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玉玲
地震中出現(xiàn)的傷亡是否屬于工傷
文/郝玉玲
編者按: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fā)生里氏7.0級強烈地震。據(jù)雅安市政府應急辦通報,震中蘆山縣龍門鄉(xiāng)99%以上房屋垮塌,受災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52萬。四川省民政廳4月23日6時統(tǒng)計,地震已造成193人死亡、25人失蹤、12211人受傷。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帶來巨大破壞,震后產(chǎn)生的涉災法律問題也前所未有的得到關注和重視。地震或救災中傷亡情形很多,有建筑物垮塌致人傷亡,有自身避災不當傷亡,有搶險救災傷亡,有行進途中墜落物打擊傷亡等,這些傷亡是否屬于工傷,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多有爭議。
張某,在某鎮(zhèn)某商品房小區(qū)建筑工地負責水泥攪拌機的操作。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fā)生時,張某正在建筑工地二層腳手架上幫忙遞送水泥,其驚慌跳下后,跟著工友們一起逃往建筑工地的空曠地帶。逃離過程中,張某左側一面圍墻倒塌將其砸倒在地,除了頭部以外,身體全部被掩埋在水泥、磚塊中?;杳缘膹埬潮还び驯吵鼋ㄖさ?,送到該縣人民醫(yī)院,因傷勢太重又被轉送到某市人民醫(yī)院救治,此后還先后被轉送到成都及北京多家醫(yī)院進行康復治療。直至2008年12月,張某才病情穩(wěn)定出院。不過,除了勞動能力大部分喪失以外,張某連小便都要依靠導尿管。
出院后,張某多次找到事發(fā)時的包工頭、建筑公司、商品房小區(qū)開發(fā)商協(xié)商自己的傷殘補償,除了醫(yī)藥費由建筑公司墊付以外,張某一直未獲得其他任何補償。
無奈之下,張某聘請了某律師事務所的馬律師為自己的傷害爭取賠償。在馬律師的建議下,張某先去該市工傷保險行政部門為自己提請了工傷認定。經(jīng)調(diào)查核實后,2009年3月3日,該市工傷保險行政部門認定張某所受傷害為工傷,并為其出具了《認定工傷決定書》。其后,張某又分別于3月和4月先后向該市及四川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傷殘等級鑒定申請,均被鑒定為四級傷殘。同時,馬律師也為張某向該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了勞動仲裁。2009年5月11日,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了仲裁決定并下發(fā)了仲裁裁決書,由建筑公司及商品房小區(qū)開發(fā)商參照《工傷保險條例》及傷殘等級給付張某各項補償金。建筑公司及開發(fā)商基本認可了這一仲裁決定。
本案涉及的是一類特殊情況下的工傷認定問題,即地震或抗震救災中出現(xiàn)的傷亡是否屬于工傷。對這一問題,多有爭議,有肯定,也有反對。
肯定一方認為,地震發(fā)生時處于工作時間和工作區(qū)域的勞動者,因地震導致塌方、房屋倒塌、洪水、泥石流等引起的傷亡,根據(jù)《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應當認定為工傷”情形的第一款“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nèi),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或第十四條第三款“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nèi),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都應認定為工傷,并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否定一方則認為,由地震所受傷害不應認定為工傷。因為地震是不可抗力,系法定免責事由,因地震所致傷亡并非“工作原因”造成的傷害,地震也不是“事故”,無法構成《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應當認定為工傷的要件。此外,第十四條第三款所規(guī)定的“暴力等意外傷害”意指人為原因造成,并不包括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傷亡。
綜合以上兩方意見,我們認為,勞動者因地震而受到傷亡,應當根據(jù)工作原因和非工作原因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是否屬于工傷。
1、對在工作中因地震造成傷亡的勞動者,如上班時間因建筑物倒塌被砸傷亡的、因工外出期間遭受傷亡的,理應認定為工傷。
