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艷花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研究進展
文艷花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病率正逐年攀升,新生兒出生后紅細胞破裂增多,膽紅素生成增加,不能被肝臟及時清除,出現病理性黃疸,嚴重者可并發(fā)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積極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阻斷其進展,防止并發(fā)癥等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多項研究表明圍產因素是發(fā)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重要的原因,治療藥物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本文歸納總結近年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及治療的臨床研究,作出以下綜述。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研究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問題之一,足月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221μmol/L或早產兒超過257μmol/L,且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膽紅素產生增加、排泄減少導致。為全面了解本病,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1 圍產因素馬桂琴等[1]認為圍產因素是引起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主要的原因。王學平[2]研究證明圍產為首位因素,究其原因是剖宮產的增加。楊裕超等[3]總結發(fā)現,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眾多,圍產因素排第一。楊正魯[4]將剖宮產兒與分娩兒相比較,發(fā)現前者發(fā)生本病的概率明顯增高。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圍產因素是目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最主要的原因,如早產兒肝臟功能不成熟,蛋白質合成不足,肝糖原不能有效存儲,導致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減低,影響膽紅素的轉運;宮內缺氧導致造血過盛,膽紅素生成增加;麻醉藥、抗生素、推遲喂養(yǎng)均能使胎兒胎糞排出減少,影響新生兒腸道菌群建立,結合膽紅素不能及時轉化為尿膽原,致腸道重吸收非結合膽紅素增多,加重腸肝循環(huán),加重黃疸。
1.2 感染新生兒免疫功能未完善,極易引起感染,感染可破壞紅細胞膜,產生溶血,促使膽紅素釋放增多,同時感染引起肝細胞破壞,影響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使肝臟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下降,促使非結合膽紅素增多。饒斯清等[5]分析病因發(fā)現,黃疸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是圍產期感染;王玉[6]認為肺部感染最易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崔花淑等[7]也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是由感染引起的;彭興平[8]強調了圍產期保健的重要性,合理的圍產期保健及護理,能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
1.3 其他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原因還有很多,諸如母乳喂養(yǎng)不當、新生兒膽汁淤積等。王玉[6]發(fā)現除了紅細胞增多癥、血型不合溶血,有四分之一高膽紅素血癥不能明確原因。何建勛[9]發(fā)現顱內血腫也是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因素;陳水蘭等[10]發(fā)現一部分患兒發(fā)病是由于母乳性黃疸、先天性膽道閉鎖和新生兒肝炎。
參照《兒科學》第7版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新生兒出生后24h內出現黃疸;足月兒血清膽紅素大于221μmol/L、早產兒大于257μmol/L,或每日上升大于85μmol/L;足月兒黃疸持續(xù)時間大于2周,早產兒大于4周;黃疸退而復現;血清結合膽紅素大于34μmol/L。具備上述任何一項者均可診斷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3.1 撫觸療法撫觸作為一種手法,其作用首先在于加快新生兒黃疸的消退速度,一方面通過皮膚興奮患兒的迷走神經,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哺乳次數和哺乳量,使患兒食欲增強,促進胎糞排出,減少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另一方面進奶量增加,蛋白質等營養(yǎng)成分合成增多,使結合膽紅素的血清白蛋白生成增多,加快膽紅素的排泄速度。其次撫觸可以對胎兒進行免疫調節(jié),平衡患兒兒茶酚胺、腎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疾病。再者撫觸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促進腦結構和功能代償,加速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的發(fā)育,以修復高膽紅素血癥對新生兒中樞神經造成的損害,羅素玲等[11]通過觀察兩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發(fā)現撫觸不僅能增加新生兒的進奶量及體重,使胎糞初排及轉黃時間提前,而且能增強機體免疫力,研究發(fā)現撫觸后患兒情緒安靜,睡眠時間延長。
3.2 藍光照射使用藍光照射皮膚,膽紅素吸收藍光后形成膽紅素異構體,經二便排出,降低了血清膽紅素。光療的常見不良反應有發(fā)熱、腹瀉、嘔吐、腹脹、皮疹、溶血等。在光療的過程中容易因環(huán)境溫度的升高而引起發(fā)熱,故應監(jiān)測體溫,補充液體,避免藍光直接照射雙眼及會陰,以免引起損傷;同時監(jiān)測膽紅素水平很重要,能使醫(yī)療工作者及時了解治療效果及熟悉病情變化,有利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毛愛萍[12]采用間歇及直接藍光照射兩種方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現前者治療效果較后者良好,且不良反應少。而張春根[13]則研究發(fā)現兩者照射療效無明顯差別,在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3.3 換血療法患兒具備以下標準時可使用換血療法:血清膽紅素>342μmol/L;經光療4~6h后,血清膽紅素仍上升>8.5μmol/(L?h);早產兒達到早產兒“換血”標準;產前明確新生兒溶血病,臍帶血血紅蛋白<120g/L;尚有膽紅素腦病警告期表現者;有早期膽紅素腦病癥狀。近年來換血療法多采用周圍動靜脈雙管同步換血法,此方法簡單易行、創(chuàng)傷小,靜脈作為輸入途徑多選擇股靜脈、腋靜脈等,首選股動脈、腋動脈作為動脈輸出途徑。有研究表明,同步換血法能快速有效降低黃疸,但并不適合重度患兒,值得注意的是,若使用庫存超過3天的血液,可能引起高鉀血癥,故換血時應采用新鮮血液。
