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華 王欣媛
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立前后,鄧中夏①1920年秋,鄧中夏,原名鄧康,從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yè)后始改名鄧中夏。為了行文的統(tǒng)一,全文統(tǒng)一使用鄧中夏。參與創(chuàng)辦了北大國民社、北大平民教育團及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等社團組織和《國民》、《少年世界》等刊物,發(fā)表了多篇時政論文。隨著形勢發(fā)展及其自身認識的變化,鄧中夏等共產(chǎn)主義者走上北京街頭,發(fā)表時政講演,是其從事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之后和國民革命時期,這兩種政治形式仍是當時共產(chǎn)主義者從事革命活動的主要形式。鄧中夏從事政治活動的空間變化,在當時的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他同期的早期共產(chǎn)主義代表者,大多兼具其中兩者或三者。
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1917年以后出現(xiàn)了不少青年學生團體及其創(chuàng)辦的刊物,鄧中夏參與創(chuàng)辦的覺悟社、少年中國學會和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既是青年團體,又成為了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前身。他們辦雜志,發(fā)表文章,主要影響面在學校。
1918年秋,鄧中夏與許德珩等人聯(lián)絡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愛國學生組織了全國性愛國學生團體——學生救國會,并被推為領導人之一②許德珩:《回憶五四時期的鄧中夏》,《光明日報》,1959年4月17日。。10月20日,他積極協(xié)助李大釗將學生救國會改組為國民社,李大釗應邀擔任該社顧問。國民社有文字可考的社員共189名①劉永明:《國民黨人與五四運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頁。成員身份復雜。關于這個團體的政治導向性,從其宗旨看,是為“增進國民人格,灌輸國民常識,研究學問,提倡國貨”。顯然,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是其主要的政治傾向。不久,國民社正式創(chuàng)辦《國民》雜志月刊,邀鄧中夏、黃日葵等任編輯。北大校長蔡元培為該雜志撰寫序文,稱其內(nèi)容要做到三要:“一曰正確”,“二曰純潔”,“三曰博大”。②《國民》雜志,第1卷第1期。據(jù)許德珩回憶:“這個刊物的目的是宣傳愛國、反帝、反軍閥、反賣國賊,不談文學革命?!雹墼S德珩:《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人民日報》1979年5月5日第3版。顯然,“不談文學革命”是其突出特點。從2月至4月,鄧中夏在《國民》雜志上發(fā)表多篇署名大壑的文章,如《歐洲和議吾國委員之派遣》、《國防軍之成立》、《內(nèi)閣問題》、《和平問題》、《國防軍與日本》、《中日新交涉》6篇時事述評和《和平會議之經(jīng)過》、《鐵路統(tǒng)一問題》兩篇文章,內(nèi)容均涉及反帝、愛國、反軍閥、反賣國賊等多項內(nèi)容。
鄧中夏參與創(chuàng)辦的第二個團體——少年中國學會于1919年7月成立,鄧中夏當選庶務股主任,并擔任該會評議員,同年12月全面負責學會領導工作。他還介紹毛澤東、惲代英等相繼加入該會。少年中國學會先后創(chuàng)辦了《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兩個雜志,“《少年中國》注重理論研究,《少年世界》注重實際調(diào)查和應用科學?!雹苤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上冊),三聯(lián)書店1978年版,第270頁。隨著馬克思主義宣傳內(nèi)容的擴大,鄧中夏開始注意用科學主義指導學會工作。1920年2月19日,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召開會議,鄧中夏就提出“討論學會采取何種主義”的問題。6月在少年中國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再次提出“討論學會應否采用某種主義”的問題。7月,主持少年中國學會在南京召開的第二次年會,中心議題是“宗旨主義問題及政治生活問題”,⑤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一冊)》,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354—358頁。并在會上發(fā)言,堅決主張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學會共同的“主義”。⑥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一冊)》,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356頁。
