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 磊*
公訴后法院認為系告訴才處理案件的程序適用
文◎姚 磊*
【典型案例】2006年9月20日,杜某將自己辦公室的鑰匙交給付某,讓付某幫其去取公文包。付某進入辦公室后,將杜某公文包內的人民幣10200元據(jù)為己有并逃跑。后付某被抓獲歸案。檢察機關以被告人付某犯盜竊罪向法院提起公訴。庭審中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辯解犯罪行為系侵占,要求從輕處罰。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付某構成侵占罪,直接以侵占罪判處被告人付某有期徒刑10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
本案中,法院對付某行為的實體認定并無不妥,由于付某取得杜某公文包是經其授權,因此屬于代為保管杜某的公文包,付某將公文包內的錢財取走并逃跑的性質屬于非法占有代為保管的財物拒不歸還,構成侵占罪。但在程序適用上,本案法院的處理是否正確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對檢察機關以公訴案件起訴,但法院認為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應當如何適用程序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法院有權直接改變檢察機關指控罪名做出實體判決。檢察機關將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提起公訴,且不愿撤回案件的,法院可以改變提起公訴的罪名,以審理認定的罪名做出裁判。[1]另一種意見是法院無權繼續(xù)進行實體審理并作出判決,而應當采取裁定的方式結束本案的訴訟,在被害人提起自訴后另行審理。[2]從這兩種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解決此類案件程序適用的關鍵問題在于法院是否有權徑行對此案作出實體判決。本文擬從該問題入手,分析此類案件的程序以及證據(jù)適用問題。
對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法院認為系告訴才處理的,在被害人未提起自訴前,法院無權對案件做出實體判決。
(一)告訴才處理案件起訴權屬于被害人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是絕對自訴案件,除了被害人因受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情況外,只有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才有權提起訴訟,即告訴才處理案件的起訴權屬于被害人,被害人有選擇是否啟動刑事訴訟的權利,而一般情況下檢察機關并不是此類案件的適格起訴主體。因此在檢察機關對告訴才處理案件提起訴訟后,法院若受理此類案件并做出實體判決,則侵犯了被害人的起訴權。
主張此類案件法院可以做出實體判決的觀點認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41條第1款第2項的規(guī)定,“起訴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指控的罪名與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應當按照審理認定的罪名作出有罪判決?!狈ㄔ旱呐袥Q可以改變檢察機關指控的罪名,因此法院有權對此類案件審理并作出裁判。[3]筆者認為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并沒有法院可以對此類案件做出實體判決的含義。法院改變指控罪名做出判決的前提是起訴主體適格,即法院認定的罪名應在起訴主體可以起訴的案件范圍之內,如果起訴主體無權就認定后的罪名進行起訴,那么起訴主體不適格,法院不能進行審理和作出判決。
(二)訴訟條件的缺失
刑事訴訟條件是指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發(fā)生和存續(xù)所需要具備的條件。[4]一定的刑事法律關系的發(fā)生和存續(xù),必須以具備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缺少某一條件,刑事訴訟法律關系不能發(fā)生,已經發(fā)生的法律關系不能繼續(xù)進行。訴訟條件有一般條件和特殊條件之分。一般條件是指在任何案件中都需具備的條件,例如有明確的被告人和指控的事實,法院具有管轄權等。特殊條件是指只在部分案件中才需具備的條件,告訴才處理案件中被害人的告訴即為特殊條件。在告訴才處理案件中,必須要有被害人的起訴,刑事審判法律關系才能產生。沒有被害人的起訴則訴訟條件不完備,不能發(fā)生刑事審判法律關系,已經進入審判程序的,該審判關系不能繼續(xù)進行。因此對于檢察機關起訴的告訴才處理案件,由于訴訟條件的缺失,刑事審判法律關系不能形成,因此法院不能對此類案件進行審理和作出判決。
由于此類案件法院無權審理和作出實體判決,因此法院只能在程序上采用裁定或者其他方式結束案件的審理,等被害人起訴后,法院才能對案件進行審理。
(一)案件受理前的程序適用
公訴案件第一審程序中,在案件正式進入法庭審判程序前,法院要首先對公訴案件進行審查,在符合相應的條件后,法院才會受理案件并決定開庭審判。對公訴案件進行庭前審查的任務是通過審查,解決案件是否符合開庭審判的條件,是否將被告人交付法庭審判。[5]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對公訴案件審查的內容以及審查后的處理方式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81條第1款第1項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公訴案件審查后,發(fā)現(xiàn)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應當退回人民檢察院,并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也就是說對于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如果法院在庭前審查階段發(fā)現(xiàn)案件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那么法院不應受理案件,而應當將案件退回給檢察機關,并同時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
(二)案件受理后一審審理中的程序適用
由于庭前審查主要是程序性的形式審查,較少涉及案件的實體內容,對告訴才處理案件的判斷也主要依據(jù)起訴書中所列罪名和案件事實,再加上對案件事實的定性往往要經過雙方的舉證、質證、法庭辯論之后才能確定。因此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法院直到一審審理程序中才發(fā)現(xiàn)系告訴才處理。此時法院已經受理案件,不能再采取退回檢察機關的方式結束訴訟。筆者認為在這一階段法院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檢察機關申請撤回起訴的,法院裁定準予撤回起訴;二是裁定終止審理。上述兩種方式法院均應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
