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浩祥 武慶利 林元鋒 伍寶偉 黃敏儀 張淞源 付劍平
(東莞市大朗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東莞 523700)
低場MRI在卵巢囊腺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葉浩祥 武慶利 林元鋒 伍寶偉 黃敏儀 張淞源 付劍平
(東莞市大朗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東莞 523700)
目的 探討卵巢囊腺瘤低場磁共振(MRI)成像特征及診斷意義。方法 分析資料完整并經手術病理確診的卵巢囊腺瘤28例的低場MRI表現(xiàn),包括腫塊的大小、形態(tài)、數(shù)目等表現(xiàn)。結果 28例中有34個病灶,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1例(l4個病灶);漿液性囊腺瘤14例(17個病灶,包括交界性囊腺瘤3例);子宮內膜樣囊腺瘤3例(3個病灶),病理診斷病變均為良性,其中,34個病灶診為囊腺瘤,3個病灶誤診為卵巢囊腫,1個病灶誤診為畸胎瘤,正確診斷率為88.2%;1個交界性囊腺瘤未做出診斷,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準確率為97.1%。結論 低場MRI對卵巢囊腺瘤的定性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囊腺瘤;磁共振;診斷
卵巢囊腺瘤是青中年婦女女性盆腔內最常見的良性上皮腫瘤。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磁共振現(xiàn)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并重建出人體信息,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意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MRI能對卵巢囊腺瘤內部構造、組織成分及與周圍組織關系進行有效的分析。本文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1月間在本院所做MRI檢查,后經過手術病理證實的28例共34個卵巢囊腺瘤,對其MR影像特征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1月間在我院做MRI檢查診斷卵巢腫瘤后手術切除并做病理確診為囊腺瘤患者。28例患者年齡19~68歲,平均49.7歲。臨床主要癥狀有下腹墜脹不適,腹部包塊,下腹脹痛,月經紊亂等。分析其MR影像資料。
1.2 檢查方法
采用Holland Marconi Outlook Proview0.23T常導型磁共振成像儀,體部表面線圈。掃描前準備:膀胱不需充盈,陰道內不需栓子標記,宮腔內不可存留節(jié)育環(huán),以免形成偽影而影響圖像質量,無法診斷。掃描時囑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掃描范圍自髂嵴連線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或再向上掃描至腫塊上緣。常規(guī)行軸位T1W、T2W、脂肪抑制T2W,矢狀位T2W,或加行冠狀位T2W序列掃描;T1W采用SE序列:TR 450ms,TE 16ms;T2W采用FSE序列:TR 4500ms,TE 90ms;反轉恢復法脂肪抑制(IRFSE)序列T2W:TR 4500ms,TI 70ms,TE 95ms,ETL 12;層厚6.0mm,層距7.0mm,矩陣256×300,NEX 2~3次。28例患者均接受增強掃描,于平掃后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Gd-DTPA 0.1mmol/kg體質量,行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T1W掃描。由中級職稱以上磁共振醫(yī)師閱讀分析MRI資料,記錄卵巢囊腺瘤的各種特征情況。
28例中有34個病灶,其中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1例(l4個病灶);漿液性囊腺瘤14例(17個病灶,包括交界性囊腺瘤3例);子宮內膜樣囊腺瘤3例(3個病灶)。黏液性囊腺瘤11例共14個病灶,病灶大?。?.0~20.0cm,平均直徑10.2cm,漿液性囊腺瘤14例單側11例,雙側3例,共17個病灶,病灶大?。?.0~15cm,平均直徑5.6cm,子宮內膜樣囊腺瘤3例,病灶大小2.5~9.2cm,平均直徑6.1cm。MRI表現(xiàn)均為大小不等類圓形或橢圓或者長橢圓形囊壁薄而光滑的包塊。T1WI表現(xiàn)黏液性囊腺瘤低信號4個病灶,等信號3個,等-高信號3個;4個見間隔為高信號,漿液性囊腺瘤低信號病灶11個,等信號4個,等-高信號2個,子宮內膜樣囊腺瘤病灶呈高-低混雜信號;壓脂T2WI表現(xiàn)黏液性囊腺瘤高信號11個,等信號3個,漿液性囊腺瘤12個病灶為高信號,1個見斑點狀懸浮物低信號,2個見液-液分層,1個見低信號間隔,1個見結節(jié)狀低信號,子宮內膜樣囊腺瘤病灶大部為低信號,局部為高信號;增強T1WI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及間隔明顯強化,其厚度1~2.7mm,平均厚度2.1mm,與周邊組織分界清楚,漿液性囊腺瘤囊壁及間隔明顯強化,其厚度1~2.3mm,平均厚度1.8mm,子宮內膜樣囊腺瘤病灶囊壁強化及局部結節(jié)狀強化,本組卵巢囊腺瘤MRI診斷3例誤診,其中34個病灶診為囊腺瘤,3個病灶誤診為卵巢囊腫,1個病灶誤診為畸胎瘤,所有患者未見惡性,確診率為88.2%。
