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子君 周 寧 梁燕清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 廣州 510240)
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258例臨床分析
邢子君 周 寧 梁燕清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 廣州 510240)
目的 探討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MP)感染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法。方法 對 258 例確診為 MP 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總結和分析。結果 患者多為幼兒,1 ~ 3 歲占 43.8%,臨床持續(xù)發(fā)熱伴刺激性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外周血白細胞大多正常,CRP大部分正常,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 IgM 測定均為陽性,大部分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療效果良好。結論 小兒 MP 下呼吸道感染好發(fā)于幼兒,近年來不典型病例逐漸增多,臨床和 X 線表現(xiàn)與病毒性及細茵性肺炎較易混淆,臨床血清學檢測為主要的診斷手段,尤其是 MP-IgM 的檢查尤為重要,多數(shù)患兒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有效。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體;小兒;刺激性咳嗽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病原微生物[1],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原因,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潛伏期2~3周,患者臨床癥狀常較輕,甚至根本無癥狀,若有也只是頭痛、咽痛、發(fā)熱、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癥狀,每3~7年可出現(xiàn)一次流行,過去常見于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實MP感染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且患病年齡下移,嬰幼兒多見[2],早期診斷MP感染,對指導臨床治療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者258例,現(xiàn)將相關臨床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院兒科病房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收治258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男143例,女115例,男女之比1.2∶1。其中,0個月~1歲40例(15.5%),1~3歲113例(43.8%),3~5歲71例(27.5%),5~12歲34例(13.2%)。
1.2 方法
診斷標準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IgM(MP-IgM)測定采用微量顆粒凝集法。所有患兒均進行相關輔助檢查,包括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shù)、c反應蛋白(CRP)、血沉、肝腎功能、心肌酶譜、胸片檢查,部分患兒行心電圖等檢查。
2.1 臨床表現(xiàn)
258例全部以下呼吸道感染入院,其中支氣管炎65例,肺炎193例。本組患兒中,咳嗽伴發(fā)熱170例,發(fā)熱一般持續(xù)5~10d;咳嗽無發(fā)熱73例,單純高熱15例。頻繁的刺激性咳嗽99例,陣咳103例,干咳41例;肺部有濕啰音者179例,干啰音者53例,無啰音者66例,呼吸音明顯減低者1例;明顯呼吸困難合并心功能不全4例;腹瀉、嘔吐、肝功能異常者18例;皮疹10例,為一過性斑丘疹或風團樣蕁麻疹。
2.2 實驗室檢查
患兒采用顆粒凝集法檢測MP-IgM,其中24例患兒檢測結果為1∶40(9.3%);84例為1∶80(32.6%);54例為l∶160(20.9%);34例為l:320(13.2%);26例為1∶640(10.1%);14例為l∶1280(5.4%);12例為1∶2560(4.75%);10例為1∶5120(3.9%)。所有患兒就診時均查血常規(guī),其中白細胞正常155例(60.1%),輕度升高60例(23.3%),明顯升高27例(10.5%),白細胞偏低16例(6.2%)。同時,血沉>50mm/h者11例,在20~50mm/h者73例;CRP正常198例,升高60例。
2.3 X線胸片檢查
肺紋理增強65例,右肺片狀陰影22例,左肺片狀陰影7例,雙肺內帶片狀陰影140,間質性肺炎改變12例,肺門周圍模糊影5例,合并肺不張4例,合并胸腔積液3例。
2.4 治療與轉歸
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肺炎后,全部患兒均給予阿奇霉素10mg/(kg· d)治療,其中159例單一應用阿奇霉素,其他患兒因療效不明顯,故57例加用頭孢類,42例加用西林類,同時輔以退熱、化痰、止咳等對癥支持治療。經(jīng)以上治療后,235例患兒病愈出院,23例好轉出院。
MP感染主要經(jīng)飛沫傳播,侵入呼吸道黏膜引發(fā)呼吸道感染[3]。目前,MP感染已成為兒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4],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MP下呼吸道感染越來越受到重視,原報道發(fā)病年齡為學齡前和學齡兒童多見,但本院患兒以嬰幼兒較為多見(43.8%),而這可能與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發(fā)病年齡趨小,學齡前及學齡兒童體質相對較強,住院相對比較少等因素相關。
此類患兒臨床以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伴有發(fā)熱,其咳嗽多為刺激性干咳,咳少量白色粘痰。約半數(shù)咳嗽者出現(xiàn)干濕性啰音,也僅以發(fā)熱或伴有咽痛為主要表現(xiàn),胸片符合肺炎或支氣管炎改變,血清特異性抗體IgM陽性,則確診為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患兒胸片可見:大多累及一側肺部,累及右肺多于左肺,少數(shù)累及胸膜,可有少量胸腔積液。
