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良
·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50周年紀念號
“楓橋經驗”該如何堅守與發(fā)展
□吳錦良
“楓橋經驗”是我長期以來十分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先后三次專程去楓橋鎮(zhèn)參觀和調研,做過一些課題,寫過一些文章,查閱過的有關“楓橋經驗”的文獻大概不下百種了。但是,聽介紹越多,查資料越多,看文獻越多,對“楓橋經驗”的認識卻反而越模糊了。目前,從各種文獻看,只要和社會管理有關的所有正確的做法,都可以冠名為“楓橋經驗”或“‘楓橋經驗’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是說,凡是有關社會管理的好的做法,都可以叫做“楓橋經驗”。“楓橋經驗”是什么?如果“楓橋經驗”什么都可以是,那么,它什么也可以不是了。實際上,我向很多到過楓橋的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楓橋經驗”?結果往往是沒有答案?!皸鳂蚪涷灐笔鞘裁春筒皇鞘裁吹倪吔缛绻:磺辶?,那么,這面全國性旗幟所不可缺少的鮮明性和可識別性就意味著在消褪了。這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危險信號嗎?
前年因做民政部的課題,專程到楓橋鎮(zhèn)搞調研,聽取了鎮(zhèn)領導給我們介紹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做法。這次調研讓我產生了一個揮之不去的想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曾經也是楓橋鎮(zhèn)的創(chuàng)舉,但如今全國大多數地方都已經在這么做了,它還能說是“楓橋經驗”的核心、根本或最主要的亮點嗎?我甚至產生了一種擔心:在轟轟烈烈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楓橋經驗’”的各種努力中,我們必須要堅守的東西變得模糊了,甚至可能被遺忘了。
“楓橋經驗”固然要與時俱進,但它也需要堅守。那么,它必須要堅持和堅守的到底是什么呢?毛澤東同志當年對“楓橋經驗”的點睛之筆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他還說:“從諸暨的經驗看,群眾起來以后,做得并不比你們差,并不比你們弱。你們不要忘記動員群眾……”。從本源上看,“楓橋經驗”必須堅守的也正是“群眾”兩字。離開了群眾,就等于遺棄了“楓橋經驗”。
做好群眾的文章,這是“楓橋經驗”的根本。“楓橋經驗”要永遠堅守的是依靠和發(fā)動群眾,“楓橋經驗”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也是依靠和發(fā)動群眾。只有堅守了群眾這個根本,“楓橋經驗”這面全國性的旗幟才有自己鮮明的底色、特色和亮色,才能夠永不褪色。
“群眾起來以后,做得并不比你們差,并不比你們弱。”當年的“四類分子”改造是這樣,今天的地方社會管理也是這樣。今天我們做“群眾起來”的文章,關鍵是組織群眾。誰來組織群眾,黨委政府當然可以去組織,但最重要的是為群眾自己組織去提供一個創(chuàng)新制度的環(huán)境和條件。堅持打“群眾”牌,從體制、制度和機制上給“群眾起來”提供保障和動力,將“楓橋經驗”的堅守與發(fā)展、變化與不變的對立用“群眾”兩個字來統(tǒng)一,讓群眾真正成為地方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中流砥柱,這是“楓橋經驗”堅守與發(fā)展的根。
(責任編輯:海群)
2013-05-08
吳錦良,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副教育長、《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常務副主編、教授,紹興市“楓橋經驗”研究會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