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中睿(山東大學第二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33)
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肺間質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無明確的定論,預后情況價差,晚近發(fā)病率均呈逐年升高趨勢,由此,臨床醫(yī)師對其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預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觀察分析Ⅲ型前膠原(PCⅢ)和層粘連蛋白(LN)和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以期為臨床篩選IPF、觀察期病情變化,為其診斷和治療以及預后判斷提供最新的參考資料或者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擇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間收治的32例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9例,女13例,年齡42~78歲,平均(57.2±12.3)歲。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IPF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相關的診斷標準確診為IPF[2]。選擇我院體檢健康者32例為對照,男20例,女12例,年齡41~76歲,平均(58.5±11.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檢測方法
1.2.1 標本采集:患者均在清晨未進食空腹抽取4 ml外周血,將其靜置1 h,經過離心后取其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在測定時凍融。
1.2.2 檢測方法:PCⅢ和LN均采用放射免疫平衡法進行測定,均使用上海海軍醫(yī)學研究所提供的試劑盒。在檢測過程中嚴格按照說明書上步驟進行,避免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1.3 CRP評分標準:本研究采用臨床—影像—生理(CRP)評分,根據(jù)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HRCT檢查纖維化和磨玻璃樣變范圍、FEV1、VC、TLC、DLCO/CA、P(A-a)O2進行綜合評分,給出最后的評分綜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3.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CRP評分和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呈正相關(r=0.920,r=0.924,P<0.05),提示隨著患者CRP評分升高,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也隨之升高,說明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和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
IPF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彌漫性肺纖維化、呼吸困難、肺功能損傷等為典型特征的臨床綜合征。本病在初期不易察覺,發(fā)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患者預后不佳。臨床采用CRP評分標準是根據(jù)患者咳嗽和呼吸困難的嚴重程度,HRCT檢查纖維化和磨玻璃樣變范圍、FEV1、VC、TLC、DLCO/CA、P(A-a)O2進行綜合評分,明確的反映患者病情的嚴重度[3]。
表1 兩組患者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對比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對比分析(±s)
PCⅢ和LN是細胞外基質重要組成成分,已經被視為臨床判斷肺纖維化程度以及預后情況的重要依據(jù)。肺纖維化主要是由于肺成纖維細胞復制增殖,以膠原為主的細胞外基質堆積過多引起。IPF患者肺泡上皮細胞、炎性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細胞膜受到脂質過氧化損傷引發(fā)肺成纖維細胞的異常增殖,肺基質中膠原沉積過多[4]。本研究對能反映患者病情嚴重度的相關臨床血清指標PCⅢ和LN進行相關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CRP評分和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呈正相關,提示隨著患者CRP評分升高,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也隨之升高,說明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和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由此,臨床上除了采用CRP評分外,對患者血清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的測定也有助于對該疾病的診治以及判斷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CRP評分顯著升高,Ⅲ型前膠原和層粘連蛋白水平也呈明顯增高趨勢,可以作為臨床評價肺間質病變活動性的無創(chuàng)性重要指標。
[1] 李亞維.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5):491.
[2] 孔 勤,陳民利.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2,22(8):74.
[3] 李愛敏,袁雅冬.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CRP評分與血清MDA、PCⅢ和LN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1,40(35):3587.
[4] 李愛敏,袁雅冬.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血清MDA水平與PCⅢ和LN的相關性[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1,32(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