MP感染臨床表現(xiàn)雖有其自身特點,但近年來不典型病例逐漸增多[5],患兒的性別、年齡、臨床和放射線表現(xiàn)與病毒性及細菌性肺炎常無明顯差異,無血清學或病原學依據(jù)時較難診斷,因此實驗室診斷尤為重要。目前,MP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較多,如支原體分離培養(yǎng)、血冷凝集實驗、支原體特異性抗體測定等等[6]。其中,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檢測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可達83.6%~89%,同時具有操作簡單,在感染的早期便能檢測出抗體等優(yōu)勢,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較大的價值,因此可作為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的實驗室常規(guī)檢測。而其他檢查手段,如支原體分離培養(yǎng),所需時間長、難度大,同時試劑不宜保存,因此不能廣泛用于常規(guī)檢查;血冷凝集實驗是診斷支原體肺炎的傳統(tǒng)方法,主要用于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原發(fā)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輔助診斷,但其特異性不強,許多疾病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硬化、雷諾病、溶血性貧血、陣發(fā)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性睪丸炎和瘧疾等疾病也可出現(xiàn)陽性反應,因此需結合臨床作出鑒別,相關統(tǒng)計表明其陽性率約為50%~75%,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嬰幼兒進行此項檢查的假陽性率較高。在本組258例患兒中,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全部陽性,因此認為肺炎支原體下呼吸道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仍以血清學檢測為主。
肺炎支原體是一種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能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生物,是一種無細胞壁僅有細胞膜的非典型微生物,蛋白質豐富[7],對影響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類、頭孢類不敏感,但對抑制或影響蛋白質合成的大環(huán)內酯類、四環(huán)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抗生素敏感。由于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因而導致四環(huán)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故目前多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治療兒童MP感染。本組患兒采用序貫療法,先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3~6 d,再口服阿奇霉素l~2個療程,大部分病例都達到滿意的療效。在治療中,如患兒出現(xiàn)體溫持續(xù)不退或咳嗽無明顯好轉時,需注意是否合并細菌感染、肺外并發(fā)癥及是否出現(xiàn)耐藥等情況。在本組258例患兒中,有60例出現(xiàn)CRP升高,而CRP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是反應炎癥感染和療效的良好指標,此時應考慮患兒可能合并細菌感染,而國內外資料顯示細菌性肺炎及MP肺炎急性期時CRP均升高[8],故對合并有細菌感染的用敏感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其中57例患兒加用頭孢類藥物,42例加用西林類藥物。對于重癥患兒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減少并發(fā)癥及后遺癥[8]。
由于MP侵入人體后,如未能及時確診或合理治療可產生各種遷延性損害,甚至免疫失調,從而導致機體內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反應,產生特異性抗體,并可刺激機體產生IL-6、IL-8等炎性因子[9],造成人體多器官損害,因此早期診斷疾病,早期用藥對于防止多器官損害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于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應考慮MP感染的可能,特別是對經(jīng)一般抗炎治療病情不緩解者,應盡早檢測MP-DNA、MPIgM,以及早確診。
需注意的是,目前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耐藥問題正在逐年增加[10],其原因可能包括:醫(yī)生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使用到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阿奇霉素1次/d的使用方法較方便;家長有時也會主動要求開此藥等等,因此在臨床治療及用藥時,醫(yī)師應對此引起重視,早期明確診斷MP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抗生素的管理,以降低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發(fā)生率,同時減少耐藥的出現(xiàn)。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204-1205.
[2]袁壯,薛辛東.兒科急重癥與疑難病例診治評述[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4-116.
[3]王鑒,姜華,金皎.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21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質,2005,2(1):118-119.
[4]朱耿云,莊麗寶,徐玉珍.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136例分析[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08,2(10):30-32.
[5]湯文紅,曹秀章.小兒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發(fā)病趨勢及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8):562.
[6]石宏.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32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學,2003,24(4):41-42.
[7]張瑛,張敏.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狀況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質,2002,10(2):136-137.
[8]吳勤如,何惠玲,蔣英.c一反應蛋白檢測在兒童肺炎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26(3): 177-178.
[9]王立瓊,葉燕青.肺炎支原體與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關系[J].咸寧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9,23(2):112-114.
[10]辛德莉,韓旭,李靖,等.肺炎支原體對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的耐藥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6,21(8):616-617.
R725.6
:B
:1671-8194(2013)04-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