卵巢囊腺瘤是女性盆腔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分為黏液性、漿液性和子宮內膜樣囊腺瘤,以子宮內膜樣囊腺瘤少見,漿液性和黏液性居多。卵巢囊腺瘤大都生長緩慢,臨床自覺癥狀不明顯,隨著腫塊增大多出現(xiàn)腹部腫塊,產生推壓占位,與周圍器官組織發(fā)生擠壓粘連才有不適癥狀。大多數(shù)患者是體檢或者偶然發(fā)現(xiàn)腹部腫塊時發(fā)現(xiàn)患有此病[1-4]。
3.1 MR影像表現(xiàn)
黏液性囊腺瘤常見單側發(fā)生,多房囊性,完整光滑且邊緣清楚,分隔清晰。囊內容物較稠厚,T1WI呈中、高信號,T2WI信號更高。漿液性囊腺瘤薄而光滑的囊壁,稀薄的液體,可同時在雙側卵巢中出現(xiàn),腫瘤分房數(shù)不定,大小不定。囊內壁光滑,有或無不規(guī)則乳頭狀突起,囊壁均較薄,厚度不超過3mm,特有信號為均勻的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子宮內膜樣囊腺瘤,臨床少見,表現(xiàn)脂類囊性腫塊,囊壁結節(jié)突起,T1WI呈等信號,壓脂T2WI突起邊緣為高信號,偶有等信號夾雜其中,增強掃描明顯強化。增強掃描分隔、囊壁及囊壁結節(jié)均強化,分隔及囊壁薄,厚度可不均勻,但一般<3mm,囊液不強化。
3.2 鑒別診斷
卵巢囊腫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邊界清晰銳利的圓形或卵圓形薄壁腫物,直徑一般<4cm,一般無間隔,少數(shù)可為多房性,囊腫信號多數(shù)都均勻;卵巢濾泡囊腫表現(xiàn)為邊界清晰銳利的圓形或卵圓形薄壁腫物,內部結構均勻,在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黃體囊腫內壁襯有厚的黃體細胞,有豐富的血管,Gd-DTPA增強掃描囊壁明顯強化,黃體囊腫常伴出血,出血黃體囊腫T1WI呈中等或高信號,T2WI呈中等到高信號。由于卵巢囊腫少數(shù)可為多房性,易與囊腺瘤混淆,本組3例誤診為囊腫,但回顧性分析病例發(fā)現(xiàn),3例囊腺瘤囊內均見懸浮物及不全間隔,與囊腫囊內結構均勻的征象不符,這有助于鑒別。卵巢畸胎瘤為單房或多房邊界清晰的囊實性腫塊,T1WI、T2WI均為混雜高信號,囊液不均勻。脂肪抑制成像病灶內高信號脂肪組織可被抑制。畸胎瘤有典型脂肪信號,可見脂-液分層,比較有特征,但其內若含實性成分,T2WI為低信號,且明顯強化者,應考慮合并惡性病變,本組1例術前誤診為畸胎瘤。卵巢囊腺癌最常見組織類型為漿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癌,基本都從漿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惡變而來;為實質性囊性病變,具有三不特點:不規(guī)則的形狀,不均勻厚薄的囊壁,不均勻的信號,周圍結構可有侵犯改變,常伴有腹水和腹膜、以及大網膜及淋巴結轉移等。但交界性囊腺瘤不易與良性囊腺瘤鑒別,二者都具有多房多囊樣改變,增強掃描若囊壁或間隔厚度>3mm,發(fā)現(xiàn)小結節(jié)或小乳頭突起,應高度懷疑癌變。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有典型痛經史,囊腫信號因出血的新舊、液態(tài)或固態(tài)血、纖維組織等改變表現(xiàn)為多種信號變化,大部分病例表現(xiàn)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大囊周圍有子囊出現(xiàn)。由于組織粘連,因而囊灶周圍邊界顯示欠清,這與有文獻發(fā)現(xiàn)的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病灶均較清楚與周圍無粘連報道不符[5]。
總之,由于低場MRI能夠有效地顯示卵巢囊腺瘤內組織成分、形態(tài)及腫瘤與鄰近正常組織之間的關系,對卵巢囊腺瘤的診斷定性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 胡喜紅,詹松華,馬鳳華.卵巢囊腺瘤的磁共振診斷[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6(26):45-47.
[2] 孫琳,柏根基.卵巢腫瘤的磁共振成像診斷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2, 23(18):4041-4044.
[3] 楊冠英,高明勇,梁雪梅,等.35例卵巢囊腺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J].廣東醫(yī)學院院報,2007,25(3):264-266.
[4] 孟令平,鹿形,韓敏,等.卵巢囊腺瘤MRI診斷與鑒別診斷價值[J].上海醫(yī)學影像,2009,1(18):29-31.
[5] 周欣,王潮生,王丹.卵巢腫瘤的磁共振影像診斷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08,2(16):47-48.
R737.31;R445
B
1671-8194(2013)20-0179-02