1.檢察機關申請撤回起訴的,法院裁定準予撤回起訴。由于公訴權和審判權之間的關系,法律和司法解釋中并未規(guī)定法院駁回公訴的權力,對于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法院不能像民事訴訟和刑事自訴程序中那樣駁回起訴。但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分別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申請撤回起訴和法院準予撤回起訴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459條規(guī)定“在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發(fā)現(xiàn)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撤回起訴:……(七)其他不應當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是《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guī)定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之一,因此此類案件檢察機關可以申請撤回起訴。最高人民法院 《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42條規(guī)定,“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撤回起訴的理由,作出是否準許的裁定?!币虼嗽诜ㄔ喊l(fā)現(xiàn)檢察機關起訴案件系告訴才處理后,法院可以建議檢察機關撤回起訴,檢察機關也可以主動申請撤回起訴,檢察機關申請撤回起訴的,法院采取裁定準予撤回起訴的方式結束訴訟,同時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
2.裁定終止審理。檢察機關和法院對案件性質可能存在不同的認識,如檢察機關認為案件并不屬于告訴才處理,因而拒絕撤回起訴,此時法院應當如何處理?關于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審理,征求被害人是否起訴的意見,如果被害人同意起訴,則轉為自訴程序,恢復法庭審理,如果被害人不同意起訴,再裁定終止審理。二是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在程序上結束案件的審理。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法庭審理中已經進行了的程序由于訴訟主體的不適格而應當歸于無效,法庭審理應當重新進行,自訴程序不能在公訴程序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第二,檢察機關提起訴訟是行使法定的求刑權,法院作為法定量刑權主體應當在程序上對檢察機關的起訴作出回應。如果法院只是做出了暫時性的中止審理裁定,并沒有對檢察機關提起的訴訟做出最終的程序性回應。第三,轉為自訴程序后,自訴程序需要重新進行,那么這一方式與裁定終止審理后被害人起訴相比,對訴訟效率并無助益。筆者認為應當采取第二種觀點。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guī)定,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法院應當終止審理。檢察機關起訴的告訴才處理案件,由于起訴主體的不適格,屬于沒有告訴的情形,因此法院應當做出終止審理的裁定結束訴訟。
(三)二審及再審階段的程序適用
對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一審法院審理并做出判決,而二審法院認為案件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應采取怎樣的處理方式呢?
有觀點認為一審法院在無被害人告訴的情況下對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作出判決,剝奪了被害人的自訴權,屬于《刑事訴訟法》第227條第1款第3項規(guī)定的“剝奪當事人法定訴訟權利”的情形,應據(jù)此裁定撤銷原判,發(fā)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筆者認為此做法并不妥當:因為該項規(guī)定主要針對的是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人在法庭審判過程中權利行使方面(例如被告人的辯護權和質證權)受到剝奪和限制,可能影響到案件的公正處理,通過發(fā)回重審可以使這些權利得到救濟。而被害人的自訴權是啟動審判的權利,而非當事人在法庭審判過程中行使的權利,并且該權利無法通過發(fā)回重審得到救濟——發(fā)回重審后的起訴主體仍是檢察機關而非被害人。因而,被害人的自訴權并不是該項規(guī)定所主要針對的內容。另外,發(fā)回重審后,由一審法院采取準予檢察機關撤回起訴或者裁定終止審理的方式結束訴訟,與二審法院直接裁定撤銷原判,終止審理的處理結果是一致的,因此沒有必要再發(fā)回重審。
筆者認為此時二審法院應當裁定撤銷原判和終止審理,并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缎淌略V訟法》第225條第1款第2項規(guī)定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shù)?,應當改判。?5條規(guī)定告訴才處理案件,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時,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一審法院如果沒有改變檢察機關指控罪名,而案件為告訴才處理的,那么一審法院在實體法的適用上存在錯誤;如果一審法院發(fā)現(xiàn)案件系告訴才處理的,改變檢察機關指控罪名直接改判,則在程序法的適用上存在錯誤。兩種情況都屬于《刑事訴訟法》第225條第1款第2項規(guī)定的適用法律有錯誤的情形,二審法院應當改判。又因為此類案件沒有被害人的起訴,起訴主體不適格,為《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guī)定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沒有告訴的情形,根據(jù)該條規(guī)定,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因此此類案件的二審程序應為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終止審理,并告知被害人有權提起自訴。
另外,在再審程序中也可能出現(xiàn)生效判決案件系檢察機關起訴,而再審法院認為系告訴才處理的情況,由于再審程序應當依照一審、二審程序進行,因此此類案件再審程序應當分別適用前文所述的案件受理后一審程序以及二審程序的適用方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本案中法院的處理在程序上有誤。法院無權在被害人杜某沒有提起自訴前就做出實體上的判決。法院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可以建議檢察機關撤回起訴,在接到檢察機關撤回起訴的申請后裁定準予撤回起訴,并告知被害人杜某有權提起自訴;法院也可以不選擇建議檢察機關撤回起訴的方式,或者檢察機關不同意撤回起訴的,法院采取裁定終止審理的方式結束訴訟,并告知被害人杜某有權提起自訴。
如果在庭前審查階段,法院能夠發(fā)現(xiàn)并認定案件系告訴才處理,在案件正式進入審判程序前采取將案件退回檢察機關的方式結束訴訟,無疑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訴訟效率,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因為在案件進入審理程序后,法院需要以裁定的方式結束訴訟,這必然導致之前進行的訴訟程序歸于無效。如何在以程序審查為主的庭前審查中,提高法院發(fā)現(xiàn)告訴才處理案件的可能,則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注釋:
[1]《人民司法》雜志“本刊研究組”在司法信箱欄目的來信答復,載《人民司法·應用》2008年第3期。
[2]冉容、王路真:《開庭審理后發(fā)現(xiàn)檢察機關起訴的案件系自訴案件的應當如何處理》,載《刑事審判參考》2009年第3期。
[3]同注[1]。
[4]陳衛(wèi)東:《刑事訴訟法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頁。
[5]陳光中:《刑事證據(j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頁。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遼寧省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