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偉,李權超,孫志杰
洪澇災害后的衛(wèi)生防疫措施
焦 偉,李權超,孫志杰
洪澇災害;衛(wèi)生防疫
近年來,受極端氣象因素的影響,全國范圍內洪澇災害發(fā)生的頻率有增無減。突發(fā)的暴雨導致洪水泛濫,淹沒公共設施及住房等建筑物,淹沒了農田、房舍、洼地及村莊的廁所、糞池、垃圾堆,造成雜物多,大量的植物及動物尸體腐敗,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破壞[1]。如何搞好洪澇災害后衛(wèi)生防疫工作,實現(xiàn)大災之后無大疫,成為一項極為艱巨的工作。
1.1 腸道傳染病的預防 從國內外的經(jīng)驗來看,洪災過后最易暴發(fā)腸道傳染病,主要是霍亂、甲肝、傷寒、痢疾、感染性腹瀉、腸炎等。其次是食源性疾病,如發(fā)生食物中毒,水源和供水設施被破壞和污染。應立即給予消化道隔離,對嘔吐物、排泄物進行消毒;控制水源污染,保障飲用水衛(wèi)生安全;妥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變質。
防疫要點:(1)盡快清除各種垃圾、腐敗食物及人們丟棄的霉變物品,消除蚊蟲孳生地。對于城市受災環(huán)境,要清掃衛(wèi)生死角,疏通下水道,以降低蚊蟲密度。(2)教育居民和救援人員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注意飲食、飲水衛(wèi)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半生不熟的水產品。(3)防范接觸性傳染病,教育民眾勤洗手,不要與人共用臉盆、毛巾等個人生活用具。
1.2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災后很常見,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流感等。災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洪澇災害時,受災群眾奮力抗災,身體疲勞,抵抗力下降,加之淋雨和頻繁下水,水災后氣溫較低、災民露宿等,容易受寒,導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人數(shù)增加。另外,居住環(huán)境較差,救災安置住所人員擁擠,空氣不新鮮,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災后恢復是一項漫長的工作,由于人員的搬遷,可能導致兒童漏種疫苗、災后呼吸道傳染病發(fā)病率增加。
防疫要點:(1)不要過度勞累,救災時要注意防雨,不要長時間淋雨或在雨水中浸泡;夜間注意保暖。(2)應多向災民宣傳衛(wèi)生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隨意丟棄吐痰或揩鼻涕使用過的手紙,勤洗手。(3)保持室內清潔和空氣流通;夏季天氣較熱,人出汗多,體內水分丟失快,要保證有充足的飲用水。(4)要注意平衡飲食和營養(yǎng),要按時為兒童進行免疫接種,老人和兒童患病后要特別注意預防肺炎。
1.3 鉤端螺旋體病的預防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通常是在水災過后,洪水淹沒了豬圈,糞尿橫溢,并隨著大水流動,造成環(huán)境污染,引起該病流行。此病主要流行于6~10月份,主要傳播動物是野鼠和家豬。若這兩種動物攜帶鉤端螺旋體,就可通過排便使病菌污染農田。當人們接觸這些污染的水后,水中的鉤端螺旋體經(jīng)人體黏膜或皮膚傷口進入體內,長則3周,短則3天便可引發(fā)鉤端螺旋體病。
防疫要點:(1)進行鉤端螺旋體疫苗的預防接種,沒有疫苗的地區(qū),可注射青霉素進行防治。(2)做好糞便、垃圾、動物尸體的消毒,避免污染環(huán)境和水源。(3)開展防鼠和滅鼠活動,搞好鼠疫疫苗的儲備,以便應急使用。
1.4 蟲媒傳染病的預防 災區(qū)衛(wèi)生條件差,易造成蚊蠅孳生,被蚊叮蟲咬是引起蟲媒傳染病的最大潛在隱患。常見的蟲媒傳染病有乙腦、黑熱病、瘧疾、登革熱等。預防蟲媒傳播疾病,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2]。
防疫要點:(1)噴灑化學殺蟲劑,消除蚊蟲孳生地,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2)控制和管理傳染源,家畜、禽圈棚要經(jīng)常灑滅蚊藥;清掃衛(wèi)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噴灑消毒殺蟲藥水。(3)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等病媒生物叮咬,夜間睡覺掛蚊帳,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穿長袖衣服,暴露的皮膚應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驅蚊藥。(4)藥物儲備,根據(jù)疫情監(jiān)測動態(tài),及時給易感人群接種乙腦疫苗,同時做好葡萄糖酸銻鈉、噴他脒、乙胺嘧啶、伯氨喹等藥物的儲備,一旦發(fā)生黑熱病和瘧疾方可有效治療。