鄧中夏參與創(chuàng)辦的另一個重要團體是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鄧中夏和高君宇等19名北大學生秘密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我國最早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之一⑦李新:《研究李大釗學習李大釗——在首都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九十周年大會上報告》,《光明日報》1979年10月31。。同年11月,鄧中夏與羅章龍、黃日葵等公開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采用各種方式積極開展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發(fā)展組織活動,并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刊登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啟事⑧《北京大學日刊》,1922年2月2日。?!把芯繒?guī)定每星期六晚舉行一次討論會,每月舉行一次演講會?!捎诳陀^形勢的推動,由于李大釗、鄧中夏等同志的努力,‘五四’運動前后,在北大學習、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已經(jīng)不是分散的、秘密的行動了。馬克思主義成為一股強勁的思想激流?!雹嶂芘嘣?《蔡元培與北京大學》,《人民日報》1980年03年5日第4版。鄧中夏還和其他會員自籌資金,籌辦了一個附屬該會的圖書館——“亢慕尼齋”,有“共產(chǎn)主義小組”之義。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有組織有計劃地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團體[10]張云、于穎慧:《王仲一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頁。。
在進行反帝愛國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中,《國民》、《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很多五四運動的直接參加者都是《國民》雜志社的社員,他們親身感受到“人民大眾特別是工人階級的偉大的政治威力,開始談到工農(nóng)大眾的力量?!盵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上冊),三聯(lián)書店1978年版,第71頁。這說明很多知識分子已經(jīng)開始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思想上有了提高?!秶瘛贰霸?jīng)暫時把不同階級立場和不同覺悟程度的青年知識分子團結(jié)在反帝愛國的旗幟之下,在準備和發(fā)動五四運動上起了積極的作用?!盵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上冊),三聯(lián)書店1978年版,第74頁?!渡倌晔澜纭分匾晫嶋H調(diào)查研究,特別要求要注意調(diào)查知曉華工的消息,開展工廠調(diào)查,體會農(nóng)村生活。這使得社員了解了社會,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李大釗在《少年中國》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反映了他逐漸從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到完全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所遺留的痕跡。1921年,在少年中國學會內(nèi)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思想的分化越來越明顯,如此,目標同一的集體政治活動在媒體中就無法繼續(xù)發(fā)揮強大的作用,只能轉(zhuǎn)向其他地方。為了進一步向廣大民眾宣傳馬克思主義,鄧中夏將政治活動轉(zhuǎn)向街頭——這個人民群眾每天生活的地方。
鄧中夏通過創(chuàng)立平民教育講演團,深入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講演團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走上街頭,發(fā)表講演。鄧中夏和廖書倉為講演團總務干事,負責主持該團工作①《召開成立大會通告》,《北京大學日刊》(1919年3月22日);《平民教育講演團紀事》,《北京大學日刊》(1919年3月26、27日);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二冊)》,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137頁;許德珩:《五四前的北大》,《五四運動回憶錄》,記為“3月26日”。。這一團體的創(chuàng)辦是受20年代初平民教育運動的影響所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一些進步知識分子深刻感受到:不掃除文盲,即不能開發(fā)民智,不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也就難以振興中華。