,28(3):128-134.
[10] 亞庫甫江阿布多熱依木.持續(xù)皮下胰島素輸注強化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的效果及對并發(fā)癥的影響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15):106-107.
[11] 黃子嬌.早期治療妊娠期糖尿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3, 20(2): 173-174.
[12] 邱曉堂,張永杰.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 2013, 20(4): 74-75.
[13] 裴麗茹.糖尿病并發(fā)腦梗死時控制血糖對預后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3,26(5): 210.
[14] 楊正平.Ⅱ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信息,2013,28(5): 212-213.
[15] 馬桂花.綜合治療干預對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 2013,26(3): 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