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銘
河北省第三測繪院 050031
作為一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海島資源的國家,我國擁有數目眾多的海灣和海島,海岸線長且曲折,海洋面積廣闊,但是對于海島和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程度卻遠落后于世界水平,尤其是離大陸距離較遠的無人海島大多數處于無開發(fā)的狀態(tài)。但是海島具有良好的資源和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尤其是近陸海島由于其良好的避風條件,方便的交通和優(yōu)秀的水質條件,從而發(fā)展和衍生出了許多圍墾養(yǎng)殖區(qū)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隨著我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的開展,國家海洋局也積極組織和開展了我國海島地名普查試點工作,在這次普查工作中,著重對全國海域內的海島的名稱,地理位置及其特點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在對尚未命名的海島開展命名工作,同時在對命名不規(guī)范的海島規(guī)范化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我國海島地名的信息數據庫,普查的結果將成為我國海島管理和開發(fā)的基礎,對于我國未來海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這次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國海島地名普查試點工作中的眾多不足和問題。雖然近幾年來,關于海洋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和管理體系的設立都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中,但是海島地名的管理卻仍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有島卻無名、有名卻無島、多島同名、島名稱不規(guī)范以及島體與名稱不對應等情況相當嚴重,嚴重阻礙了我國開發(fā)海島和對其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開展和落實。努力做好我國海島地名普查試點工作,切實加強工作質量,對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海島的實際情況,提高海島地名的管理能力,促進我國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推進和建設海洋經濟區(qū)具有重要的和建設性的意義。
我國海島地名普查工作通常是以沿海城市以及縣級市為試點來開展的,其主要普查對象則是我國海域范圍內的海島地理實體。同時,由于我國海島特征的復雜性,海島種類的多樣性,造成了在調查工作中對于海島的分類界定以及數量的認定等方面遇到了許多問題,下文就我國海島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敘述。
第一,由于我國許多海島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所以近陸海島的水產養(yǎng)殖業(yè)都較為發(fā)達,在帶動當地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由于大量圍墾養(yǎng)殖區(qū)建立而導致堤內島,堤連島數量眾多。但是根據我國相應法律規(guī)定,大部分的堤連島是作為陸地的一部分,無法作為海島處理,并且,在對堤內島是否屬于海島這一問題的界定上也無相應的具體劃分,這就容易造成連島岸線和岸線的修測成果存在一定的出入,對海島的管理產生一定的阻礙。
第二,對于海島的界定不明。我國某些海域如福建,其海島巖石的組成多為花崗巖,島嶼形成時周邊多有暗礁和明礁,而按照相應法規(guī)明礁應被列為單獨海島,但是這些海島的設立對于海島資源的意義不大,同時如果將其認定為獨立的海島,將會對海島數量,海島的命名,以及今后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第三,對于海島存在和消失的認定。由于我國之前海島保護和管制工作以及制度的不到位,導致某些海島的地理面貌發(fā)生巨大改變,戰(zhàn)爭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人工建筑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海島的消失和出現。這些被改變了地形地貌的海島,對其如何界定是存在還是消失,對此,我國尚無明確的標準進行劃分,普查工作中難以把握。
第四,對于名稱的標準化。根據相關規(guī)定,海島名稱必須進行名稱標準化,而標準化原則中的首要原則便是不重名原則。但是我國海島數目眾多,海域寬廣,某些小的海島重名現象時有發(fā)生,這就造成了名稱標準化的工作量巨大,某些海島的名稱早已被當地群眾廣泛接受,如果改動過大,容易造成群眾對新的海島名稱的接受度和認同度不夠,因此,名稱的標準化工作往往只能在全國海島地名普查工作結束后才能進行,這就影響了名稱標準化工作的進度和效率。
針對我國海島地名普查試點工作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幾條建議作為參考。
第一,加強對于海島標準的法律法規(guī)的建設,加快建設完善的海島確認和分類的系統(tǒng)。對于堤連島,堤內島是否屬于海島的問題,在充分考慮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海岸線情況提出明確的標準,避免出現與海岸線實際情況相差太大或者對海島的管理出現漏洞的情況,同時對于明礁和暗礁是否確立為獨立海島這一問題也要做出相應的規(guī)定,便于全國的統(tǒng)計標準統(tǒng)一化,明確好地形地貌遭到多大程度改變才需注銷海島實體,除此之外,將海島地名普查工作的流程及其注意事項進行撰寫,完善工作手冊,豐富和詳細化工作手冊內容,確保試點工作做到有據可依,有據可循。
第二,利用新型技術和現場調查方式相結合。利用現有的資料和遙感工作方法生成調查使用的工作地圖等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組織人員對海島進行多次實地調查,通過登島調查,繞島調查等調查方式相結合,對海島的地理情況,地理面貌等相關情況充分掌握和了解,同時做好相應的資料記錄,匯總,分析等工作,建立和完善海島地名的信息數據庫,及時更新信息,盡可能獲取海島現狀信息。
第三,做好地名信息化工作。在確定好海島地名之后,利用計算機技術等新興高科技技術,對我國海域內的海島地名進行錄入,并建立好相關的影像資料數據庫。通過內部網絡建設,業(yè)務發(fā)布等手段,建立和形成以省級為單位的海域海島的空間信息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為海島的日常管理,開發(fā),分析,統(tǒng)計,以及保護等活動的開展建立基礎和提供有效的服務,同時加強對資料的更新和完善,確保管理的合理化和有效性。
海島地名普查的目的是在于查清我國海島地理實體及其名稱,了解和掌握海島的基本情況,提高海島的地名標準化水平,為我國日后的海洋資源的開發(fā)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切實提高我國海島地名普查試點工作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維護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我國經濟建設的后續(xù)力量,為創(chuàng)建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基礎。
[1]羅美雪,翁宇斌,楊順良.我國無居民海島開發(fā)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J].臺灣海峽,2012.
[2]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 Z].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地名學研究會.中國海域地名志[M].廣西:廣西地圖出版社, 2011.
[4]李建芬,王宏,閻玉忠等.環(huán)渤海海岸帶近代海島環(huán)境研究報告[R].2010:1-244.
[5]王福,鐘新寶,康慧等.我國沿海地區(qū)海島分布及其變化現狀及趨勢 地質通報,2010,24(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