于是,先由李大釗、蔡元培等倡議平民教育,繼由鄧中夏為首發(fā)起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開展工農(nóng)教育。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歷史地位②胡國樞:《中國近代兩次掃除文盲的啟示——迎接國際掃除文盲年兼論陶行知的辦學精神》,《人民日報》1990年4月16日第6版。??梢姡v演團是想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其成員大部分是國民雜志社和新潮社的成員,可以看出這幾個學社的連貫性。此團體一直堅持到1925年,會員發(fā)展到六七十人。
講演團成立后,計劃每星期日的下午上街舉行定期講演。節(jié)假日或發(fā)生事件后,另有臨時增加的不定期講演③劉永明:《國民黨人與五四運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頁。。1919年4月鄧中夏先后做了題為《家庭制度》、《現(xiàn)在皇帝倒霉了》④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二冊)》,三聯(lián)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144頁。、《為什么要讀書?》的演講⑤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二冊)》,三聯(lián)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頁。,“聽講者踴躍”。期間的4月8日,鄧中夏帶領講演團一個組到長辛店對鐵路工人進行演講,因其“講得深入淺出,會打比方,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非常形象化,富有感染力”⑥楊東蓀:《回憶鄧中夏》,《光明日報》1959年5月9日。,反響熱烈。那之后,鄧中夏及其領導的講演團成員經(jīng)常深入工人群體開展工作,與工人階級結(jié)成了深厚的友誼。
五四運動期間,鄧中夏領導的平民講演團十分活躍,發(fā)揮了積極的宣傳功能。5月5日,北京各大專院校學生全部罷課,抗議北京政府逮捕愛國學生,鄧中夏領導北大平民請愿團奔赴全城各處,發(fā)表演說。5月13日,他作了題為《我們?yōu)槭裁匆獊碇v演——謀大學教育之普及》的演講⑦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二冊)》,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185頁。。5月16日,作了題為《互助》的演講⑧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二冊)》,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177頁。。5月18日,作了題為《青島交涉失敗史》的演講⑨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一冊)》,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150頁。。6月,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鼓勵團員利用暑期在家鄉(xiāng)舉辦演講會。6月3日,由于北京政府繼續(xù)壓迫愛國學生,并為賣國賊辯護,鄧中夏等恢復了街頭講演,并增加各校講演團上街演講的人數(shù)。北京學生走上街頭示威講演時,北京當局又逮捕學生近千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全國工人階級投入斗爭,迫使北京政府釋放全部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曹、章、陸;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勝利。據(jù)《五四愛國運動》指出:該團自鄧中夏等人發(fā)起建立后,兩年多來,“頗著成效。轟動一時之‘五四’、‘六三’運動,本團團員曾盡力奔走呼號,竭力宣傳,頗有以促進社會之自覺,而引起同情。”[10]張允侯等:《五四愛國運動(第一冊)》,三聯(lián)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頁。
由此可見,鄧中夏通過講演團開展的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內(nèi)容的街頭演講,為中國革命進步和民智開啟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拔逅囊郧埃囍邢脑?jīng)組織過平民教育講演團,宣傳過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群眾中起過很大的作用”。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頁?!伴_始,他們在城市街頭不定期講演,繼而利用官立講演所定期講演,1920年春假后又開始到通州、豐臺、長辛店等地工廠農(nóng)村講演。講演內(nèi)容,起初主要是民主自治,破除迷信,提倡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反對封建的家族制度等;五四運動興起后,講演內(nèi)容和政治斗爭緊密結(jié)合,進行反日愛國宣傳。鄧中夏長期擔任該團的編輯干事和總務干事,負責實際領導工作。北京大學早期的共產(chǎn)黨人大都是這個講演團的成員”。②參見李義彬:《五四時期的進步社團》,《人民日報》1985年6月28日第5版。