(1)地震是自然災害,雖然不能歸為事故,也不宜以《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加以工傷認定,但是第十四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暴力等意外傷害”則應包括地震、海嘯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傷亡。對“暴力等意外傷害”的不同解釋也正是上文肯定與否定觀點爭議的焦點。否定一方,將“暴力等意外傷害”限定為人為原因,即勞動者因履行工作職責,杜絕或阻止了違規(guī)或違法行為,違規(guī)或違法行為人出于報復目的而對盡職的勞動者行使的暴力人身傷害。不過,該條款只列舉了“暴力”為“意外傷害”,意外傷害還包含什么內(nèi)容呢?對比商業(yè)保險公司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條款對“意外傷害”的理解,如《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條款》的定義,其是指以外來的、突發(fā)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觀事件為直接且單獨的原因致使身體受到的傷害,且商業(yè)保險公司的“責任免除”條款中也均未將“地震、火災、海嘯、颶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人身損害列入。由此可見,在以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為目的的工傷社會保險中,地震中受到的傷害理應屬于意外傷害,并被納入保障范圍。
(2)《工傷保險條例》對工傷認定同時采取了兩種立法體例,即第十四條、第十五條正面列舉應當認定及視同工傷的情形,第十六條則從反面列舉了不能認定或視同工傷的情形,即免責條款:故意犯罪的、醉酒或者吸毒的、自殘或者自殺的。三款免責條款的共性在于,均以受害人主觀故意為標準,即只有主觀故意造成的傷亡才由勞動者自行承擔。而地震所造成的勞動者傷亡,顯然非受害人主觀故意,不應排除在工傷保險保障范圍之外。
(3)《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款規(guī)定,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因此,對于地震時勞動者因公在外辦事或出差卻不幸遭遇橫禍的,認定為工傷,應無異議。
2、對在搶險救災中的傷亡,一般應認定為工傷。
面對7.0級的大地震,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民間組織都參與了大量的搶險救災工作。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工作人員難免發(fā)生傷亡或下落不明。若搶險救災人員屬于單位組織或指派參加搶險救災的,應視為履行工作職責,一旦發(fā)生傷亡或者下落不明,理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相應條款認定工傷。
不過,在實際的搶險救災中,迫于事情的緊急,更多發(fā)生的是“擅自”離開工作崗位,以“志愿者”身份參與的抗震救災工作。一種觀點認為,以志愿者身份參加抗震救災是奉獻之舉,但作為單位職工,有本職工作,也受單位紀律約束,如果不履行任何手續(xù)而擅自離崗,是違反勞動紀律的行為,此類非職務行為不應認定為工傷。不過,《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該條款并未區(qū)分職務行為和非職務行為。勞動者從事?lián)岆U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是履行社會義務的表現(xiàn)。雖然其與勞動者的本職工作不存在直接或間接關系,但這種行為社會應該提倡,并加以鼓勵和支持,這也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價值取向。
3、因自身避災不當引發(fā)的傷亡不應認定為工傷。在強震面前,人們求生的本能是尋求最佳自救方式。但有些人的傷亡卻是因為選擇了不理智、最危險的方式所致,最普遍的情形就是跳樓。無論是高層、低層,跳樓的危險性不言而喻,實踐也證明跳樓逃生不是地震來臨時科學有效的避災方法。而跳樓與《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三款列舉的不能認定或視同工傷的情形最為接近,即受害人主觀故意造成的傷亡,因此不宜追責于用人單位或社會,由工傷保險承擔保障責任。
4、對于非工作原因在地震中遭受傷亡的勞動者,按照不可抗力的原則,不存在工傷保障問題,但他們可以得到國家法定的撫恤和救濟。
此外,從工傷認定實踐來看,2008年6月25日,四川省原勞動保障廳下發(fā)了《關于做好抗震救災期間工傷保險工作的通知》(川勞社辦[2008]33號),對在汶川地震中因工傷亡人員的工傷認定進行了明確。該通知指出,五種情況可以認定為工傷:參加抗震救災的職工,在抗震救災中造成傷亡的,應認定為工傷;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內(nèi)因履行工作職責,由于地震原因造成傷亡的,應認定為工傷;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地震傷害造成傷亡或下落不明的,應認定為工傷;在工作時間內(nèi)由用人單位組織的與工作有關的活動,由于地震原因造成職工傷亡的,應認定為工傷。此外,用人單位或職工本人及其直系親屬提出地震期間的工傷認定申請,并出具公安或民政部門的職工死亡證明并符合工傷認定條件的,可以認定為因工死亡;提供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出具的醫(yī)療救治證明并符合工傷認定條件的,可以認定為因工受傷。職工本人身份、勞動關系情況、傷亡原因不明確的,工傷保險行政部門可先予受理,同時中止工傷認定程序,并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待有關情況明確后,再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本欄目責任編輯: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