3.4 藥物治療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基礎藥物有肝酶誘導劑、靜脈丙種球蛋白等,辛玥等[14]發(fā)現延緩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進程需早期使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使溶血阻斷,減少不良反應。邱學蘭等[15]將復方甘草酸苷與苦黃注射液對比使用,發(fā)現前者能降低非結合膽紅素,效果顯著,且費用低。韋桂寧[16]在退黃基礎上對加用雙歧桿菌,觀察發(fā)現加用雙歧桿菌組患兒黃疸消退速度比未加組快,不論大小便量還是精神狀況均比未加組好。劉紅等[17]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輔助使用思連康、思密達、茵梔黃顆粒,結果顯示在使用這三種藥物之后,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較快,不僅縮短了治療時間,而且提高了治療有效率。王滿等[18]在撫觸、游泳的基礎上聯合使用胎毒清,發(fā)現可較快促使患兒排出黃便,說明其有效降低了患兒膽紅素水平。邱學蘭等[19]使用胎黃液進行結腸點滴,發(fā)現其能使膽紅素加速排泄,從而降低了血清膽紅素水平。吳曙粵等[20]采用中藥外洗液不僅能降低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膽紅素水平,而且對健康新生兒能起到預防作用。陳永紅等[21]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使用退黃洗劑進行輔助治療,同時合并早期護理干預,有效降低了患兒的光療時間,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除了圍產、感染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有待通過細心觀察及臨床研究進一步揭發(fā),運用各種手段以及先進儀器檢測,及早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重點,一旦發(fā)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需聯合藥物、儀器、手法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及并發(fā)癥,避免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人們正在逐步認識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正在對該疾病進行不斷探索,為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不懈努力著。
[1] 馬桂琴,沈惠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67例圍產因素的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1):77.
[2] 王學平.12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6):186-187.
[3] 楊裕超,爨米榮.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06(15):127-128.
[4] 楊正魯.剖宮產致新生兒早期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6):44-45.
[5] 饒斯清,何政賢,徐群芳,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4,12(1):98-99,103.
[6] 王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0例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 (18):3949-3949.
[7] 崔花淑,樸愛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360例病因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9):85-86.
[8] 彭興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及早期干預對策[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07(28):106-107.
[9] 何建勛.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36例病因及診治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11):182-183.
[10] 陳水蘭,邱林軍,龔彩連.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病危險因素及防治[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48(32):151-152.
[11] 羅素玲,于海艷,劉靜.撫觸在新生兒護理中的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30(12):164-165.
[12] 毛愛萍.新生兒黃疸的藍光治療臨床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2, 33(15):3182-3183.
[13] 張春根.間歇藍光照射和持續(xù)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的療效比較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24).
[14] 辛玥,王靜,穆青.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早期應用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研究[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18(3):346-348.
[15] 邱學蘭,孫秀英,馮集蘊,等.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研究[J].傳染病信息,2007,20(2):118-119.
[16] 韋桂寧.雙歧桿菌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7):84-86.
[17] 劉紅,胡檢生.思連康、思密達聯合茵梔黃顆粒佐治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8):996-997.
[18] 王滿,李碩,秦輝,等.胎毒清、早期游泳加撫觸減輕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2,34(14):2239-2239.
[19] 邱學蘭,楊慶玲,孫秀英,等.胎黃液結腸點滴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28(10):931-933.
[20] 吳曙粵,王艷寧,高桂娥,等.新生兒退黃中藥外洗液的臨床開發(fā)研究[J].廣西醫(yī)學,2009,31(12):1755-1759.
[21] 陳永紅,童建明.退黃洗劑聯合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7):16-17.
R722.17
A
1673-5846(2013)02-0360-03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人民醫(yī)院,廣西桂林 5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