通過講演對民眾開展教育,實現(xiàn)救國,是鄧中夏創(chuàng)辦講演團的主要目的。不可否認,鄧中夏所領導的平民教育演講團在當時的平民教育中是非常活躍的。他們抓住一切機會,進行演講,在演講的過程中擴大了革命的政治影響。首先,平民教育講演團通過對工人進行講演,不僅促進了學術發(fā)展,而且將北京大學的先進知識分子組織起來,集中了政治力量,從而凝聚了政治實力。其次,北大先進知識分子在活動中積極發(fā)揮帶頭作用,團結(jié)全校師生員工,同校外的進步人士建立聯(lián)系,在培養(yǎng)政治隊伍中發(fā)揮了領導作用。最后,在群眾中開展活動需要有基地。平民教育講演團為先進知識分子進行政治宣傳和革命活動開辟了良好的基地。平民演講團的足跡遍布工廠、農(nóng)村、礦山,講演的內(nèi)容涉及反對封建家族制度、民主自治、破除迷信和崇尚科學等,對向廠礦工人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非常有利。在從事平民教育講演團的工作中,鄧中夏逐漸意識到,要想在中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就要把工人階級作為一個重要的宣傳對象,到工人階級集中的地方——廠礦,對工人階級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的結(jié)合。
中國工人階級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生活困苦,對革命的要求非常強烈,而且他們分布集中,廠礦就是其聚集地之一。這樣便有利于開展革命活動,深入宣傳馬克思主義。因此,政治活動空間從街頭轉(zhuǎn)向廠礦車間,與鄧中夏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的進程密切相關。
1920年12月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立后不久,鄧中夏決定赴北京郊區(qū)京漢鐵路北段工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長辛店,以“提倡平民教育”為名創(chuàng)辦一所勞動補習學校③有書記:“(1921年)1月 在長辛店創(chuàng)辦了勞動補習學校,創(chuàng)辦了《勞動者》。”有誤。,這是我黨領導下工人階級自己辦的最早的勞動補習學校,主持人是鄧中夏,配有3個專職教員,李大釗和小組其他成員也來視察和講課,組織工人學習文化與政治?!斑@個學校表面上以補習為名,實際上卻是對鐵路工人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教育的?!雹苤袊鐣茖W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回憶錄》(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頁。鄧中夏白天和同志們給工人子弟上課,晚上給下了班的工人講課,在長辛店工人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⑤帥孟奇、蹇先任:《永不熄滅的明燈——紀念鄧中夏同志》,《人民日報》1980年2月19日第5版。經(jīng)過宣傳教育,工人的階級深情有了顯著提高,并培養(yǎng)了北方鐵路工人運動的第一批骨干。⑥周子信:《北京共產(chǎn)黨小組》,《黨史研究》第1期;《北京共產(chǎn)黨小組》,《人民日報》1980年10月6日第5版。
除了開展知識補習外,鄧中夏還利用五一勞動節(jié)的機會,開展宣傳工作。192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前夕,鄧中夏與史文彬同志為使工人在實際斗爭中看到自己的力量,經(jīng)與幾個教員和工人積極分子研究,決定舉行一次慶祝“五一”節(jié)大會,成立工會,會后游行。這次工人的盛大游行,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的新覺悟,顯示了工人階級團結(jié)戰(zhàn)斗的力量⑦帥孟奇、蹇先任:《永不熄滅的明燈——紀念鄧中夏同志》,《人民日報》1980年2月19日第5版。。鄧中夏等專程趕到長辛店參加紀念大會,并發(fā)表了演講。此次“五一”節(jié)之后,北京有更多的革命知識分子,投身到工人群眾中去,一面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真理,一面改造著自己。這樣就促成了北京共產(chǎn)黨組織的成立?!雹嘀茏有?《黨史研究》第1期;《北京共產(chǎn)黨小組》,《人民日報》1980年10月6日第5版。
而在此次“五一”勞動節(jié)紀念大會中,鄧中夏等發(fā)起成立的長辛店工人俱樂部,則是我國工人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最早建立的工會組織之一。雖然工會成立后因欠缺經(jīng)驗并未切實開展實際上的組織活動,但工人的覺悟確實得到了提高。“雖然這個工會當時還沒有什么完備的組織,可是,這一面紅旗是從此打出去了?!雹僦袊鐣茖W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回憶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98頁。在中國職工運動的初期,“工人俱樂部”這一名稱,相習成風,成為當時全國各地(廣州除外)工會適用的名稱。
