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
(山西省偏關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西偏關 036400)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民間俗稱為“打火印”。急性型為急性敗血癥變化;亞急性型呈疹塊變化;慢性型多發(fā)生關節(jié)炎,有的有心內膜炎和皮膚壞死等。
豬丹毒的病原體為豬丹毒桿菌,潛伏于病豬體內,散布于病豬的腸道、膽汁、扁桃體等部位。該菌抵抗力較強,在病尸內能存活10個月左右。在光照充足的土壤中也可存活10 d以上。用3%的來蘇兒、1%的漂白粉、10%的石灰水、2%的火堿水混合在一起,加熱70℃后用于對環(huán)境消毒。
豬丹毒病的潛伏期為1~7 d,一般為3~5 d。該病菌除了在豬群中傳播,也可傳染人。一般流行于每年的7~9月份,此時,炎熱多雨,適宜細菌繁殖生存,同時,雨水沖刷,導致很多暴露在外的病毒隨雨水流入土壤,擴大了疫病的傳播范圍。傳染源是患豬或帶菌豬。病原體通過尿液、糞便、體液等污染環(huán)境,當病豬處理不當,細菌四處散布,污染飲水、用具、飼料等。健康豬與這些環(huán)境接觸,或通過消化道、皮膚損傷處等均可感染該病。豬群營養(yǎng)不良、長期食用霉變飼料等,導致抵抗力下降而易感。
急性丹毒病較為普遍,致死率高達80%,多見于流行初期,豬沒有任何外在的癥狀表現就突然死去?;钾i前1 d晚上僅出現厭食,第2 d即死亡。病情稍緩的病豬會食用少量的食物,體溫迅速升到42℃以上,伴隨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部分病豬,死前在胸部、腹下、四肢等皮膚處出現淺紅和暗紫印跡,用手按壓就會退去顏色,停止后又會恢復。大多患豬會立刻死亡,部分在2~4 d內死亡,最多不會超過8 d。亞急性丹毒患豬出現食欲減少,精神沉郁,高燒不減,可達41℃以上?;钾i早期排干糞,經過2 d后,在胸部、腹下、四肢等皮膚處會出現疹塊,先變紅后變紫,最后成為痂皮。這種病患能夠自愈,病程為10 d左右。急性丹毒病是由急性或亞急性丹毒病發(fā)展而來,病豬體溫略高或正常,有時會出現心跳加快、呼吸緊迫、伴有咳嗽等癥狀。有的病豬還出現關節(jié)腫痛、跛行,皮膚壞死,腹瀉等癥狀。多數轉歸為體質衰竭,死亡,病程2個月左右。
(1)要做好與豬瘟、豬肺疫、仔豬別傷寒等的鑒別診斷,防止誤診。(2)根據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表現綜合診斷。(3)實驗室診斷要采用細菌檢查、動物接種試驗和血清學反應。采集病豬或死豬的血液、脾、肝、腎、淋巴結等材料送上一級的化驗室進行化驗診斷。(4)亞急性疹塊型豬丹毒根據臨床表現,皮膚特殊疹塊,一般較容易確診。急性型豬丹毒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多發(fā)生于架仔豬和后備豬,臨床呈急性敗血癥,病豬體溫42℃以上,皮膚紫斑,死亡急劇,再結合病理變化特征,急性出血性胃腸炎,以胃和十二指腸最為嚴重。脾臟腫大,呈櫻紅色,切面脾小梁和濾泡模糊不清。腎臟淤血腫大,腎小球明顯。全身淋巴結腫大呈彌慢性紫紅色,切面多汁等敗血癥病理變化。結合豬群中出現疹塊型也不難確診。慢性型豬丹毒是由急性和亞急性轉來的,結合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具有特征,容易確診。
該病要盡早發(fā)現,盡早治療。否則,難以治愈。
(1)青霉素。用量40~80萬U的青霉素可注射20~50 kg的病豬。對于超過50 kg的豬,要酌情加量注射,保證2~3次/d,注射頻率。(2)磺胺。肌肉注射,用20%的磺胺噻唑鈉溶液20 ml,1次/6h。(3)中藥療法。用胡柴、金銀花、升麻、花粉、薄荷、白芷各10 g,白芍、甘草各6 g,研磨細粉之后,水煎去渣,給50 kg左右的病豬灌服,2次,可見療效。
第1,要搞好豬舍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豬群的抗病免疫能力。第2,實行圈養(yǎng)和自繁自養(yǎng)。不要隨便從外地購買豬只,避免外來傳染病的侵襲。第3,疫苗接種。目前,使用豬丹毒弱毒菌苗預防的現象較為普遍??筛鶕i丹毒的發(fā)病規(guī)律及豬丹毒弱毒菌苗的免疫期制定計劃免疫程序。春季到秋季3個季節(jié)多發(fā)該病,要做好計劃免疫。第4,患病豬群處理。首先,隔離病豬,對被病毒污染的豬舍進行全面地、徹底地消毒處理,焚燒豬舍周邊的草地,徹底斷絕傳染。同時,對村落周邊的健康豬進行免疫注射。其次,病豬不能食用,要做掩埋處理。
[1]高作信,喬莉.豬傳染病的防治(第三講).豬丹毒及其防治[J].農業(yè)科技通訊,1976,(7):36-37.
[2]艾振宏,楊玉彬,楊兆豐.豬丹毒的鑒別診斷與防治措施[J].中國科技財富,2008,(9):130.
[3]朱林根.生豬屠宰檢疫中豬丹毒癥狀病征和處理方法[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