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拓
吟誦是“吟詠”和“誦讀”的合稱,指有節(jié)奏地、有音調(diào)地大聲誦讀詩文,是漢語詩文的傳統(tǒng)誦讀方式,代代相傳,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李白就有“吟詩作賦北窗里”這樣的詩句。中國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
吟誦既不同于從國外舶來的朗誦,也不同于樂音。朗誦詩歌是不用考慮古典詩歌內(nèi)在的格律和聲調(diào)的,可根據(jù)自己的意圖拿腔捉調(diào)。也就是說哪怕一首表達哀傷之情的詩歌,我們也可以通過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使之輕盈歡快。樂音就是我們所說的唱歌,以曲為主詞為輔。為了迎合曲調(diào),它弱化了字詞本來的發(fā)音。
吟誦的特點是發(fā)字本音,平常仄短,依字行腔。像唱歌又像誦讀,回歸創(chuàng)作者本來的意圖。在詩詞的教學中加以推廣,反復練習,有利于師生理解名篇佳作的內(nèi)涵,體會古典詩詞獨特的神氣和韻味,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
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古詩詞成為一大難題。古詩詞內(nèi)容比較深奧,字、詞、句不容易讀懂。加之學生文學和歷史知識有限,又缺乏背誦時間,我們離“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目標越來越遠。
生活是學生最鮮活最感親切的課堂。吟誦可以使學生對年代較為久遠的古典詩詞感到親切,使它們能融入到鮮活的生活中去。在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地把古典詩詞的吟誦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實際中來,這樣就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使枯燥的詩詞變得鮮活起來。
如講到實踐和認識的關系,這個抽象的問題要聯(lián)系到哲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吟誦 “春江水暖鴨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講到愁緒,我們可以讓學生吟誦“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如講到春夏秋冬的交替精彩紛呈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吟誦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使學生吟得搖頭晃腦,誦得興趣盎然。
這樣的吟誦課堂拉近了生活和詩詞的距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學生不覺得詩詞是遙遠的、枯燥的,記憶詩詞也就會事半功倍。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音是這項藝術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語音不僅可以傳情達意,而且可以讓人們貼近美,感受美,獲得一種愉悅。
吟誦可以成為課堂上學生獲得美感的一種重要手段。音效的感染不僅有助于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能體會語言的韻味。經(jīng)典詩詞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在反復吟誦中學生可以自行感知。
柏拉圖說:“美是難的”。過去,我們的學生總覺得詩詞雖是經(jīng)典,但離我們久遠,如《離騷》甚至相距幾千年。和白話文相比,生澀難懂。要理解內(nèi)涵,發(fā)掘美感更無從談起。比如我們在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字面上我們的解讀是一名落第的舉子的凄涼?!霸侣洹?、“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可能是落第之后的痛苦惆悵,也可能是對未來的擔憂。美雖美,卻是一種凄美。
這首詩用吟誦的方法輔助,兩聯(lián)都是閉口音-開口音-閉口音。四五個開口音或閉口音的字連在一起,結果吟誦起來就會口型變化少,體現(xiàn)的是一種悠長抒情。由于其中開口度大的字在中部集中出現(xiàn),加上韻字的反復出現(xiàn)(除了押韻的地方外還有兩處,另還有兩個仄聲字是同樣的韻母),使得這首詩讀來不像字面意思那么凄涼,而是意境開闊,所以愁思也就超越了眼前,有感慨人生之意。
又如我們在教授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就可以為學生播放《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歌曲的旋律和吟誦格律基本相同,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很快就能把這首詞記住。而且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種無奈以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種豁達有深層次的認識。最后一句的韻腳是平的,吟誦起來也是悠長的,這種美隨著悠長的聲調(diào)會縈繞在學生的耳邊,最終扎根在學生的心田。
吟誦的方法把音效的渲染引入課堂,使得古詩詞的意境不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課堂是適當?shù)厥褂靡髡b,既可以在學生和創(chuàng)作者之間搭一座橋梁,很好的再現(xiàn)意境,也可以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使他們心馳神往。
雖然選入教材中的古詩詞篇篇是經(jīng)典,流傳至今具有廣泛的認識度,但還是存在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認識不同。究竟是誰離作者的涵義更近一些?誰能夠真正擁抱經(jīng)典呢?
如辛棄疾的《丑奴兒》一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們通過吟誦的方式來分析:這首詞用的是 “尤韻”(iou),這個韻里的字有“秋、游、留、羞、樓、流、悠、求、囚、憂、愁……”,這個韻平聲悠遠深長,入情入心,最適合表達愁緒綿長,揮之不去。作者回顧少年不知什么是愁苦,襯托今天已經(jīng)深深領略愁的滋味,卻沒辦法說出來?!皡s道天涼好個秋”把一腔的愁緒轉到天氣上是何等的壓抑和無奈!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是靠吟誦出來的!作者通過反復吟誦直到滿意才會記錄下來。在詩詞教學中,吟誦可以成為教師的一大助力。運用恰當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詩詞知識,感受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文學素養(yǎng)。師生真正接近經(jīng)典,擁抱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