同年8月,在鄧中夏領導下,長辛店車輛工廠的三千多名工人控制電話,占領車站,截斷來往火車,開始了改善工人生活條件的全體總罷工。經(jīng)過工人的堅決斗爭,軍方和路局不得不同意了工人提出的條件。“這次罷工的勝利猶如星星之火,很快地造成燎原之勢。緊接著,京奉路、粵漢路、京綏路、正太路、津浦路、京漢路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這些罷工象潮水一樣,猛烈沖擊著反動政府的統(tǒng)治寶座。”②帥孟奇、蹇先任:《永不熄滅的明燈——紀念鄧中夏同志》,《人民日報》1980年2月19日,第5版。10月,在鄧中夏領導下,開灤煤礦卷起了一場罷工的紅色風暴,矛頭直指英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罷工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鎮(zhèn)壓,“在這緊要關頭,擔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的中夏同志趕到開灤后,深入工人中去了解情況,宣傳罷工的意義,……鼓勵礦工們把斗爭堅持到底。”③帥孟奇、蹇先任:《永不熄滅的明燈——紀念鄧中夏同志》,《人民日報》1980年2月19日,第5版。鄧中夏依托廠礦和工人階級的革命活動,為中國人民反帝反侵略和中共后來的革命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活動中心進入車間廠礦的同時,鄧中夏也非常重視報刊的宣介作用。在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際,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創(chuàng)辦了《勞動音》周刊,主要是為了提高工人覺悟,促進工人團結(jié),指導工人運動。鄧中夏是主要編輯之一。刊物一出版后即在長辛店等地工人中流傳開來,受到工人們的熱烈歡迎。
從勞動補習學校到成立工會,再到組織罷工,鄧中夏把工人的生死作為頭等大事,并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對工人階級進行宣傳教育,提高群眾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鄧中夏依托廠礦的革命活動為日后中國共產(chǎn)黨對工人階級開展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驗指導。
關于鄧中夏政治活動的空間轉(zhuǎn)移,大致可以看出有以下幾個特點:緊密聯(lián)系時政、依托團體、宣傳新思潮,這三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動。這些新興團體都是依形勢而生,且都密切關注時政。同時可以看出,一個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的思想在轉(zhuǎn)變過程中,大致經(jīng)歷了這樣三個過程:從充分利用雜志期刊等媒體,到走上街頭發(fā)表演講,最后走入車間廠礦和農(nóng)村。鄧中夏如此,其他同期的共產(chǎn)主義者也有類似,他們從在學校內(nèi)部辦報刊到走上街頭、深入廠礦;面對群體從學生擴大到市民,最后到工人和農(nóng)民;從利用媒體開展文戰(zhàn)到積極發(fā)動群眾罷工開展武戰(zhàn),早期共產(chǎn)主義革命家的政治活動空間和影響力不斷得到擴大和深入。
而究其原由,主要是媒體活動在知識分子中開展,沒有深入接觸中國廣大勞苦大眾。加上后期內(nèi)部思想的不一致性,要繼續(xù)在民眾中開展革命活動,必須轉(zhuǎn)移活動基地。因此,鄧中夏將政治活動空間從媒體逐漸向街頭轉(zhuǎn)移。而在開展革命工作中,鄧中夏逐漸意識到要讓更多的工人群體學習馬克思主義,深入工人階級最集中的廠礦是是最好的辦法。因此,鄧中夏通過成立勞動補習學校,為工人普及文化知識,宣傳馬克思主義,讓工人了解為什么受到壓迫,如何翻身解放,從而逐漸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
鄧中夏的三個政治活動空間對當今政治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方面,媒體是黨開展政治活動的重要宣傳工具和監(jiān)督工具。通過媒體的宣傳,人民群眾能夠了解黨出臺了什么政策,黨做了哪些實事,在遇到問題時,黨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為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帶來了動力和挑戰(zhàn)。另一方面,要堅持發(fā)展民主政治,讓民眾廣泛參與政治活動。這就要求政治活動不能僅限于知識分子和政府機關,還應深入普通百姓,讓百姓有機會了解中國的政治活動,鼓勵百姓積極參與??傊?,當今的政治發(fā)展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發(fā)展民主政治,同時拓寬宣傳媒介,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真正實現(xiàn)當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