2.1 環(huán)境治理 水災過后,要盡快組織人員清除各種垃圾、糞便、腐敗食物及人們丟棄的霉變物品,掩埋動物尸體,消除蚊蟲孳生地。對于城市受災環(huán)境,要清掃衛(wèi)生死角,疏通下水道。環(huán)境整治離不開外環(huán)境和物品消毒,應向民眾傳授消毒具體方法:(1)地面、墻壁、門窗、桌面等物體表面:受污水污染的環(huán)境及物品可用有效氯為500~7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或0.2%~0.5%過氧乙酸溶液噴灑消毒,以噴濕為度。(2)衣物:用有效氯為250~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 min,含氯消毒劑對衣物有漂白的作用,消毒后用清水清洗。(3)餐具:首選煮沸消毒10~15 min,也可用有效氯為250~500 mg/L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5 min或0.2%~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 min后,再用清水洗凈。
2.2 水源衛(wèi)生 水災后,污水、糞便、垃圾遍地,造成環(huán)境污染;排水道堵塞,污水橫流,容易污染水源;蚊蠅密度迅速增大,再加上動物尸體腐爛,大量的病菌繁殖;再加上受災群眾流動性增加,衛(wèi)生條件差,常導致消化道傳染病流行。腸道感染往往是災后發(fā)生率最高的疾病[3]。水災時水源易受污染,污染的水源導致腸道傳染病的暴發(fā)流行,因此加強飲水消毒是救災防病的第一要務。如果家中的儲水設備(如水池)已遭污染,一定要在徹底的清潔消毒后才能使用,也可以購買礦泉水來飲用和烹調。此外,災區(qū)要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jiān)測、消毒處理等工作。
2.3 食品衛(wèi)生 為防止洪災期間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發(fā)生,不食用受災水源浸泡后霉爛變質的糧食,對于家中貯存的已經(jīng)霉變的糧食,可用清水或泥漿水漂浮法去除霉變糧食,然后反復用水搓洗,或者用5%石灰水浸泡霉變糧食24 h,取出曬干后再食用;加工前蔬菜水果要用非污染水源充分浸泡清洗,不食用被水淹死或來源不明的家禽家畜、魚類、貝類等食品,不食用被水浸泡的來源不明的直接入口食品。新鮮的食品遭到水淹,為確保安全,最好丟棄,不要食用。要注意冰箱內的食物,若冰箱已遭水侵入,或曾經(jīng)停電,則生鮮食品最好丟棄不用;未拆封的包裝食品則要小心查看,若有破損,立刻丟棄,不要存有僥幸的心理,以免得不償失。
2.4 個人及廚房衛(wèi)生 要切實執(zhí)行處理食物前、飯前和便后洗手的原則。勤洗手,是杜絕傳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所有的餐具要在煮沸消毒后存放在安全衛(wèi)生的位置,或用干凈的箱子或塑料袋包好存放。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刀、砧板、容器、鍋、盤的清潔與衛(wèi)生,以防污染,必要時可以用沸水沖洗后使用。在夏天高溫狀態(tài)下,食物容易腐敗,所以熟食要盡早吃完,食物不宜在室溫下過夜或存放太久,以防細菌繁殖而產生毒素,此時即使再加熱處理也會引起食物中毒。教育災區(qū)群眾盡量不要在外面進食,在被水淹后,因不確定外面的食物是否安全衛(wèi)生,還是自行烹調為宜。若是必須在外進食,要選擇有信譽的餐廳,同時只吃熟食,不要吃涼拌菜等易受污染的食物。
2.5 生活用品的消毒 洪災過后,防治傳染病蔓延是一項重要工作,而消毒正是防治傳染病蔓延的最好辦法。災區(qū)群眾除了要做好食物與水源的消毒之外,告知災區(qū)民眾煮沸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消毒手段。特別是被洪水浸泡過的生活用品(尤其是餐具),只有在充分煮沸消毒后才能再次使用。否則,這些生活用品有可能在洪水浸泡的過程中沾染細菌、真菌或其他污染源,從而造成使用者感染疾病,甚至導致傳染病的擴散。
[1]鄒 欽.洪澇災害衛(wèi)生消毒的基本原則及其應急處理措施[J].中國消毒雜志,2010,27(6):741-742.
[2]曹 力,王 藩,楊慧寧,等.淺談地震災區(qū)衛(wèi)生防疫工作應急控制措施[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8,3(7):396-397.
[3]謝克錦.洪災后衛(wèi)生防疫的幾點思考[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17(6):70-71.
(收稿:2012-09-12 修回:2013-01-20 編校:丁艷玲)
R 187
A
2095-3496(2013)02-0104-02
545002 廣西柳州,75100部隊衛(wèi)生處(焦 偉,孫志杰);廣東廣州,廣州軍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李權超)
李權超,E-mail:liqch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