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茂 林學鋒 余映華
低濃度絲裂霉素聯(lián)合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老年性閉角型青光眼
余家茂 林學鋒 余映華
目的對低濃度絲裂霉素聯(lián)合改良小梁切除術在老年性閉角型青光眼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2例確診為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老年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對其采取如文中所述的治療方法,在手術結束后,進行4~12個月不等的隨訪。結果患者視力未出現(xiàn)大幅波動,眼壓的平均值由術前的(43±11.25)mmHg下降到13.45mmHg的水平,且淺前房問題得到了有效抑制。結論在老年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低濃度絲裂霉素聯(lián)合改良小梁切除術能夠收到很好效果,可以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加以推廣和應用。
低濃度絲裂霉素;改良小梁切除術;老年性閉角型青光眼
在各種致盲眼病中,青光眼是比較常見的一類,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醫(yī)務人員大多采取傳統(tǒng)型小梁切除術,但是通過長期實踐和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做法在術后容易導致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淺前房、早期濾過較強及各類并發(fā)癥,第二個問題是結膜濾過泡瘢痕化,這兩個問題的存在對患者疾病的治愈和臨床治療水平的整體提升都將產(chǎn)生巨大的消極影響。為了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工作的整體水平,我院對72例確診為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老年患者采取低濃度絲裂霉素聯(lián)合改良小梁切除術,最終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2例確診為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老年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4例30眼,女性患者48例56眼,患者年齡在63~78周歲之間,平均年齡68.5周歲。慢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分別為10例16眼和62例70眼,均采用低濃度絲裂霉素聯(lián)合改良小梁切除術的治療方法?;颊叩男g前眼壓在31~56.75mmHg之間,平均值為(43±11.25)mmHg。患者視力方面,手動~指數(shù)、0.02~0.1、0.2~0.4者分別為24眼、46眼、16眼。
1.2 方法在正式進行手術之前,按每日一次的頻率靜脈滴注20%甘露醇,局部點0.25%氯霉素和地塞米松眼藥水。全部手術均在顯微鏡下進行,眼表和球周麻醉分別采用0.5%的鹽酸丙美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具體操作流程為:①以角膜邊緣為基地,作結膜瓣。②作4mm×4mm約1/3~1/4鞏膜厚度的弧形淺層鞏膜瓣,剖入透明角膜內1~1.5mm。③將浸有0.4mg/ml絲裂霉素C的棉片分別放置于鞏膜瓣的上下兩部分3min,取出后使用生理鹽水對鞏膜瓣進行沖洗。④作一厚度為1/3鞏膜厚度的3mm× 3mm中層膜瓣,前界進入角膜透明區(qū)內0.5mm,并將其切除。⑤在小梁處作方形板層,切開2mm× 1.5mm,由右側開始切透到前房,此時虹膜會于切透處略微膨出,使用Vamas剪在膨出虹膜剪出一個小孔緩慢放出房水,隨后由板層切開處將小梁組織切除。⑥將對應的虹膜根部組織切除,再使用虹膜恢復器恢復圓形瞳孔。⑦使用10~0尼龍線對虹膜瓣進行2~3針的調節(jié)縫合,對球結膜則進行連續(xù)縫合。⑧手術時于球結膜下注射2萬U慶大霉素和2mg地塞米松,并使用典必殊每日點眼3~4次。
在手術結束后,按每日兩次的頻率靜脈推注320萬U青霉素,按每日一次的頻率靜脈推注10mg地塞米松,以便對組織增生和炎性反應進行控制。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手術前后,都要避免進行匹羅卡品的使用。手術結束一周內,每日對術眼進行包括視力、眼壓、前房、濾過泡、并發(fā)癥等在內的檢查,0.5a內檢查頻率改為每月,0.5a后在第三個月進行檢查。前房鏡的檢查于手術結束兩周后進行,隨訪期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為4~12個月不等。
手術結束后,視力不變、提高、下降者分別為60眼、16眼和10眼?;颊叱鲈簳r眼壓的平均值為11.75mmHg,隨訪結束后,患者眼壓平均值為13.45mmHg,其中,有10例患者的眼壓在隨訪時發(fā)現(xiàn)超過21mmHg,醫(yī)務人員隨即給予抗青光眼藥物,在隨訪結束前,10例患者眼壓恢復到14~16mmHg的水平。
在手術結束后1d以內,全部患者前房形成,有12眼出現(xiàn)淺前房,約占患者總數(shù)的14%,經(jīng)散瞳、加壓包扎處理后恢復正常。在濾過泡方面,根據(jù)Kronreld分型標準,12眼為I型,56眼為II型,18眼為III型,未出現(xiàn)IV型。
小梁切除術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抗青光眼濾過手術,雖然該方法在短期內降低眼壓的效果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但是術后卻容易出現(xiàn)濾過道過暢或不暢、淺前房等并發(fā)癥,若未能進行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如惡性青光眼、角膜內皮渾濁等一系列嚴重后果。在小梁切除術問世30余年來,醫(yī)務人員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不僅進一步提升了手術成功率,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類并發(fā)癥以及術后瘢痕的形成。
本次研究采取低濃度死霉素聯(lián)合改良小梁切除術方法對72例確診為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表明,該方法有利于抑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瘢痕的形成,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術中采取的鞏膜層間切除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①外層鞏膜瓣得到保留,避免房水進入到結膜下。②可以使房水充滿鞏膜瓣下,削弱了鞏膜組織的再生能力,提高對術后瘢痕形成的抑制能力。③患者視力在手術后不會出現(xiàn)大幅波動,住院周期短,且監(jiān)測與護理工作的難度較小。另外,低濃度絲裂霉素的應用對于保持濾過區(qū)開放、抑制瘢痕的形成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 左俊.高眼壓狀態(tài)下閉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19):2506-2507.
[2] 鄒才林.高眼壓下閉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2,31(13):94-95.
R361
B
1673-5846(2013)02-0425-02
廣東省饒平縣人民醫(yī)院眼科,廣東潮州 5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